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蒂芬·金无疑是世界上最饱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主流文学对他的评价一直飘忽不定,有人把他看作是废纸制造机,只会胡编滥造,而大多数人说他是最伟大的通俗小说家,其作品理应列入文学圣殿。平心而论,金的某些作品的确妄称良品,但毫无疑问,其大多数作品仍以独特的立意与深厚的语言功底值得被列入名著经典之中。其中《它》就是一部典型代表。
这部作品主要围绕童年与爱两大主题展开。
关于童年。金对儿童的描写十分生动,刻画了儿童时代一种颇为微妙的心理。不仅如此,金笔下的儿童往往拥有着纯粹的力量,有时是超能力,有时是一种面对未知与危险的勇气,甚至一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凛然。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战胜黑暗的力量之源,乌龟口中的相信牙仙和圣诞老人,相信迷路时警察会带自己回家,相信爸爸妈妈会再次爱你,相信世界上美好与希望。正因儿童相信,才能战胜成人都无法战胜的邪恶,保持成人都无法保持的勇气,他们相信银子弹的效能,所以伤害了看似无敌的“它”;他们相信自己,所以才能在地底战胜怪物。
关于爱。塞林格在其《破碎玻璃之心》中说过“爱是什么,是两个人的亲热?是妻子上班前的吻?是一大堆孩子?都不是,在我看来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的手。”无疑这很好形容了本对贝弗莉那份朦胧的情愫,而故事正由少年邓布洛失去他的挚爱弟弟开始,因对弟弟的爱而展开了仇恨,而在仇恨过程中又获得了伙伴们的爱,最后在爱的支撑下,邓布洛战胜了“它”。“我是他们每个人的初恋”贝弗莉曾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这么想。在某种意义上是的,这些孩子因各自的特殊性在学校倍受排斥,而爱的纽带又把他们维系在一起。“窝囊废俱乐部”,这个理查德嘴贱吐出的地名,最终成为了他们每个人心中家一样的地方。而长大之后,他们都变复杂了,有人经历巨变,有人早已结婚,甚至有人永远无法出席。在尾声的时候,迈克说出了所有人心头的话“我将永远爱着你们”,理查和迈克的电话中,迈克听出了即使一直玩世不恭的“贱嘴”也流露出伤感的一面,“我爱你兄弟”“别这么肉麻好吗!”在不经意的笑骂中真情流露。而巧妙的是故事以少年邓布洛失去挚爱为始,也以中年邓布洛救回至爱为终。作品给人以无限遐想,这种明知今生也不会再见,却彼此相爱的友谊是书中对人性描写中最伟大之处。
关于批判。书中还通过对它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批判和反思。书中一次次把本应被称为“潘尼歪斯”的小丑称之为“它”,使得這个字显得十分特殊,像中国古代的谶语,有些难以琢磨。“它”究竟是什么?是小丑?是人狼?是蜘蛛?是死光? “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它”会变化成每个人都畏惧的事物,“它”就像“绿洛镇”的神秘力量,“它”就是运行在德里的规律,每二十八年填一次肚子。文初借唐·哈勃斯之口指出了它是什么,“它”正是这镇子,“它”象征这个社会。无论亨利追杀主角们时对其熟视无睹的人们,还是对二十八年一次的周期决而不言的老者,“它”是成人社会的冷漠与疏远,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漠然。“它”远不只是“它”,德里的怪物也不只是小丑,“它”是发生在这个中型城镇、这个国家、这个世界的罪恶。文中借几个侧面将其刻画的无比生动,继父失控的打死继子,哥哥杀害弟弟,亨利杀死父亲,本应发生在非理性时代的种种罪恶,却在一个早已被誉为现代文明的世界暴戾横行。“它”是《蝇王》中的“兽”,人们无比恐惧着“它”,殊不知“它”正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与兽性。
此外,《它》还反映了金对当代文坛的不满,这点可以通过其对以小说家为职业的威廉·邓布洛的描写即可看出,金在主流文学界一直饱受争议,这与他的文学观有很大关系。平心而论,小说作为文艺作品,如果政治性大于艺术性,除非做到戈尔丁、奥威尔两全其美的意界,否则它一定不会成为时代的代表作。
关于构架。总的来说,《它》的整体文风与金的其它作品相似,以大故事套小故事之后,故事与故事之间细致相连,且有福克纳的明练风格。金的作品大都是故事贩卖机,内容充实像一个博览群书的人跟你东拉西扯,最后却又会发现他的逻辑十分清晰。《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多线交织,而这在金的作品中其实并不少见。既有以人物为线交织而成的《必需专卖店》,也有以时间线交织而成的《捕梦网》,然而把时间线与人物线相交织,并辅之以“旁白线”的庞大复杂结构,令人不禁对能构架起如此一部庞大作品的人心生敬畏。作品以50年代和80年代德里镇为主线,以七位主人公为支点,延伸出了不同类型,不同情景下的故事。以迈克为主角的监测者线为轴心,把德里镇多年的发展轨迹与“它”的暴戾尽数展现;通过一个历史研究者(兼图书馆长)的视角,折射出“它”投影在德里之上的黑暗,象征了人性之恶;另一方面也从迈克本人的坚守与牺牲,与其它主人公们的英勇无畏,体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然而这本书也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有些部分处理不妥当,其中涉及了不少血腥情节,使这本赞美童年的史诗,只能被囚禁在成年社会的铁牢中,不可谓不可悲;而且,对成年人过度的否定也有些许不当之处。
可以说,这本书堪称一部略显纷杂的艺术良品,如果几百年后《它》成为美国版的四大名著之一,我也不会感到惊讶的。
这部作品主要围绕童年与爱两大主题展开。
关于童年。金对儿童的描写十分生动,刻画了儿童时代一种颇为微妙的心理。不仅如此,金笔下的儿童往往拥有着纯粹的力量,有时是超能力,有时是一种面对未知与危险的勇气,甚至一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凛然。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战胜黑暗的力量之源,乌龟口中的相信牙仙和圣诞老人,相信迷路时警察会带自己回家,相信爸爸妈妈会再次爱你,相信世界上美好与希望。正因儿童相信,才能战胜成人都无法战胜的邪恶,保持成人都无法保持的勇气,他们相信银子弹的效能,所以伤害了看似无敌的“它”;他们相信自己,所以才能在地底战胜怪物。
关于爱。塞林格在其《破碎玻璃之心》中说过“爱是什么,是两个人的亲热?是妻子上班前的吻?是一大堆孩子?都不是,在我看来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的手。”无疑这很好形容了本对贝弗莉那份朦胧的情愫,而故事正由少年邓布洛失去他的挚爱弟弟开始,因对弟弟的爱而展开了仇恨,而在仇恨过程中又获得了伙伴们的爱,最后在爱的支撑下,邓布洛战胜了“它”。“我是他们每个人的初恋”贝弗莉曾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这么想。在某种意义上是的,这些孩子因各自的特殊性在学校倍受排斥,而爱的纽带又把他们维系在一起。“窝囊废俱乐部”,这个理查德嘴贱吐出的地名,最终成为了他们每个人心中家一样的地方。而长大之后,他们都变复杂了,有人经历巨变,有人早已结婚,甚至有人永远无法出席。在尾声的时候,迈克说出了所有人心头的话“我将永远爱着你们”,理查和迈克的电话中,迈克听出了即使一直玩世不恭的“贱嘴”也流露出伤感的一面,“我爱你兄弟”“别这么肉麻好吗!”在不经意的笑骂中真情流露。而巧妙的是故事以少年邓布洛失去挚爱为始,也以中年邓布洛救回至爱为终。作品给人以无限遐想,这种明知今生也不会再见,却彼此相爱的友谊是书中对人性描写中最伟大之处。
关于批判。书中还通过对它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批判和反思。书中一次次把本应被称为“潘尼歪斯”的小丑称之为“它”,使得這个字显得十分特殊,像中国古代的谶语,有些难以琢磨。“它”究竟是什么?是小丑?是人狼?是蜘蛛?是死光? “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它”会变化成每个人都畏惧的事物,“它”就像“绿洛镇”的神秘力量,“它”就是运行在德里的规律,每二十八年填一次肚子。文初借唐·哈勃斯之口指出了它是什么,“它”正是这镇子,“它”象征这个社会。无论亨利追杀主角们时对其熟视无睹的人们,还是对二十八年一次的周期决而不言的老者,“它”是成人社会的冷漠与疏远,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漠然。“它”远不只是“它”,德里的怪物也不只是小丑,“它”是发生在这个中型城镇、这个国家、这个世界的罪恶。文中借几个侧面将其刻画的无比生动,继父失控的打死继子,哥哥杀害弟弟,亨利杀死父亲,本应发生在非理性时代的种种罪恶,却在一个早已被誉为现代文明的世界暴戾横行。“它”是《蝇王》中的“兽”,人们无比恐惧着“它”,殊不知“它”正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与兽性。
此外,《它》还反映了金对当代文坛的不满,这点可以通过其对以小说家为职业的威廉·邓布洛的描写即可看出,金在主流文学界一直饱受争议,这与他的文学观有很大关系。平心而论,小说作为文艺作品,如果政治性大于艺术性,除非做到戈尔丁、奥威尔两全其美的意界,否则它一定不会成为时代的代表作。
关于构架。总的来说,《它》的整体文风与金的其它作品相似,以大故事套小故事之后,故事与故事之间细致相连,且有福克纳的明练风格。金的作品大都是故事贩卖机,内容充实像一个博览群书的人跟你东拉西扯,最后却又会发现他的逻辑十分清晰。《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多线交织,而这在金的作品中其实并不少见。既有以人物为线交织而成的《必需专卖店》,也有以时间线交织而成的《捕梦网》,然而把时间线与人物线相交织,并辅之以“旁白线”的庞大复杂结构,令人不禁对能构架起如此一部庞大作品的人心生敬畏。作品以50年代和80年代德里镇为主线,以七位主人公为支点,延伸出了不同类型,不同情景下的故事。以迈克为主角的监测者线为轴心,把德里镇多年的发展轨迹与“它”的暴戾尽数展现;通过一个历史研究者(兼图书馆长)的视角,折射出“它”投影在德里之上的黑暗,象征了人性之恶;另一方面也从迈克本人的坚守与牺牲,与其它主人公们的英勇无畏,体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然而这本书也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有些部分处理不妥当,其中涉及了不少血腥情节,使这本赞美童年的史诗,只能被囚禁在成年社会的铁牢中,不可谓不可悲;而且,对成年人过度的否定也有些许不当之处。
可以说,这本书堪称一部略显纷杂的艺术良品,如果几百年后《它》成为美国版的四大名著之一,我也不会感到惊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