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教材体系;
分层;阶梯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7—0064—01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更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之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得到了一些经验。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与广大同仁进行探讨交流。
一、大胆改变教材体系
长期以来,教师都习惯于对照着教材去教,不敢越雷池半步。记得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新课程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上的更新,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师要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差异、知识的难易程度等因素,灵活性地处理教材,使教学资源更加优化,让教材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分层阶梯式教学
教学时,教师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尖子生能进一步提高,后进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1. 备课设阶梯。在备课的时候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问题的本质,充分了解知识、定理发生、提出、发展、形成、证明、应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比如,形象记忆性的内容,包括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设为初级阶梯,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的内容,包括公式、定理的基本应用变换等设为中级阶梯,让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拓展性的内容,包括课堂知识的综合运用、定理的延伸、拓展等设为高级阶梯,确保A组学生“吃得饱”。
2. 讲课设阶梯。在实际课堂的讲解过程中,对于一个知识点从引入、阐述、推导、证明、验证、应用到实践演练,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要保证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例如,教学“梯形中位线定理”时,笔者进行分层教学,要求C组学生先回忆之前学过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基本概念。回忆之后,开始导入,抛出问题: 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侧重与提问B组学生,鼓励其联想推理。随后,将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A组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推导阶段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 作业设阶梯。教学结束后,课后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是必不可少和极为重要的。承担这一任务的环节便是做作业。给学生布置作业也要讲究艺术,作业过易则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好的效果;过难则会给后进生造成负担,不但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学生其他科目作业的完成。所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分层交作业的方法。先将学生分为A、B、C三组,C组学生的作业任务主要为教材课后习题的完成,B组学生的作业任务则选做少量课后习题(比较简单,大量练习浪费时间),同时辅以教材配套练习的习题,A组的学生除了完成B组学生的作业外,课堂上笔者最后会留几道思考题,进一步提高其能力。这样虽然A、B两组学生题量稍多,但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比较透彻,基础比较好,运算速度快,整体完成作业的时间三组学生是差不多的。这样安排作业,充分照顾到了后进生,同时最大限度也发掘了优秀生的潜力。
总之,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教师就必须在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反复通读教材,真正吃透教材的全部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灵活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高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编辑:谢颖丽
分层;阶梯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7—0064—01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更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之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得到了一些经验。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与广大同仁进行探讨交流。
一、大胆改变教材体系
长期以来,教师都习惯于对照着教材去教,不敢越雷池半步。记得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新课程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上的更新,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师要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差异、知识的难易程度等因素,灵活性地处理教材,使教学资源更加优化,让教材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分层阶梯式教学
教学时,教师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尖子生能进一步提高,后进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1. 备课设阶梯。在备课的时候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问题的本质,充分了解知识、定理发生、提出、发展、形成、证明、应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比如,形象记忆性的内容,包括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设为初级阶梯,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的内容,包括公式、定理的基本应用变换等设为中级阶梯,让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拓展性的内容,包括课堂知识的综合运用、定理的延伸、拓展等设为高级阶梯,确保A组学生“吃得饱”。
2. 讲课设阶梯。在实际课堂的讲解过程中,对于一个知识点从引入、阐述、推导、证明、验证、应用到实践演练,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要保证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例如,教学“梯形中位线定理”时,笔者进行分层教学,要求C组学生先回忆之前学过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基本概念。回忆之后,开始导入,抛出问题: 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侧重与提问B组学生,鼓励其联想推理。随后,将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A组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推导阶段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 作业设阶梯。教学结束后,课后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是必不可少和极为重要的。承担这一任务的环节便是做作业。给学生布置作业也要讲究艺术,作业过易则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好的效果;过难则会给后进生造成负担,不但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学生其他科目作业的完成。所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分层交作业的方法。先将学生分为A、B、C三组,C组学生的作业任务主要为教材课后习题的完成,B组学生的作业任务则选做少量课后习题(比较简单,大量练习浪费时间),同时辅以教材配套练习的习题,A组的学生除了完成B组学生的作业外,课堂上笔者最后会留几道思考题,进一步提高其能力。这样虽然A、B两组学生题量稍多,但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比较透彻,基础比较好,运算速度快,整体完成作业的时间三组学生是差不多的。这样安排作业,充分照顾到了后进生,同时最大限度也发掘了优秀生的潜力。
总之,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教师就必须在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反复通读教材,真正吃透教材的全部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灵活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高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