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传统建筑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匠师们,在不断探索改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凝结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劳动,也散发着属于我们民族的光彩与风格。是我国建筑宝库中一份难能可贵的珍贵遗产。当前,人们愈来愈重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各地出现了一些蕴含历史文化的精品。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出现了很多“保护中破坏,建设中丢失”的现象,使古建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这里除了人们的认知水平、管理机制等因素外,也与古建设计、施工水平有关。
关键词:民族传统建筑;古建筑;传承;文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引领,古建筑保护事業也在不断发展。但目前还有许多值得社会关注和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既有保护、传承问题,也有合理利用、优化创新问题。尤其是古建行业,机构力量分散,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管道不畅,缺乏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古建是传承文化的核心。古建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文化灵魂的栖息地,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铭刻历史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改善。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古建是传承文化的核心。古建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文化灵魂的栖息地,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铭刻历史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改善。
从我国的建筑历史可知,古代建筑的定型时期,是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从刚开始利用黄土、木架、草泥建筑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到商代利用夯土技术建筑宫室、宗庙和陵墓。到了西周以后出现了瓦,建筑技术又有所提高。秦汉至三国,我国的古建筑已步入了成熟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不仅修建了规模空前壮丽雄伟的阿房宫,还修建了西始临洮,东达辽东的万里长城。汉魏时期在建筑上开始吸收外来民族的文化,佛教建筑成了这一时期一大建筑特点,如北魏时建立的大同石窟寺,雕刻的样式和花纹都极具浓重的西域风情和印度情调。隋唐至辽,我国古建筑已发展到高潮时期,隋朝时营建的长安城,开始将宫殿、衙门、寺庙、居民住宅和市场进行布局分置,对我国城市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另一个堪称世界桥梁史上首创的河北赵州桥,更是构思精巧。唐时期因为大力宣扬佛道思想,因此寺庙、佛堂院落、道观遍布全国各地,最著名的有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的五台山佛光寺大雄殿。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古建筑的转变时期。例如,北宋时建的万安桥,采用的“筏形基础”,很好地解决了湖水冲刷的问题;金代建的卢沟桥,不仅是一座石砌连续圆拱的大桥,柱头雕刻的狮子更是生动活泼,姿态万千;元朝时闻名遐迩的白塔寺,在砖造的建筑上添加了彩色的玻璃砖瓦。
虽然一些古代建筑离现在很遥远,但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学习借鉴,作为炎黄子孙,不仅要发展现代建筑,更要吸收古代建筑的营养用于教学,结合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走出河北特色古建筑保护之路,将古建筑数字化处理,让河北的古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河北正定县大佛寺即隆兴寺,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这是我们身边的古建资源和宝库,我们要好好挖掘和利用。
首先,什么叫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简单来说它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体成就。传统民族建筑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无处不在。距今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建筑之一。就中华传统民族建筑的规模和影响,大型的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等伟大建筑工程,小的则有中国贵州苗家吊脚楼,侗家风雨桥和布依人家的石板房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正确观念得以树立。在新旧世纪之交,开展对中华古建文化的理论研究,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回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态生活中。
其次,把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传统技术、工艺和现代建筑科学、现代建筑材料、现代建筑工艺和现代国民社会生活要求结合起来,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技术与工艺的实际应用情况的回顾、总结与交流,对提升当代中国城乡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建筑水平决定着我们城镇化水平,在城镇化建设中我们要重视民族建筑本身传承的关系。一是传承与弘扬的关系要发展,怎样使民族建筑与现代建筑紧密结合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二是民族建筑技术方面的研究一定要与我们的古建保护与施工紧密结合起来。未来,我们将会继续坚持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时间,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琦.中国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4-6.
[2]李峰,刘原平.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55-57.
[3]秦建荣.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与前景[J].科技创业月刊,2013(09):88-89.
作者简介:
田梦迪,张思佳,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美术学院。
关键词:民族传统建筑;古建筑;传承;文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引领,古建筑保护事業也在不断发展。但目前还有许多值得社会关注和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既有保护、传承问题,也有合理利用、优化创新问题。尤其是古建行业,机构力量分散,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管道不畅,缺乏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古建是传承文化的核心。古建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文化灵魂的栖息地,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铭刻历史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改善。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古建是传承文化的核心。古建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文化灵魂的栖息地,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铭刻历史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改善。
从我国的建筑历史可知,古代建筑的定型时期,是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从刚开始利用黄土、木架、草泥建筑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到商代利用夯土技术建筑宫室、宗庙和陵墓。到了西周以后出现了瓦,建筑技术又有所提高。秦汉至三国,我国的古建筑已步入了成熟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不仅修建了规模空前壮丽雄伟的阿房宫,还修建了西始临洮,东达辽东的万里长城。汉魏时期在建筑上开始吸收外来民族的文化,佛教建筑成了这一时期一大建筑特点,如北魏时建立的大同石窟寺,雕刻的样式和花纹都极具浓重的西域风情和印度情调。隋唐至辽,我国古建筑已发展到高潮时期,隋朝时营建的长安城,开始将宫殿、衙门、寺庙、居民住宅和市场进行布局分置,对我国城市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另一个堪称世界桥梁史上首创的河北赵州桥,更是构思精巧。唐时期因为大力宣扬佛道思想,因此寺庙、佛堂院落、道观遍布全国各地,最著名的有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的五台山佛光寺大雄殿。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古建筑的转变时期。例如,北宋时建的万安桥,采用的“筏形基础”,很好地解决了湖水冲刷的问题;金代建的卢沟桥,不仅是一座石砌连续圆拱的大桥,柱头雕刻的狮子更是生动活泼,姿态万千;元朝时闻名遐迩的白塔寺,在砖造的建筑上添加了彩色的玻璃砖瓦。
虽然一些古代建筑离现在很遥远,但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学习借鉴,作为炎黄子孙,不仅要发展现代建筑,更要吸收古代建筑的营养用于教学,结合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走出河北特色古建筑保护之路,将古建筑数字化处理,让河北的古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河北正定县大佛寺即隆兴寺,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这是我们身边的古建资源和宝库,我们要好好挖掘和利用。
首先,什么叫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简单来说它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体成就。传统民族建筑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无处不在。距今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建筑之一。就中华传统民族建筑的规模和影响,大型的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等伟大建筑工程,小的则有中国贵州苗家吊脚楼,侗家风雨桥和布依人家的石板房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正确观念得以树立。在新旧世纪之交,开展对中华古建文化的理论研究,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回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态生活中。
其次,把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传统技术、工艺和现代建筑科学、现代建筑材料、现代建筑工艺和现代国民社会生活要求结合起来,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技术与工艺的实际应用情况的回顾、总结与交流,对提升当代中国城乡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建筑水平决定着我们城镇化水平,在城镇化建设中我们要重视民族建筑本身传承的关系。一是传承与弘扬的关系要发展,怎样使民族建筑与现代建筑紧密结合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二是民族建筑技术方面的研究一定要与我们的古建保护与施工紧密结合起来。未来,我们将会继续坚持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时间,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琦.中国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4-6.
[2]李峰,刘原平.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55-57.
[3]秦建荣.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与前景[J].科技创业月刊,2013(09):88-89.
作者简介:
田梦迪,张思佳,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