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课教学中将美育进行到底

来源 :新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课教学中的美育,要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要注重创设课堂的气氛美,增强政治教学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关键词】政治课;美育;进行到底
  
  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这里的美指的是美育,美育决不是单纯依靠美术一门学科就能够承担全部内涵的,各个学科中都蕴含有美育的因素,各个学科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任,政治学科也不例外。“应试教育”流行于中国教坛时期,智育掩盖了美育,美育的功能不被人重视,甚至被人嗤之以鼻。今天,素质教育大力推行,是还美育于课堂的时候了。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发现的眼光去搜寻,是可以找出很多美育的亮点来的。 美育是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课教学中的美育,要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要注重创设课堂的气氛美,课堂气氛美能增强政治教学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创设美的课堂气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的仪表行为美 教师职业特点和要求决定了其衣着打扮、言行举止都要遵守一定的规范,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仪表美,因此在穿着上要注意端庄朴素、整洁美观、色彩和谐,既不过于追求华美,也不过于随便。在言行举止上教师又要保持和蔼可亲、文雅、礼貌、稳健大方的态势,以便使教师的美好心灵、高尚情操、文化素养通过优雅的仪表风度表现出来,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师在形象上给学生以美感,无形中拉进了师生的距离,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实效。
  2 教师的语言艺术美 教师语言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表达艺术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语言表述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工具。教师要借助语言手段来传播知识,传授思想和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要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所谓“情真辞切”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运用顿挫缓急的语速来调节学生情绪用幽默来调节课堂气氛。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诱发他们去联想、去探求,使年轻的心灵在享受中得到熏陶。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首先,语言精炼、形象生动,有幽默感。课堂上,教师通过清晰的语言、有趣的讲解、生动的描述、精辟的比喻,使思想和观点鲜明、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课后给学生一个点头微笑,一句温馨提示的话语,让学生感觉亲切备至。
  其次,语调要波浪起伏,富于感情色彩。教学中,教师力求自己的语调随着讲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时而慷慨激昂,高谈阔论;时而轻声细语,娓娓到来;时而疾言厉色,痛斥丑恶;时而眉飞色舞,颂扬光明。通过富于情感的语调变化,紧扣学生心弦,使之产生共鸣。
  3 教学的的板书设计美 板书、教具都是教学的一种的辅助手段,板书贵在“少而精”,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匠心独运的板书既有利于传授知讽又可成为撬开学生智慧大门的杠杆。还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一堂课的板书既要醒目鲜明,提纲挈领,又要布局合理,字体适中,并恰当运用彩色粉笔。不仅使学生形成视觉快感,还能增强记忆和清晰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疑是有帮助的。
  4 教学的主题、内容、形式结合美 借助人物美,渗透思想道德。空洞的理论只能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现在的教材基本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编写,事例中的很多人物,基本上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从这些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思想道德光辉,其形象美无不影响着每-个求知欲极强的学生。比如,给学生讲解集体主义价值观时,如果只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强调它的重要性,只能让学生觉得厌倦,反感。尤其是教材中有些文字不太容易理解:“自尊自信,既是一种强大的内部驱动力,又是一种强大的自我约束力。”为了讲清这个作用,可列举牛顿小时侯对于自己制作的“小风车”说不出原理受到同学的讽刺后,自己开始发奋图强,凡是看到的,他都要问个为什么。我们知道牛顿最后成了著名的科学家。所以说学生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只要了解这个故事这个人物这个道理就变得浅显易懂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而通过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就可以轻松地掌握这些知识。
  由此可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采取讲故事、诗朗诵、演讲、知识竞赛、小品表演以及录音录象等美的形式进行教学,是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堂教学是艺术,在课堂上教师是艺术家,它要求教师的主要不是众多的物质条件,而是艺术创造,将美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以情感人,以形动人,以身化人,以知识引人,以美育人,将人的美育进行到底,为学生成才奠基。
  
  收稿日期:2009-03-24
其他文献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创新精神为主导,以素质优化为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是最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的教育;它是培养信息时代弄潮儿学好科学、用好科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学好科学;用好科学;创新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科技革命的滚滚浪潮已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正在向智能化和信息化社会迈进。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管理模式、文化传播方式
期刊
作者简介:王余凤(1974.9-),女,汉族,1996年7月毕业于曹县教师进修学校,200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小教一级,任小学语文和英语课,曾获山东省2007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摘要】素质教育的内容或本质是德、智、体。德育挂帅,体育先行,同促智育,全面发展是真途。  【关键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爱国主义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期刊
【摘要】多年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总是强调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手段,达到即能学会物理知识,又能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如果能采用边学边实验教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发展;兴趣;教学;效果    多年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总是强调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手段,达到即能学会物理知识,又能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笔者
期刊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 革现实的实践活动。  1 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 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 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  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
期刊
作者简介:陈少梅,女(1977.4-),兴业县北市镇人,本科毕业;小教一级;撰写的论文曾获国家级一等奖。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入门的最好向导,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潜在力量,是推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①导入诱趣,创设情景。②设疑引趣,发展好奇心。③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④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培养;兴趣;创设;设疑;好
期刊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展新课程改革,因课程改革而形成的新理念、新思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陶行知说过这样一段话: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
期刊
【摘要】英语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增强语言实践量,学生才能初步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采用游戏这种全身性反应活动,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并能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各种各样的游戏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批评,学会了接受,而且还展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个性得到了和谐健康的
期刊
【摘要】本文论证了培养情感素质,使学生尝试到认知价值的存在,体验智力劳动的意义,享受成功的幸福。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素质;培养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面对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缺乏应有的热情,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语文教学的本身去找原因。今天的语文课就像解剖课,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固有的情感因素。情感素质的培养是新课程的
期刊
思想品德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活动的目的。通过活动课,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考察学生的睿智,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动脑、动心、动手的真正做好一件事。通过活动慢慢地去触摸孩子真实的灵魂,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学习兴趣的产生密不可分,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论证了了解国情,关注祖国命运的教学实践活动作用,关注社会、民生,积累调查经验。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1 指导思想 多元智能理论是设计本课的的理论支撑。利用多元智能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是本课的教学目的。  多元智能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社会人才的的方向。在教学中任何教给学生的内容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参与得以实践的。多元智能理论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