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文明的三次高光时刻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一,因乌台诗案遭贬的苏轼,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跋涉,抵达长江中游“僻陋多雨,气象昏昏”的小镇黄州(现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初来乍到,苏轼眼中的黄州是“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然而,在四年两个月的谪居生活中,苏轼纵情于浩瀚江波与蓑笠民生之间,达到其一生文学艺术创作的巅峰,完成了包括《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在内的重要作品。黄州也因为苏东坡而声名远播。
唐宋时期,柳宗元谪永州、刘禹锡到朗州、韩愈在袁州、白居易贬江州、杜牧居黄州……苏轼之前,北宋王禹偁也被贬黄州,并且得了“王黄州”的别号。
这些人往往一方面在山水田园之间激情创作,抒发“离骚”情怀,另一方面在这些边荒之地播撒文明的种子,为经济文化重心南移长江流域增添薪火。
过去,人们以为“重心南移”之前,长江流域一直都是荒蛮粗野、发展不足,文明的曙光似乎迟迟没有投射到这片河湖纵横、沼泽密布的土地上来。但是,考古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国家文明形态,有300万平方米的城址、精美而独特的玉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是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的实证。
长江流域还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其水稻栽培历史可以追溯至万余年前。以良渚、石家河、三星堆等为代表的遗址群里,不仅有较高的稻作农业技术,玉器、陶器制作技艺,而且表现出早期国家文明形态的特征。
在那个史前文明犹如“满天星斗”广泛分布于华夏大地的文明曙光期,长江文明恰似一条璀璨银河,格外亮眼,与黄河流域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多彩场景。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文明迎来又一个高光时刻。长江中下游出土的东周青铜器、木漆器、丝织品等,无论从工艺技术还是艺术造诣上看,都达到了“领跑”水平。曾侯乙编钟的技艺更是堪称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和青铜冶铸技术的巅峰。
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也各树一帜。它们既受到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又保留着自己的个性。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文明基础,加速了长江流域在“重心南移”进程中的地位巩固。长江文明进入繁盛时期,自南宋至明清,“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经济上成为国家“仰给”,文化和思想也处于全国高位。
5000年文明一脉相承,长江文明以辉煌灿烂的历史与黄河文明交融汇合,从多元走向一体,凝聚成中华文明“超稳结构”的共同体。
“三带合一”的文明内核:开放包容的经济带、激情创造的文化带、天人合一的生态带
苏轼在长江边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林语堂说:“黄州也许是湫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
大江奔涌,流淌的是气象万千的风景,更是豪迈奔放的创造激情。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长江始终如母亲一样,源源不断地提供滋养,不仅是物质滋养,而且是文化滋养、生态滋养。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条横卧神州大地、跨越东中西部的银色巨龙时,我们应该看到,它不仅是关系国家发展命脉的“经济带”,更是关系民族最深沉最持久力量的“文化带”,关系几亿民生福祉的“生态带”,是一条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文明带”。
这也是一条开放包容的“经济带”。长江连接起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中国历史上原始的开放格局。长江流域产量丰富的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往东亚、南亚及西亚地区,甚至到达非洲、欧洲地区。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
宋元以后,长江航运变得日益繁忙,古代航海事业也长足进步。15世纪时,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明代郑和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28年间航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正是这种大开大合的宏阔气象,滋养了长江流域古往今来绚烂多彩、浪漫豪放的文化个性,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带”。
今天,历代诗人、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留下的绚丽篇章和历史遗迹遍及长江上下游、左右岸,成为各地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和人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精神财富。它们散可作满天繁星,聚可为长江文化的璀璨星河。
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离不开生态禀赋的支撑。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长江经济带”、“长江文化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在丰富多彩的“长江生态带”这个自然根基上发展起来,方能呈现勃勃生机。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与水相生,也与水相争,与特有的自然生态相伴,同时也在不断调适自身与自然的最佳共生状态,形成了独有的自然理念与生态智慧。
长江文明现代化: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在南京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党中央持续推动、深入推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这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坐标下,赋予中华民族母亲河新使命的重大决策,也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赋予这条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文明带新活力的重要战略。
“水牵云转,万里贸迁”,长江上中下游之间融会贯通、连为一体,成为中华文明重要支撑。
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中,中国人民得出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續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走向现代长江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长江,最根本的是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让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
走向现代长江文明,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让人民寻得见、感受得到万里长江的千年文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长江文化的新辉煌,推动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
长江是流通的动脉,也是开放的纽带。历史上,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长江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邱宝珊荐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