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人口”和”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前者主要用来评价群众体育的参与程度,后者则用来检验群众体育的实际效果。
近年来,“体育人口”这项指标被广泛运用,对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任何一项科研指标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将它用来作为行政工作的业绩指标时,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现在发现有些地方错误地以为“体育人口”越多越好,于是层层加码,年年加量,有的报表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六十,甚至百分之七十。
这既不符合社会生活的真实.也没有科学的依据。如果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体育人口,每年投入到体育健身的社会总时间将高达5000万小时。那么,所有的体育场馆都要爆满,街头巷尾都会看到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每家至少有两人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这恐怕在大众体育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是难以做到的。
那么,“体育人口”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国是如何统计的呢?
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因为各个国家总人口数量不同,因此经常用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来表达。“体育人口”这项百分率的指标决定了它的量值不仅与群众体育参与情况有关,而且与人口总数有关。前者作为分子.后者作为分母。在我国,体育人口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称为“当然体育人口”,包括武装力量人员、在校学生和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另一部分称为“或然体育人口”,就是指70岁以下的成年人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这类体育人口往往是要通过精确的抽样,进行入户调查才能统计出来的。
那么,体育人口的统计为什么会发生偏差,而不宣作为工作业绩指标呢?
首先,由于人口基数很大,我国人口总数在一段时间内还要继续增加,大约要到2030年以后才能达到极限。由于人口总数的不断加大分母,因此即使体育人口的绝对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长,其百分数也不会随之增加。虽然经过了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十年,我国群众体育参与的情况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不要期望体育人口的百分数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其次,我国不仅人口的总数在增加,而且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已经从一个年轻型的社会步入了老年型社会。变化之一是少年儿童的数量在迅速减少,而我们在统计体育人口时,是把16岁以下的学生作为“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也就是把全国学生总数一股脑计入体育人口的。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我国的中小学学生在逐年减少,“当然体育人口”减少了一大截,体育人口还要保持“大幅度增长”,那么“或然体育人口”(即成年人中的体育人口)就必须以更大幅度增长。然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第二个变化是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这对体育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国家体育人口的增加提供一定空间,但受到社区体育发展条件的局限和老年人群生活方式的影响,老年体育人口增长幅度不会太大。因此,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体育人口不可能增长很快。
第三,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人口流动性很大,很多城市实际生活的人数和户籍在册人数有很大差别,因此用户籍在册人数做分母,就会出现很大水分,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城市,体育人口的调查会遇到很大的统计难度。
体育人口作为反映全国群众体育现状的统计指标,运用于全国性的调查是可行的,因为全国的人口总数是精确的,只要调查取样合理,统计方法得当,其数据是可用的,如1996年统计的31.40%。和2001年的33.93%,就基本上反映了全国群众体育的基本面貌。
将体育人口作为一项研究指标,不仅研究体育人口的数量.而且研究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等,对政府和社团制订政策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经调查发现五年中我国职工体育人口下降了6.9%。给调整和制订职工体育政策提供了依据。而对体育人口各种特征的描述,对人们认识体育人口的示范意义就非常有价值,比如2001年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发现体育人口在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在看病、吃药、住院、自我感觉、不良嗜好等方面都好于后者,这是很鼓舞人心的。但必须看到,体育人口在世界各国都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可能年年按一定比例增长(如日本体育人口曾40年没有明显增长),作为地方政府的业绩说明不了太多问题,除非造假。
总之,体育人口作为群众体育的科学研究指标是必需的;而作为群众体育的工作业绩指标要慎重,决不能追求高指标;对于一些人口变动较大的城市要格外谨慎,如果将它作为“形象工程”就更要不得了。群众体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业,要给群众切切实实的好处,而不是一堆不真实、无意义的数据。
责编/王查娜
近年来,“体育人口”这项指标被广泛运用,对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任何一项科研指标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将它用来作为行政工作的业绩指标时,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现在发现有些地方错误地以为“体育人口”越多越好,于是层层加码,年年加量,有的报表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六十,甚至百分之七十。
这既不符合社会生活的真实.也没有科学的依据。如果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体育人口,每年投入到体育健身的社会总时间将高达5000万小时。那么,所有的体育场馆都要爆满,街头巷尾都会看到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每家至少有两人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这恐怕在大众体育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是难以做到的。
那么,“体育人口”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国是如何统计的呢?
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因为各个国家总人口数量不同,因此经常用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来表达。“体育人口”这项百分率的指标决定了它的量值不仅与群众体育参与情况有关,而且与人口总数有关。前者作为分子.后者作为分母。在我国,体育人口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称为“当然体育人口”,包括武装力量人员、在校学生和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另一部分称为“或然体育人口”,就是指70岁以下的成年人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这类体育人口往往是要通过精确的抽样,进行入户调查才能统计出来的。
那么,体育人口的统计为什么会发生偏差,而不宣作为工作业绩指标呢?
首先,由于人口基数很大,我国人口总数在一段时间内还要继续增加,大约要到2030年以后才能达到极限。由于人口总数的不断加大分母,因此即使体育人口的绝对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长,其百分数也不会随之增加。虽然经过了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十年,我国群众体育参与的情况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不要期望体育人口的百分数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其次,我国不仅人口的总数在增加,而且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已经从一个年轻型的社会步入了老年型社会。变化之一是少年儿童的数量在迅速减少,而我们在统计体育人口时,是把16岁以下的学生作为“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也就是把全国学生总数一股脑计入体育人口的。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我国的中小学学生在逐年减少,“当然体育人口”减少了一大截,体育人口还要保持“大幅度增长”,那么“或然体育人口”(即成年人中的体育人口)就必须以更大幅度增长。然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第二个变化是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这对体育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国家体育人口的增加提供一定空间,但受到社区体育发展条件的局限和老年人群生活方式的影响,老年体育人口增长幅度不会太大。因此,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体育人口不可能增长很快。
第三,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人口流动性很大,很多城市实际生活的人数和户籍在册人数有很大差别,因此用户籍在册人数做分母,就会出现很大水分,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城市,体育人口的调查会遇到很大的统计难度。
体育人口作为反映全国群众体育现状的统计指标,运用于全国性的调查是可行的,因为全国的人口总数是精确的,只要调查取样合理,统计方法得当,其数据是可用的,如1996年统计的31.40%。和2001年的33.93%,就基本上反映了全国群众体育的基本面貌。
将体育人口作为一项研究指标,不仅研究体育人口的数量.而且研究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等,对政府和社团制订政策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经调查发现五年中我国职工体育人口下降了6.9%。给调整和制订职工体育政策提供了依据。而对体育人口各种特征的描述,对人们认识体育人口的示范意义就非常有价值,比如2001年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发现体育人口在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在看病、吃药、住院、自我感觉、不良嗜好等方面都好于后者,这是很鼓舞人心的。但必须看到,体育人口在世界各国都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可能年年按一定比例增长(如日本体育人口曾40年没有明显增长),作为地方政府的业绩说明不了太多问题,除非造假。
总之,体育人口作为群众体育的科学研究指标是必需的;而作为群众体育的工作业绩指标要慎重,决不能追求高指标;对于一些人口变动较大的城市要格外谨慎,如果将它作为“形象工程”就更要不得了。群众体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业,要给群众切切实实的好处,而不是一堆不真实、无意义的数据。
责编/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