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古代戏曲鉴赏单元之前学生很诚实的告诉我:“老师,我们不喜欢读《窦娥冤》读《西厢记》读《桃花扇》。”我如果硬生生地抛一句,高考不是只考你们喜欢的东西。我想他们也会马上把头低下乖乖地听讲,但效果呢就不得而知了。90年代出生的孩子,和我们不一样,我需要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一下问题,然后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他们喜欢看的是青春少男少女系列小说,他们能懂的爱情只能如《一起来看流星雨》一样简单直接。
古代戏剧的曲词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呢。我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改学生周记时候发现很多学生把周杰伦的《青花瓷》抄在笔记上,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答案。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微笑着对学生说:“这个单元我们要赏析的是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也就是说是要欣赏古代的歌词的美。我们先从你们都喜欢的周杰伦的歌入手来分析他的歌词的美。”我这样一说,学生的兴趣大增,于是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拿出来,当教室里放出《青花瓷》的歌曲时,我感觉这不是语文。听完之后我问学生他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他们有的说是因为旋律美,有的说是因为歌词美,还有调皮的说因为喜欢所以喜欢。我微笑着不置可否。他们说完后我说了一句:“这首歌能够流行是因为它的作者方文山先生借鉴了很多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这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个学生叫到:“老师,你还知道方文山呀!”我回了一句:“为了你们我更要了解周杰伦!”学生们哄堂大笑。接着我说这首歌词中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我顺势把大屏打开:“比喻,运用想象力,用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或形容抽象的事物。①“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初妆,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或者是第一次化妆后的样子。那一定很美,不然不会用牡丹来形容,惊艳,大气,雍容富贵得美,国色天香。两个人一见钟情吗?抑或只是男子得一厢情愿。②“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嫣然一笑,美好的样子。笑如含苞待放,那是怎样的笑,含蓄,耐人回味,羞涩的打着朵儿,如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③“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为“喻体”,“犹如”为“喻词”,“绣花针落地”为“喻依”。若从譬喻“运用想象力,以具体而熟悉之物说明或形容抽象之物”这个原则来看,想象力将“细腻的秘密”与“绣花针落地”巧妙串联在一起,呈现出彼此微妙的关系:那段“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是如此细腻,因而被小心呵护着,唯恐一碰就破,就像绣花针落到地上,是那么轻盈细微,却又带点小小的危险。”有了这样的情境进入,学生们跃跃欲试,他们自觉地分成小组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评价歌词的思想内容分析起来。十五分钟后,他们站起来对这首歌词的赏析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摘录如下:
反复:类迭不仅能使语调和谐,还可强化词句所透露出的意思。“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连三个“惹”字就属此用法。有主动招惹之意的“惹”,让“芭蕉”与“门环”两种原本属于被动意象之物彷佛有了生气,芭蕉不再只是认命般让骤雨淋泄其身,而门环也不再被动等待铜绿染身,然后再对照下一句“而我路过那将南小镇惹了你”,整个画面更是活了起来。第三段与第四段开头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属于类句。但因为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沾与染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也因此,我用“门环惹铜绿”,而不用“门环染铜绿”;还有另一句歌词我也是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也不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遇见’你”是同样的道理。一场大雨后满园的翠绿,空气里充满湿润的水气,芭蕉叶上滚动著晶莹的雨滴,此时此景,最是诗意;还有那历经风霜风吹雨打后,依旧镶嵌在门板上只是多了些锈蚀斑驳的铜环,最富古意。我先用“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段文言词句以景入情,然后再承接较为白话的下一段“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以为对仗。因为芭蕉与门环都是静态的实物,只能被动的等骤雨,等岁月侵蚀后慢慢氧化的铜绿;但人称代名词的“我”却跟芭蕉与门环不一样,因为“我”是可以自由移动的,于是我偶然间经过江南小镇邂逅“惹了”你,并不是被动的等你了,而是主动的去认识你。所以虽然同样都是用动词的“惹”,但其主动与被动性却迥然不同,而且在这段词里我一连用了三个“惹”字,字义相同,用法却不同,饶富趣味。
排比:“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就是用两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法来表达性质相同的意念,显现出句子的节奏感与律动,增强词意的感染力,强化了“惹”的意象。
夸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张了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对应上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彷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且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另一句“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中的秘密被保守了千年从未让人知道,象征守密者的细腻与坚毅,能让秘密在窑中历经千年锻烧也不泄漏一字一句。
移用:简言之,就是转化某一个词原来的词性。例如“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中的“伏笔”原为名词,在这里做动词用。由于这样的转化,句子顿时有了动态感,进而深刻表达出前一句中的“书写”动作,以及隐含在书写动作下的心意;“你的美一缕飘散”的“一缕”则是数量词转化成副词,整个画面感都出来了。
倒装:“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就是个倒装句,正确的文法顺序应为“你眼带笑意,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使用倒装法,并不太会变动句子倒装前后的意思,但是意境上就有所不同了。就拿此句为例好了,未使用倒装的句子(后者)较平铺直叙,整体感觉没有起伏,较为平板;但倒装之后,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一位的美丽女子似乎就这么站在眼前,盈盈笑着。
摹写:所谓摹写,指的是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能引起感官感受的描写。譬如“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就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描绘出青花瓷上的锦鲤颜色,尤其在白瓷衬底之下,彷佛即将跃出碗底似的。至于“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句词是不是让你宛若看见庭院里被骤雨打弯的芭蕉摇来荡去,空气中的湿气透进了门环,让它招惹了一身铜绿色,耳边还传来淅沥雨声呢?
我喜欢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烟雨什么时候来?我等的那个人什么时候现?让我想起郑愁予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在等你,而你呢,你达达的马碲是个美丽的错误,你不是归人只是过客。意境幽长,哀婉……我在佛前求了500年就是为了等你来……
课后,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没想到语文课可以这样上。”随后的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们表现得极为认真,对欣赏古代戏剧的语言和艺术手法都有自己的想法。我知道他们已经走进了这些可以与唐诗宋词媲美的古代戏剧。作为老师有老师的无奈,我不是一个表演艺术家,我不能用唱腔和身段来完美的呈现一个故事,而仅仅通过文字来描述古代戏剧的美又显得空空荡荡。有一些美是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的,而又一些美,是自有形态的,它们稳固甚至封闭,不能被转化。你必须耐心接触,进入,深入,再深入。直到你整个人与它有了心领神会的交合。这种感觉是旁人无法替代的。中国古代的戏剧就有这样的力。《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能明了它们多少的浪漫与传奇。”“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我不知道学生以后有没有机会听昆曲,有没有机会静静地坐在戏院里去品味氤氲的水磨腔,领略回风舞雪的曼妙?但现在我有些许安慰,我让他们从周杰伦那里找了一扇探究古代戏剧的门,纵使我不知道他们能走多远。
从学生的身上,我体会到,不论是教什么学科的老师,都需要去了解学生。老师需要有热情,但是只有热情,只有笑脸是不够的,要有方法,要去积累智慧。
田芳,教师,现居湖北京山。
古代戏剧的曲词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呢。我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改学生周记时候发现很多学生把周杰伦的《青花瓷》抄在笔记上,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答案。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微笑着对学生说:“这个单元我们要赏析的是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也就是说是要欣赏古代的歌词的美。我们先从你们都喜欢的周杰伦的歌入手来分析他的歌词的美。”我这样一说,学生的兴趣大增,于是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拿出来,当教室里放出《青花瓷》的歌曲时,我感觉这不是语文。听完之后我问学生他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他们有的说是因为旋律美,有的说是因为歌词美,还有调皮的说因为喜欢所以喜欢。我微笑着不置可否。他们说完后我说了一句:“这首歌能够流行是因为它的作者方文山先生借鉴了很多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这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个学生叫到:“老师,你还知道方文山呀!”我回了一句:“为了你们我更要了解周杰伦!”学生们哄堂大笑。接着我说这首歌词中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我顺势把大屏打开:“比喻,运用想象力,用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或形容抽象的事物。①“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初妆,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或者是第一次化妆后的样子。那一定很美,不然不会用牡丹来形容,惊艳,大气,雍容富贵得美,国色天香。两个人一见钟情吗?抑或只是男子得一厢情愿。②“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嫣然一笑,美好的样子。笑如含苞待放,那是怎样的笑,含蓄,耐人回味,羞涩的打着朵儿,如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③“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为“喻体”,“犹如”为“喻词”,“绣花针落地”为“喻依”。若从譬喻“运用想象力,以具体而熟悉之物说明或形容抽象之物”这个原则来看,想象力将“细腻的秘密”与“绣花针落地”巧妙串联在一起,呈现出彼此微妙的关系:那段“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是如此细腻,因而被小心呵护着,唯恐一碰就破,就像绣花针落到地上,是那么轻盈细微,却又带点小小的危险。”有了这样的情境进入,学生们跃跃欲试,他们自觉地分成小组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评价歌词的思想内容分析起来。十五分钟后,他们站起来对这首歌词的赏析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摘录如下:
反复:类迭不仅能使语调和谐,还可强化词句所透露出的意思。“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连三个“惹”字就属此用法。有主动招惹之意的“惹”,让“芭蕉”与“门环”两种原本属于被动意象之物彷佛有了生气,芭蕉不再只是认命般让骤雨淋泄其身,而门环也不再被动等待铜绿染身,然后再对照下一句“而我路过那将南小镇惹了你”,整个画面更是活了起来。第三段与第四段开头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属于类句。但因为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沾与染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也因此,我用“门环惹铜绿”,而不用“门环染铜绿”;还有另一句歌词我也是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也不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遇见’你”是同样的道理。一场大雨后满园的翠绿,空气里充满湿润的水气,芭蕉叶上滚动著晶莹的雨滴,此时此景,最是诗意;还有那历经风霜风吹雨打后,依旧镶嵌在门板上只是多了些锈蚀斑驳的铜环,最富古意。我先用“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段文言词句以景入情,然后再承接较为白话的下一段“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以为对仗。因为芭蕉与门环都是静态的实物,只能被动的等骤雨,等岁月侵蚀后慢慢氧化的铜绿;但人称代名词的“我”却跟芭蕉与门环不一样,因为“我”是可以自由移动的,于是我偶然间经过江南小镇邂逅“惹了”你,并不是被动的等你了,而是主动的去认识你。所以虽然同样都是用动词的“惹”,但其主动与被动性却迥然不同,而且在这段词里我一连用了三个“惹”字,字义相同,用法却不同,饶富趣味。
排比:“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就是用两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法来表达性质相同的意念,显现出句子的节奏感与律动,增强词意的感染力,强化了“惹”的意象。
夸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张了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对应上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彷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且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另一句“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中的秘密被保守了千年从未让人知道,象征守密者的细腻与坚毅,能让秘密在窑中历经千年锻烧也不泄漏一字一句。
移用:简言之,就是转化某一个词原来的词性。例如“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中的“伏笔”原为名词,在这里做动词用。由于这样的转化,句子顿时有了动态感,进而深刻表达出前一句中的“书写”动作,以及隐含在书写动作下的心意;“你的美一缕飘散”的“一缕”则是数量词转化成副词,整个画面感都出来了。
倒装:“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就是个倒装句,正确的文法顺序应为“你眼带笑意,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使用倒装法,并不太会变动句子倒装前后的意思,但是意境上就有所不同了。就拿此句为例好了,未使用倒装的句子(后者)较平铺直叙,整体感觉没有起伏,较为平板;但倒装之后,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一位的美丽女子似乎就这么站在眼前,盈盈笑着。
摹写:所谓摹写,指的是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能引起感官感受的描写。譬如“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就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描绘出青花瓷上的锦鲤颜色,尤其在白瓷衬底之下,彷佛即将跃出碗底似的。至于“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句词是不是让你宛若看见庭院里被骤雨打弯的芭蕉摇来荡去,空气中的湿气透进了门环,让它招惹了一身铜绿色,耳边还传来淅沥雨声呢?
我喜欢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烟雨什么时候来?我等的那个人什么时候现?让我想起郑愁予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在等你,而你呢,你达达的马碲是个美丽的错误,你不是归人只是过客。意境幽长,哀婉……我在佛前求了500年就是为了等你来……
课后,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没想到语文课可以这样上。”随后的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们表现得极为认真,对欣赏古代戏剧的语言和艺术手法都有自己的想法。我知道他们已经走进了这些可以与唐诗宋词媲美的古代戏剧。作为老师有老师的无奈,我不是一个表演艺术家,我不能用唱腔和身段来完美的呈现一个故事,而仅仅通过文字来描述古代戏剧的美又显得空空荡荡。有一些美是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的,而又一些美,是自有形态的,它们稳固甚至封闭,不能被转化。你必须耐心接触,进入,深入,再深入。直到你整个人与它有了心领神会的交合。这种感觉是旁人无法替代的。中国古代的戏剧就有这样的力。《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能明了它们多少的浪漫与传奇。”“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我不知道学生以后有没有机会听昆曲,有没有机会静静地坐在戏院里去品味氤氲的水磨腔,领略回风舞雪的曼妙?但现在我有些许安慰,我让他们从周杰伦那里找了一扇探究古代戏剧的门,纵使我不知道他们能走多远。
从学生的身上,我体会到,不论是教什么学科的老师,都需要去了解学生。老师需要有热情,但是只有热情,只有笑脸是不够的,要有方法,要去积累智慧。
田芳,教师,现居湖北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