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老师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i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在我没出生的时候就担任我们村的小学老师。
  那时候,母亲刚刚嫁到我们村,在当时知识和人才都很匮乏的农村,母亲就凭着自己少女时代的那点墨水,被坚定地推到了教师这个职位,当了一名代课老师。
  当时,我们村的学校很小,学生很少,整个学校也就一二十个人,这点人数大概按着年龄划拉一下,分出不同的班级,一个班级有的就几个人。整个学校就我母亲一个老师,一个人,再有本事,也不能同时上几个年级的课。于是,母亲把他们归拢到一个教室。
  几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吧?我估计那是情急之下母亲的独创。我小时候还亲自体验过母亲这种一堂会的教学模式呢。你还别说,大大小小、几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上课,各干各的,各司其职,习惯了,也挺好的。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比以前听话多了、也踏实多了,以前乱哄哄的局面终于稳定下来。


  母亲就这样一个人,维持了好几年,后来随着学生的增多,母亲一个人实在难以招架,村里才好不容易要来了一位正式老师,后来又在本村陆续物色了两个代课老师,一下增添了三个帮手,终于结束了母亲这么多年光杆司令的局面。
  好日子没过多久,文化大革命开始。
  母亲被划为右派,并游街示众,一对襁褓中的婴儿也因无人照料夭折,一向坚强的母亲再也无力承受,精神彻底崩溃……那是一段没有记忆的日子,母亲从没提起过,点点滴滴地回忆,都是从父亲那知道的,可以想象当时的惨状。
  后来,母亲终于平反昭雪。
  母亲每天还是早出晚归,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里。就连我做了那么大的手术,她都没陪过一次床。手术当天,当她匆匆赶到病房的时候,其他病人都在责怪她不是个称职的母亲,我看着很少落泪的母亲眼圈红红的。我知道,她不是不称职,她是太在乎她的学生了,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没为自己的事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就连我在家养病期间,她也是利用课间匆匆回来看看我,就又匆匆返回课堂。为此,脾气暴躁的父亲曾发过一次火,说她眼里没有这个家了,把自己卖给学校了。
  家和万事兴,母亲为了息事宁人,在父亲吵闹过后,在家待的时间比以前时间长了,家里也一下子变得热闹了。母亲在家的时间,孩子们都找到家里来问母亲问题。
  学生总是第一位的,不管母亲干着什么,只要学生有问题,她立马解决。有时候是满手面粉还指手画脚,弄得满身满脸,像那戏曲里的丑角;有时候是端着鸡食、狗食,口若悬河,忘了喂食,闹得满院子鸡飞狗跳;有时候是一边做饭,一边用烧火棍当粉笔,在地上给孩子们演算,往往是学生教会了,饭却烧糊了。小时候,我们没少吃那带着糊味的饭菜,为此,母亲的厨艺总是遭到我们的嫌弃,可是,母亲教学却受到全学区的景仰。
  我8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的做了母亲的学生。
  上学之前,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是像其他学生一样称呼母亲为“老师”呢?还是像在家里一样叫一声“娘”呢?
  那天,我和弟弟正在野外玩耍,和他谈起我的困惑,比我小两岁的弟弟歪着头,皱着眉,努力思考着,好像我给他出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突然他把头一扬,笑眯眯地说,有了,就叫“娘老师”。
  “娘老师!”,我小声嘀咕了几声,感觉很新奇,很好玩,但不知道这样叫合不合适。正在这时候,母亲下班回家,正急急地向我们这边走来,她刚一露头,我和弟弟就不约而同地大喊一声“娘老师!”。母亲被我们冷不丁一喊,吓了一跳,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着回家了。
  从此,“娘老师”就成了我和弟弟的专门称呼。
  50多岁的时候,母亲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她的命。她身体刚刚恢复一点,就硬撑着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然后一直坚持到到六十多岁才退休。虽然退了休,学校有什么活动,需要人手了,她都会义务去帮忙,有时候是教孩子们唱首歌,有时候是画个板报,有时候是弹弹琴……对,你没看错,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能人。
  不是说学校离不开她,是她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她把全部的热情和希望已经都献给了她待了一辈子的学校和她热爱的教育事业。
  那时候,全村大部分的青年后生几乎都是母亲的学生,他们就像尊敬长辈一样尊敬母亲,逢年过节都会看望母亲,心里有什么困惑了也会找母亲谈心,母亲也像惦记孩子一样惦记着他们。
  母亲病重的時候,在病榻上还曾帮助过一位生活遭受磨难的中年男人、她曾经的学生,解开心结,重获新生。母亲去世后,他长跪坟前,久久不肯离去。
  他们失去了恩师,我们失去了慈母。
  那一声“娘老师”从此再也没了回声。
  摘自微信公众号“三三草屋”
其他文献
男女成婚,组成新的家庭,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古代社会,婚礼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五礼”中的“嘉礼”,有一套特定的程序和仪式。  据《仪礼·士婚礼》载,按照西周礼仪制度的规定,婚礼有“六仪”,即6种仪式:  一为“纳采”,即议婚,商议婚配。在中国古代社会,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  二为“问名”,即询问女子之名及生日、时辰。经纳采,女家同意后,男家再派人到女家,询
期刊
梁启超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
期刊
中国古代的退休年龄是70岁。  为什么要选这个岁数,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只要不是老糊涂了,就得给我干下去!  汉朝:退休也得有资格  在汉朝,“退休”这个词不是每个当官的都有资格使用的,你得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年满70岁。这个条件现在看可能还没什么,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能活到70岁的还真没几个,大多数人都在工作的岗位上“鞠躬尽瘁”了。  第二个条件是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在汉朝,两
期刊
米德是新西兰一家巧克力公司会计,最近有一件不太好的事,就是他的公司快要倒闭了。  周一早上,米德照例早早来到公司上班,今天公司居然收到了一筆捐款,米德很奇怪,谁会给一个将要倒闭的公司捐款呢?接下来的事更让米德惊奇,第二笔、第三笔……捐款源源不断地汇来。  这家公司在小镇刚建成时,米德就在公司打工,做到现在算是元老级别了。刚开始,小镇的人们并不知道巧克力是什么东西,产品几乎无人问津。没有效益,公司实
期刊
1  先不谈圈,先谈一个朋友。  她叫包包,1991年出生的香港女孩,瘦瘦小小、其貌不扬,笑起来却很明亮,像个小太阳。  她常常活在别人讶异的目光中一一中学退学来台湾念大学,回香港从事FashionMarketing,两年后辞掉高薪工作,又来到台北创业。  她身边的朋友多是中规中矩的上班族,无法理解她的选择。我想,如果她在朋友圈更新自己每天的动态,评论区一定会有很多朋友劝她“回头是岸”。  包包说
期刊
咨询师周志健在《故事的疗愈力量》中,写过两个故事:  有个女孩子读大学的时候交了一个男朋友,约会前她精心打扮,穿上迷你裙、黑色网袜,以及化妆。出门的时候,爸爸在客厅看到她,劈头痛骂:“你怎么穿得像妓女一样!”  女孩子当场深深觉得被羞辱,即使知道当老师的父亲性格保守,如此说也不是恶意,但她多年来都无法释怀,再也无法对父亲畅通无阻的对话。  美国南部乡下,有个小男孩对着月亮一直跳。妈妈问小男孩在做什
期刊
酸粉子,名字土得掉渣,一股酸味扑鼻而来,一听就出自乡野村妇的口中。物如其名,和农村的“狗娃子”一样,随口一叫,就省心、踏实了半生。有好事者给它起了个相对文雅的名号——鲊广椒,熟知其长相、味道的人,其实是暗暗叹服“酸粉子”这个名称的创造力的,不像“鲊广椒”听得人一头雾水。  老北京的臭豆腐历来被文人们推崇,源源注入的人文情怀使其讨巧得了许多人的欢心,最后跃身进阶为地道的市井食文化代表,这简直就是那些
期刊
在老家呆了半月,带了一本都德的《磨坊书简》,翻过,又看老父桌上的《鲁迅经典全集》,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的,四本。着重看了“家书集”,分三部分,一部分给许广平,一部分给母亲鲁瑞的,一部给弟周作人的。  闲着无事,拿手机拍了鲁迅给许广平信的一则信中的八卦,发在微信上,许多朋友觉得冰心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了。  有一位朋友说,仔细看看,鲁迅对朱安是怎么“渣”的?  这问题让我惊了一下,虽说渣男这个
期刊
过几天就是我的生日了,九色鹿明知故问:你多大了呀?  我瞪了他一眼:31岁。  他一脸幸灾乐祸的样子:嗯,是有点上岁数了。  我正要发作,他又忙不迭地补充:看来咱们离白头偕老又近了一步!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越来越爱哭了。以前看奥运会,运动员赢了我会哭,输了我会哭,奏国歌时我也会哭;不过这次不一样,就连外面下雨,我也会莫名其妙地哭。  九色鹿为了安慰我,把存折找出来放在我手心里,庄严许诺
期刊
看過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应该还记得,小说开篇即提到“庄廷鑨(lóng)明史案”,并以庄氏家族这起文字狱为引子而展开全书,且书中的角色“双儿”即来自庄氏家族。那么,“庄廷鑨明史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事情还得从明末大臣朱国祯说起。  朱国祯(1558-1632,明万历十七年进士,累官国子监祭酒等)是明末天启年间的首辅大臣,因受权宦魏忠贤倾轧,称病辞官,回到老家浙江湖州,打算编一部“明史”,不料书未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