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古代的婚礼与习俗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女成婚,组成新的家庭,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古代社会,婚礼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五礼”中的“嘉礼”,有一套特定的程序和仪式。
  据《仪礼·士婚礼》载,按照西周礼仪制度的规定,婚礼有“六仪”,即6种仪式:
  一为“纳采”,即议婚,商议婚配。在中国古代社会,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
  二为“问名”,即询问女子之名及生日、时辰。经纳采,女家同意后,男家再派人到女家,询问女子之名和生日。因古人迷信,需占卜女子之名,以预测婚配的凶吉。
  三为“纳吉”,即订婚。若占卜预测婚配吉顺,男家送礼物至女家,以示正式确定婚配。
  四为“纳征”,即送彩礼。正式订婚后,男家再向女家送玄纁(作為仪物的币帛)、束帛(5匹帛)、俪皮(成对的鹿皮)等贵重礼物,以示感谢之意。
  五为“请期”,即确定成婚吉日。送彩礼后,男家再经占卜,确定成婚之日,并告知女家。
  六为“亲迎”,即迎接新娘,后代亦称迎亲。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
  成婚之日,在女家,新娘的父亲亲自迎于门外,接新郎入室。待行礼之后,新娘即随新郎离开自己家。新郎先亲自驾车,请新娘坐于车上。之后他再将车交给驭手驾车上路,自己则乘另外的车先行,赶回家中。待新娘到门外,由新郎迎入家内。新郎家设宴庆贺新婚。席间,新郎、新娘须举行“同牢”、“合卺”仪。同牢,系新郎、新娘同吃供祭祀的肉食,以示共同生活的开始。合卺,系将一个葫芦分作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持一个瓢以酒漱口,以示相亲相爱、合为一家之意。
  宴后,新郎、新娘脱去礼服,入新房。新郎亲自摘下新娘头上的缨(彩色的带子,古代女子自订婚后就系于头上),撤去蜡烛,婚礼即告结束。
  第二天早晨,新娘还要行“见舅姑仪”,即拜见公、婆,分别向他们进献枣、栗、腶脩(经锤捣,加姜、桂的干肉)等礼物,以示对公、婆的敬重。
  按照周礼的规定,必须“六仪”齐备,才算正式建立婚姻关系。在“六仪”中男家向女家赠送大雁作为礼物,系取燕飞南北、和于阴阳之意,喻指男女成亲。
  隋唐以后,婚礼的“六仪”仍基本保留。但随着内地和周边民族的交往日趋频繁、密切,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婚俗也被吸收到婚礼中。其中,婚礼在“亲迎”仪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并形成一个高潮。
  唐代在举行婚礼“亲迎”仪时,新郎在傧相的陪伴下去女家迎接新娘。在女家的门前,新郎要被女家的亲属调笑、戏弄,甚至扑打一番,称为“下婿”。新娘在室内梳妆打扮后,却迟迟不肯出门,直到新郎咏诗催妆,方才起身。临行前,父母还要赠言,并将“皂罗”(即后世的盖头)蒙在新娘的头上。待新娘登车启程时,女家亲属还要围车阻行,称为“障车”,以示对新娘的惜别之情。
  在宋代,如果可以成婚,在成婚前一天,新娘家要出人前往男家“铺房”,即于新房内挂帐幔、摆放和陈设家具、器物。南宋时,“铺房”后,女家还要令陪嫁的女佣“看守房中,不令外人入房”。直到新娘入新房,才能离开。
  亲迎时,新娘改为乘轿,称为“坐花轿”。一路上,有鼓乐手随同奏乐。吹吹打打,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宋代婚礼在拜堂之后,新郎、新娘各手持“同心结”(亦称牵巾,中间挽扎有花扣的彩缎)的一端,“男挂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由新郎牵引新娘进入堂屋。行进时,两位新人始终面对面,中间为“同心结”,喻示二人从此同心协力,永不分离。在堂屋内,新郎用秤或机抒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露出新娘的芳容。之后,又由新娘倒行,用同心结牵引新郎进入新房。
  新郎、新娘入新房后,再举行“坐床”仪。其间,家人要分别从新郎头的左侧和新娘头的右侧各剪下一缕头发,用彩线系在一起,作为成亲的信物,称为“合髻”。古人亦将结婚称为“结发”,“结发夫妻”也因此成为原配夫妻的代名词。“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宋代的“合卺”仪也改以喝“交杯酒”。“用两盏以綵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用彩色的丝带将两个酒杯连起来,新郎、新娘各持一杯,相对而饮,则更能体现互敬、互爱、永不分离之意。
  明代以后,又有“归宁”的习俗。即在婚后的第三天,新郎、新娘一同回女家,拜见新娘父、母,俗称“回门”或“回娘家”。
其他文献
她叫乔,认识她,是在去年夏天。  那天交完班,我刚从一间病房走出来,就看见候诊区坐着一位白皙如莲的女子,姣好的面容,优雅得体的举止,她正在回答医生的问话。我走过去的时候,再次被她的美吸引,于是,我多看了一眼,正好她也回过头看我,她的双眸澄澈纯净,如一汪清泉。  做了相关检查,她住院了,vip病房,她说常常失眠,有时候头晕,天旋地转。医生下了医嘱,输液体的时候,她已经躺在病床上,一边撒娇,一边和母亲
期刊
为了防洪,县城临着沮河的一段古城墙保留了下来。它位于县城的西面,又留有一道城门,当地的人们就习惯称它西门洞口。  挨着西门洞口的,是一排卖早餐的店子,其中有一家是专门卖高庄馍的。当年,当上小学的我每天早上路过那里,在城门外那沮河欢快的流水声里,六排长长的桌子也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了。  一小碟儿泡萝卜,两个馍馍,一碗小米粥,有咸有淡。约莫十分钟的功夫,这早餐就吃完了,虽然不见油星,但这果腹感也是可
期刊
哪里有战火,哪里就有战地摄影师。然而,并非所有的摄影师都有在战地摄影的能力。  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一处群山环绕的隐蔽之所,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摄影师正经历着一场终生难忘的“集训”。在这里,他们将主要学习如何“在生理和心理崩溃的境地下,练习摄影”。  训练营名为“冲突摄影工作坊”,由一位拥有十多年战地摄影经验的“退役摄影师”詹森·豪发起。  摄影师卢卡,参与并记录了为期六天的工作坊培训。  真的假战
期刊
我儿子是2006年在韩国出生的,坐月子是婆婆出钱请的月嫂。  在韩国,一般月子是去娘家坐的,也有很多家庭请月嫂。当时请的月嫂朝九晚五,周末休息,一个月的费用是人民币1.4万元。  月嫂都是经过正规培训的,我们只需要选择公司,由公司分派月嫂。我出院回家的时候,月嫂已经上岗了,婆婆正在指挥她做饭,擦洗。  据婆婆说,她当年是请过佣人的,果然吩咐人有一套。而我第一次使唤人,唯唯诺诺的,要杯水也张不开口。
期刊
好几年不曾看见子恺了,偶然看见《人间世》和《良友》上的他的照片,不禁为之莞然;他竟留了很长的胡子,像一个庄严而又和蔼的释家。  记得我与他相识,是一九二五年,那时我在充满了艺术空气的立达学园里教书,他就是这个学园的创办人。当时的同事,如朱光潜、白采、方光焘、夏丐尊、刘薰宇、……都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的。不过当时我与白采往还最多,子恺和别的同事们,都很少拜访和聚首。  一直到一九二八年,我才为了我自己的
期刊
走进北京大学这个百年学府,每时每刻,你的生活都和选择有关:网上有上百门课等着你选,光體育课就有数十门;各种社团在每学期初都会上演“百团大战”;若你对自己的专业并不热衷或学有余力,还有双学位课程供你选择;在每个假期,都有众多的实习与交流机会等你抓紧;关于未来,你可以出国、保研、考研、工作……  四年前,我跟大多数刚进入北大的新生一样兴奋而迷茫,几乎一天一个主意,同学们也差不多。开学初,班里有一半的人
期刊
古代监察体系跟其他官僚体系一样,存在一个工作效益递减的规律。在最初的时候,给皇帝卖命干得不错,然后就慢慢转为为自己干,干到最后,大家都为自己捞油水,只有几个傻子才为皇帝,还要受到群体的排挤。  历朝历代君主最担忧的事情,一是怕官员们叛离,二是担心自己的资源被他们据为己有。所以,官僚制的设计,肯定要有一种对官员的监督的机制。而西周的制度中,原有现成的史官就派上了用场,这是从巫演化出来的一种特别的官职
期刊
美国人对于越南战争的评价很低,越南战争对美国的社会和文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影响非常大。具体到社会文化,那更是只重不轻。  首先是钱:从1965年开始,美国为这场战争每天就要花掉7700万美元,平均每年消耗石油4500万吨。这是什么概念?  中国2014年的石油产量是20996万吨,美国当时在越南打一年所消耗的石油就相当于中国现在年产量的近1/4。放在当时条件下,那是天文数字。其他方面的花费可以
期刊
汉文帝时,绛侯周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在封地,绛侯得了一个心病,就是每当河东郡郡守、郡尉巡行到绛地,他總是感到他们是受命来杀自己的。每次他都身着铠甲,令家人手执兵器,然后再与郡守、郡尉相见。后来就有人上书,说绛侯图谋造反。  汉文帝把这事交给廷尉处理,而廷尉公事公办,直接将周勃逮捕入狱。  绛侯领兵打仗内行,搞政变也内行,唯独蹲大牢接受狱吏审讯外行。他常常不知道如何对答。逐渐地,狱吏也对他有所凌
期刊
汲黯,一个很生僻的名字,很难让人记住。可是,中国的历史记住了他,他的出生地记住了他。长江流域的土地上,有一个叫淮阳的地方。这里有闻名遐迩的“七台八景”,其中有一景就是用来怀念汲黯的,叫“卧阁清风”。  官至爵都尉右内史,位列九卿的汲黯创造了一个典故,叫“卧治”。这有点让人惊叹:官吏大都在官场上冲锋陷阵,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政治跑道上飞驰。可他倒好,搞什么“卧治”。是不是想“秀”一把?  汉武帝在位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