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六年,每当我感到迷茫之时,我总习惯性地向东瞭望,遥想着千里古道,万丈西风,一批行者由东朝西艰难地跋涉。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独个儿栖栖惶惶地站在城门口,有人告诉他的学生:“东门有人仪表像丧家之犬。”学生找到他后告诉他,他却欣然笑说:“说我像一条丧家犬?真像!真像!”这是何等至善至雅、快乐、健康的生命情调啊!这位老人在我心中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是孔子。
我常常翻开《论语》咀嚼那些被时间长河涤荡和过滤的只言片语,也不知怎的,它总能使我豁然开朗。
启之发之,让生问
当我快变成课堂上的复读机时,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哦,何不将说教换成启发呢?让学生有内心的冲动。自己提出问题来,我再加以点拨,促使学生自己找答案,课堂不就“活”了吗?。
于是,我在教三年级课文《争论的故事》时, 先制作了一段小视频,“诱饵”一出,“小鱼儿们”欢快地上钩了。课堂上,他们大胆想象,铆足劲儿地朗读、表演。渐渐地,他们进入了角色,產生了疑问,悟出了道理。这才是我喜欢的语文课,活跃、思辨、快乐……
一朵花,一株草,它们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园丁的工作便是待他们自己尝试之后,引导他们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
引之导之,让生想
当我的教学内容琐碎无章却错失要点时,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我恍然大悟: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本就是发展心灵的学科,灌输式教育或许更适用于人工智能机器,对于儿童心灵的教化是无济于事的。讲课不是竹筒倒豆子,要看学生需要什么,诱导学生往更深处去思索、质疑。尤其不能“藏一手”,应该把自己探究问题的途径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学生面前尽量公开,诱之导之,而不禁之遏之。
于是,在教学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学生遇到了难题,我便先听他们的疑问:全诗有八个小节,怎么分层才合乎逻辑呢?有学生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将第一小节和最后一节独立,中间归为一部分,倒也合理。有的学生疑惑了,中间的六个小节中写了多种意象,归为一部分合适吗?听着学生的讨论,我并没有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给了他们两条思路:一是运用思维导图,将各小节归类整合;二是抓核心词,找出各小节之间的联系。在这两种思路的引导下,学生小组合作,梳理出了完整的结构脉络。通过自己的思考而获得了知识,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
恭之安之,让生怡
当我为厉声批评学生而懊恼时,他的学生告诉我:“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是啊,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不应有消极的倾向;一饮一啄,都应有正当的意义。温和而不失威严,威严而不失谦恭,谦恭而不失优雅,这该是学生对于老师的印象。
于是,我开始用心与学生对话。家校本上每天的一句鼓励或叮咛,换来了学生和家长的信心;晨会课上的一颗“暖蛋”,化解了两个孩子矛盾,换取了孩子们的爱心;角落里的一句安慰,赢得了叛逆期孩子的真心……我把这些宝贵的“心”珍藏起来,每天带进学校,带进教室,这样做老师,真幸福!
《论语》这本书很薄,但我却一直读不完,也读不够。我还将继续读,继续叩问那城门外快乐的老者,那乱世中执着的行者,那讲台上从容的智者……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江苏】
我常常翻开《论语》咀嚼那些被时间长河涤荡和过滤的只言片语,也不知怎的,它总能使我豁然开朗。
启之发之,让生问
当我快变成课堂上的复读机时,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哦,何不将说教换成启发呢?让学生有内心的冲动。自己提出问题来,我再加以点拨,促使学生自己找答案,课堂不就“活”了吗?。
于是,我在教三年级课文《争论的故事》时, 先制作了一段小视频,“诱饵”一出,“小鱼儿们”欢快地上钩了。课堂上,他们大胆想象,铆足劲儿地朗读、表演。渐渐地,他们进入了角色,產生了疑问,悟出了道理。这才是我喜欢的语文课,活跃、思辨、快乐……
一朵花,一株草,它们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园丁的工作便是待他们自己尝试之后,引导他们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
引之导之,让生想
当我的教学内容琐碎无章却错失要点时,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我恍然大悟: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本就是发展心灵的学科,灌输式教育或许更适用于人工智能机器,对于儿童心灵的教化是无济于事的。讲课不是竹筒倒豆子,要看学生需要什么,诱导学生往更深处去思索、质疑。尤其不能“藏一手”,应该把自己探究问题的途径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学生面前尽量公开,诱之导之,而不禁之遏之。
于是,在教学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学生遇到了难题,我便先听他们的疑问:全诗有八个小节,怎么分层才合乎逻辑呢?有学生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将第一小节和最后一节独立,中间归为一部分,倒也合理。有的学生疑惑了,中间的六个小节中写了多种意象,归为一部分合适吗?听着学生的讨论,我并没有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给了他们两条思路:一是运用思维导图,将各小节归类整合;二是抓核心词,找出各小节之间的联系。在这两种思路的引导下,学生小组合作,梳理出了完整的结构脉络。通过自己的思考而获得了知识,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
恭之安之,让生怡
当我为厉声批评学生而懊恼时,他的学生告诉我:“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是啊,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不应有消极的倾向;一饮一啄,都应有正当的意义。温和而不失威严,威严而不失谦恭,谦恭而不失优雅,这该是学生对于老师的印象。
于是,我开始用心与学生对话。家校本上每天的一句鼓励或叮咛,换来了学生和家长的信心;晨会课上的一颗“暖蛋”,化解了两个孩子矛盾,换取了孩子们的爱心;角落里的一句安慰,赢得了叛逆期孩子的真心……我把这些宝贵的“心”珍藏起来,每天带进学校,带进教室,这样做老师,真幸福!
《论语》这本书很薄,但我却一直读不完,也读不够。我还将继续读,继续叩问那城门外快乐的老者,那乱世中执着的行者,那讲台上从容的智者……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