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员管理是院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完善的制度措施、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稳定学员思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院校管理水平、保障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政治思想工作——重视阶段性
阶段性管理是根据管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采取随机反馈调节,使管理富于弹性和科学性。学员中这种思想上的随机性,总体来说是遵循一般规律的,从入学到毕业,一般经历四个阶段:
1、入学阶段:这是他们从地方学校、部队生活转向军队院校生活的开始。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在严格的管理中会感到不习惯、不适应。在这种旧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新的心理平衡尚未建立的入学阶段,政治思想工作重点是把精神和物质的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在新的条件下产生新的平衡,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2、适应阶段:经过半年或一年的时间,他们对院校学习和生活规律基本适应,新的心理平衡基本建立。神秘感、谨慎感逐渐消失,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适应阶段应加强思想引导,注重动态管理。
3、考试阶段:考试阶段是学员对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检验,从考试的情况可以产生对学员素质的综合评价。这一阶段学员队领导应配合教员,掌握教学过程、内容设置、时间安排等。
4、考核、分配阶段:在临近毕业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都在考虑毕业、分配等情况。学员之间自发的活动多,紧迫感或忧虑感增强,思想行动容易失控。这一阶段,要在加强规章制度落实的同时,狠抓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让学员对这一阶段的工作清楚、明白,使他们了解情况、打消顾虑、稳定思想。
二、教学管理——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充分结合
学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负担的,学员的智力因素是其先天固有而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其中教员的启发、引导对其智力的开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有興趣、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心理表现。学员只有对学习发生兴趣,才能把智力因素指向和集中在学习对象上。在管理中,首先要引导学员从长远观点进行科学预测,要以个人今后成长进步的各种情况来加以分析;其次,课程安排要根据学员不同的培养目标,在熟悉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第三,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员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第五,加强学员队与教研室、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了解教学双方情况,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行政管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学员大多数都有较强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强,很容易形成有凝聚力的整体。因此,在行政管理上要形成中队全面管理、学员之间相互管理、学员自我管理、各级骨于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群体管理效能,培养群体管理意识。一是群体管理,使学员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克服学员队领导在管理中存在的单一性、片面性;二是让学员参与集体中的各项工作,使学员对每项工作产生的结果都能理解和认同;三是在群体意识形成后,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自觉地把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四是能够加速学员队与领导层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各级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实现院校对学员队的动态管理。第五是能够对学员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对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客观正确地进行评价和鉴定。
对学员的管理,是一项具体的、多样的工作,不同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存在不同的方法和结果,这方面我们都应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提高院校建设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
一、政治思想工作——重视阶段性
阶段性管理是根据管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采取随机反馈调节,使管理富于弹性和科学性。学员中这种思想上的随机性,总体来说是遵循一般规律的,从入学到毕业,一般经历四个阶段:
1、入学阶段:这是他们从地方学校、部队生活转向军队院校生活的开始。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在严格的管理中会感到不习惯、不适应。在这种旧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新的心理平衡尚未建立的入学阶段,政治思想工作重点是把精神和物质的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在新的条件下产生新的平衡,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2、适应阶段:经过半年或一年的时间,他们对院校学习和生活规律基本适应,新的心理平衡基本建立。神秘感、谨慎感逐渐消失,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适应阶段应加强思想引导,注重动态管理。
3、考试阶段:考试阶段是学员对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检验,从考试的情况可以产生对学员素质的综合评价。这一阶段学员队领导应配合教员,掌握教学过程、内容设置、时间安排等。
4、考核、分配阶段:在临近毕业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都在考虑毕业、分配等情况。学员之间自发的活动多,紧迫感或忧虑感增强,思想行动容易失控。这一阶段,要在加强规章制度落实的同时,狠抓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让学员对这一阶段的工作清楚、明白,使他们了解情况、打消顾虑、稳定思想。
二、教学管理——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充分结合
学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负担的,学员的智力因素是其先天固有而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其中教员的启发、引导对其智力的开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有興趣、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心理表现。学员只有对学习发生兴趣,才能把智力因素指向和集中在学习对象上。在管理中,首先要引导学员从长远观点进行科学预测,要以个人今后成长进步的各种情况来加以分析;其次,课程安排要根据学员不同的培养目标,在熟悉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第三,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员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第五,加强学员队与教研室、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了解教学双方情况,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行政管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学员大多数都有较强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强,很容易形成有凝聚力的整体。因此,在行政管理上要形成中队全面管理、学员之间相互管理、学员自我管理、各级骨于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群体管理效能,培养群体管理意识。一是群体管理,使学员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克服学员队领导在管理中存在的单一性、片面性;二是让学员参与集体中的各项工作,使学员对每项工作产生的结果都能理解和认同;三是在群体意识形成后,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自觉地把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四是能够加速学员队与领导层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各级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实现院校对学员队的动态管理。第五是能够对学员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对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客观正确地进行评价和鉴定。
对学员的管理,是一项具体的、多样的工作,不同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存在不同的方法和结果,这方面我们都应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提高院校建设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