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明确小麦品种(系)之间对赤霉病抗性差异, 制订适宜的防治措施,采用穗期单花滴注法人工接种赤霉病病菌,对不同小麦品种(系)抗小麦赤霉病程度及产量进行了鉴定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系)间抗赤霉病程度有差异,未发现免疫品种(系),其中周麦18、AF-01、AF-11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抗性,受感染后,产量分别达到5 588.89、4 572.22、4 600.00 kg/hm2。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分析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743-03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confirm the wheat scab-resistance differences among wheat varieties (lines) to make appropriate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heading stage single flowers drip inoculation scab pathogen was used to identify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 (lines) of wheat scab resistance and yield.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 (line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resistance to scab, it was found no immune varieties (lines), among which Zhoumai 18, AF-01, AF-11 have better resistance on wheat scab, after infection, the yield reached 5 588.89 kg/hm2, 4 572.22 kg/hm2, 4 600 kg/hm2.
Key words Wheat; Scab; Analysis
小麥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从幼苗到抽穗均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穗腐。目前,小麦发病区域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东部春麦区,近年来已经蔓延到黄淮冬麦区的南部地区,每年受害面积约700万hm2,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1/4,每年因赤霉病危害损失产量200万~300万t[1-2]。
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与品种、菌量、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及作物生育期等因素有关。通过翻耕、轮作和化学药剂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赤霉病的危害,但解决赤霉病危害的根本途径是培育抗病品种。为了明确小麦品种(系)之间对赤霉病抗性的差异,制订适宜的防治措施,笔者对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后备品种(系)以及近些年来所鉴定保存的部分抗赤霉病病的材料,采用病情指数法[3~4] 划分小麦品种(系)赤霉病田间抗病类型的试验方法,进行了小麦赤霉病抗性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择16份供试材料,分别为周麦18、AF-01、AF-02、AF-03、AF-04、AF-05、AF-06、AF-07、AF-08、AF-09 ,AF-10、AF-11、AF-12、AF-13、AF-14、AF-15。其中周麦18为对照。
1.2 试验设计
于2012~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园区进行,园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4.2~15.5 ℃,年降水量349.2~970.1 mm,年日照时数1 787.2~2 566.7 h。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长度3 m,宽2 m,面积6 m2,2012年10月20日播种,管理同大田,小麦全生育期内不喷施杀菌剂仅在来年春季喷施吡虫啉2次,防治蚜虫。
供试赤霉病菌株为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提供。产孢培养基: 将40 g绿豆置于沸水中煮15 min左右,然后双层纱布过滤,最后将滤液定容至1 000 ml,分装、灭菌,然后培养分生孢子,5 d后收获并用细胞计数器进行镜检,最后将浓度稀释成5×103孢子/ml。采用单花滴注法,在扬花期于穗中部小穗的第1 朵小花内,用微量进样器注射20 μl分生孢子悬浮液,然后用塑料袋将整个麦穗套住保湿,隔离3 d后去掉塑料袋。
1.3 调查时间及方法
该试验共调查2次,第1次在灌浆期( (2013年5月上旬) ,当病情发展基本稳定时,逐品种(系)记录病情。每个小区采取5点取样,每点0.6 m2,各点随机检查40个麦穗,记录病穗数,田间病穗分级标准采用全国统一划分标准。0级:无病;Ⅰ级:发病小穗数占全穗1/4以下;Ⅱ级:发病小穗占全穗1/4~1/2;Ⅲ级:发病小穗占全穗1/2~3/4;Ⅳ级:发病小穗占全穗3/4以上。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
病穗率=(发病穗数/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级值×相应级值的株数)/(4×调查总株数)×100
小麦品种抗病性类型划分标准为:免疫(I)0、抗病(R)0.1~10.0、中抗(MR)10.1~25.0、中感(MS)25.1~50.0、感病(S):50.1~70.0、高感(HS):70.1~100.0。第2次调查在2013年6月初,将各小区小麦收获后单独脱粒测产,实测各小区的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 系)灌浆期抗赤霉病调查结果
由表1可知,各供试材料均感染小麦赤霉病,且发病率均达到100%,没有免疫材料,但各材料发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16份小麦品种(系)中,中抗(MR)赤霉病品种(系)8份、中感(MS)品种(系)7份、感病(S)品种(系)1份,其中周麦18 最为抗病,平均病情指数15%,抗病类型是中抗(MR);AF-01、AF-11平均病情指数均为17%,抗病类型均是中抗(MR);AF-06发病最重,平均病情指数高达51%,抗病类型是感病(S)。
各品种( 系)平均病穗率与发病程度区别也很大,其中周麦18的平均病穗率最低,是40%,平均病情指数为15%;AF-06的平均病穗率高达67%,平均病情指数为51%。编号AF-08、AF-10的品种(系)平均病穗率均为56%,但是平均病情指数却不同,分别为36%和25%,这说明小麦的平均病穗率即使相同,却存在有不同发病程度的可能。
3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16个被鉴定的小麦材料中未发现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系),但不同品种(系)对赤霉病抗性反应有显著差异, 16份品种(系)中,中抗(MR)赤霉病品种(系)8份,占50%、中感(MS)品种(系)7份,占44%、感病(S)品种(系)1份,占6%。绝大部分品种(系)是中抗(MR)或中感(MS)的,只有1个是感病(S)的,不存在抗病(R)与高感(HS)品种(系)。在该试验中,小麦中抗(MR)赤霉病品种(系)数量占50%,其中周麦18、AF-01、AF-11,3个品种(系)抗赤霉病能力强、综合性状好,下一步都可以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小麦赤霉病菌是腐生性较强的病原菌,小麦品种的抗性往往随鉴定条件、方法及评价标准而变化,不同地方的赤霉病菌致病性的强弱也可能影响鉴定结果[5],因而该试验抗性不很强的品种(系)在不同地方的鉴定结果不同,在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的选择种植上,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这样才有利于小麦品种在多个地区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 WANG J Z. Fusarium head scab: global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ets[M].Mexico:CIMMYT,1996.
[2] 刘大均.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3] 全国小麦赤霉病协作组.小麦品种资源抗赤霉病性鉴定的研究[J].作物品种资源,1984(4):2.
[4] 刘宗镇,汪志远,赵文俊.小麦品种资源抗赤霉病性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1985,1(2):75-84.
[5] 徐雍皋,方中达.玉蜀黍赤霉对小麦品种致病力的测定方法和致病力的分化[J]. 植物病理学报,1982,12(4):53-57.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分析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743-03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confirm the wheat scab-resistance differences among wheat varieties (lines) to make appropriate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heading stage single flowers drip inoculation scab pathogen was used to identify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 (lines) of wheat scab resistance and yield.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 (line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resistance to scab, it was found no immune varieties (lines), among which Zhoumai 18, AF-01, AF-11 have better resistance on wheat scab, after infection, the yield reached 5 588.89 kg/hm2, 4 572.22 kg/hm2, 4 600 kg/hm2.
Key words Wheat; Scab; Analysis
小麥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从幼苗到抽穗均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穗腐。目前,小麦发病区域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东部春麦区,近年来已经蔓延到黄淮冬麦区的南部地区,每年受害面积约700万hm2,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1/4,每年因赤霉病危害损失产量200万~300万t[1-2]。
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与品种、菌量、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及作物生育期等因素有关。通过翻耕、轮作和化学药剂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赤霉病的危害,但解决赤霉病危害的根本途径是培育抗病品种。为了明确小麦品种(系)之间对赤霉病抗性的差异,制订适宜的防治措施,笔者对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后备品种(系)以及近些年来所鉴定保存的部分抗赤霉病病的材料,采用病情指数法[3~4] 划分小麦品种(系)赤霉病田间抗病类型的试验方法,进行了小麦赤霉病抗性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择16份供试材料,分别为周麦18、AF-01、AF-02、AF-03、AF-04、AF-05、AF-06、AF-07、AF-08、AF-09 ,AF-10、AF-11、AF-12、AF-13、AF-14、AF-15。其中周麦18为对照。
1.2 试验设计
于2012~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园区进行,园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4.2~15.5 ℃,年降水量349.2~970.1 mm,年日照时数1 787.2~2 566.7 h。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长度3 m,宽2 m,面积6 m2,2012年10月20日播种,管理同大田,小麦全生育期内不喷施杀菌剂仅在来年春季喷施吡虫啉2次,防治蚜虫。
供试赤霉病菌株为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提供。产孢培养基: 将40 g绿豆置于沸水中煮15 min左右,然后双层纱布过滤,最后将滤液定容至1 000 ml,分装、灭菌,然后培养分生孢子,5 d后收获并用细胞计数器进行镜检,最后将浓度稀释成5×103孢子/ml。采用单花滴注法,在扬花期于穗中部小穗的第1 朵小花内,用微量进样器注射20 μl分生孢子悬浮液,然后用塑料袋将整个麦穗套住保湿,隔离3 d后去掉塑料袋。
1.3 调查时间及方法
该试验共调查2次,第1次在灌浆期( (2013年5月上旬) ,当病情发展基本稳定时,逐品种(系)记录病情。每个小区采取5点取样,每点0.6 m2,各点随机检查40个麦穗,记录病穗数,田间病穗分级标准采用全国统一划分标准。0级:无病;Ⅰ级:发病小穗数占全穗1/4以下;Ⅱ级:发病小穗占全穗1/4~1/2;Ⅲ级:发病小穗占全穗1/2~3/4;Ⅳ级:发病小穗占全穗3/4以上。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
病穗率=(发病穗数/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级值×相应级值的株数)/(4×调查总株数)×100
小麦品种抗病性类型划分标准为:免疫(I)0、抗病(R)0.1~10.0、中抗(MR)10.1~25.0、中感(MS)25.1~50.0、感病(S):50.1~70.0、高感(HS):70.1~100.0。第2次调查在2013年6月初,将各小区小麦收获后单独脱粒测产,实测各小区的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 系)灌浆期抗赤霉病调查结果
由表1可知,各供试材料均感染小麦赤霉病,且发病率均达到100%,没有免疫材料,但各材料发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16份小麦品种(系)中,中抗(MR)赤霉病品种(系)8份、中感(MS)品种(系)7份、感病(S)品种(系)1份,其中周麦18 最为抗病,平均病情指数15%,抗病类型是中抗(MR);AF-01、AF-11平均病情指数均为17%,抗病类型均是中抗(MR);AF-06发病最重,平均病情指数高达51%,抗病类型是感病(S)。
各品种( 系)平均病穗率与发病程度区别也很大,其中周麦18的平均病穗率最低,是40%,平均病情指数为15%;AF-06的平均病穗率高达67%,平均病情指数为51%。编号AF-08、AF-10的品种(系)平均病穗率均为56%,但是平均病情指数却不同,分别为36%和25%,这说明小麦的平均病穗率即使相同,却存在有不同发病程度的可能。
3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16个被鉴定的小麦材料中未发现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系),但不同品种(系)对赤霉病抗性反应有显著差异, 16份品种(系)中,中抗(MR)赤霉病品种(系)8份,占50%、中感(MS)品种(系)7份,占44%、感病(S)品种(系)1份,占6%。绝大部分品种(系)是中抗(MR)或中感(MS)的,只有1个是感病(S)的,不存在抗病(R)与高感(HS)品种(系)。在该试验中,小麦中抗(MR)赤霉病品种(系)数量占50%,其中周麦18、AF-01、AF-11,3个品种(系)抗赤霉病能力强、综合性状好,下一步都可以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小麦赤霉病菌是腐生性较强的病原菌,小麦品种的抗性往往随鉴定条件、方法及评价标准而变化,不同地方的赤霉病菌致病性的强弱也可能影响鉴定结果[5],因而该试验抗性不很强的品种(系)在不同地方的鉴定结果不同,在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的选择种植上,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这样才有利于小麦品种在多个地区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 WANG J Z. Fusarium head scab: global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ets[M].Mexico:CIMMYT,1996.
[2] 刘大均.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3] 全国小麦赤霉病协作组.小麦品种资源抗赤霉病性鉴定的研究[J].作物品种资源,1984(4):2.
[4] 刘宗镇,汪志远,赵文俊.小麦品种资源抗赤霉病性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1985,1(2):75-84.
[5] 徐雍皋,方中达.玉蜀黍赤霉对小麦品种致病力的测定方法和致病力的分化[J]. 植物病理学报,1982,12(4):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