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其内涵与社会舆论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网络话语的内涵显现为媒介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其媒介性内涵体现出了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网络文化土壤、平台把关、受者选择的特征。社会性内涵则体现出了网络话语经由网络社区的社交信息主体传播,成为网络社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及其参与社会舆论时体现的群体意见的特点。网络话语的媒介内涵与社会内涵交互演进的进程,使网络话语成为社会议题存在的重要形式以及其演进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网络话语;社会议题;媒介性话语;社会性话语
一、社会热点议题存续与网络话语的逻辑关联
在互联网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后,自媒体成为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的话语平台。话语这一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对象,逐渐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为一种普适性的研究视角。网络话语作为一种特定的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形式,其内涵具有明确的媒介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网络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以其媒介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形成了社会舆论与网络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这种联系和区别使网络话语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被关注和研究[1],同时也使得网络话语的特征影响着社会舆论议题的存在与延续。
(一)网络话语:对话语内涵的拓展
网络话语的媒介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使得其对传统话语内涵有了以下方面的拓展,并对其参与社会舆论议题存续的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从语言学到媒介传播内容的视角转化
话语在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时,我们可以从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将其看作一种“比句子更重要的动词性言说”[2],这种表述明确了话语作为一种语言学的基本单位。而当话语作为一种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带有复杂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视角的分析对象时,话语开始体现其背后存在的哲学价值。在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话语作为一种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特殊环节,在人文科学的领域中逐渐被泛化,传统文学和艺术史研究中所涉及的叙事、图片、电影、手势、绘画和其他非语言形式的“文本”[3]被纳入到了符号学范式的话语研究中。这时的话语,从一种单一的语言符号体系,变成了复杂的非语言符号体系的表达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话语的形态可以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诸多类型,同样其自身的内涵,也应当包括其依托互联网独特的发布及传播平台,以及参与话语表达与接收的社会个体与群体。
2.网络媒介视角下对话语的内涵重构
将话语作为一种互联网媒介的研究对象看待,话语就可以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意义表达文本,话语研究也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分析方式。话语研究是一种广域的研究,这种广域的研究在网络媒介这一狭义的视角下,其广域的特征得到了保存:一方面,网络话语涉及的内容是一种泛化的社会性内容,文本的形式多元化、文本的内容多样化,话语传播的参与者高度社会化;另一方面,网络话语以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形式的网络传播特征,又给网络话语带来了区别于其他社会性话语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指向了网络话语特殊的媒介规定性。我们可以将网络话语简单概括为一种由互联网平台表达并传播,具有明显的公众参与性的语言或非语言形式的文本。在此界定中,网络话语的涵盖范畴可以是一切互联网信息。同时,网络话语的发布与传播必须遵循网络传播的一般规律,因此,网络话语更容易表现出互联网传播高度社会化导致的社会舆论影响。
(二)网络话语是社会议题存续的重要方式
网络话语由于其互联网媒介特征导致其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性特质,这让网络话语在今天已经逐渐成为社会议题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方式。网络话语是个体言论与群体意识交互的结果,在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舆论主要的生发平台的时代,自媒体平台的话语表达成为公民参与社会议题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成为个体话语与传统媒介话语交互的重要方式。以2019年9月在我国举办的男篮世界杯期间出现的社会议题为例,因为中国队低于预期的比赛表现,使中国男篮和个别球员成为短时间的网络热点议题。这一议题的存在形式在网络话语平台被直接量化体现,具体表现为关键议题成为被统计的热搜或热门议题榜首,如中国对波兰小组赛后周琦成为几乎所有话语平台的热门议题榜首。这种现象突出地表现为跨越体育爱好者圈子向全社会议题转化的过程,使得一時间从不看球赛的群体也具备了批判周琦的议题参与感和话语权。全民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议题以网络话语的形式存在的过程。
除此之外,网络话语还是社会议题延续的主要方式。在具有社会广泛关注度的议题中,一个议题被讨论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延续时间。而分析一个议题社会影响强弱的重要因素,也离不开议题“被讨论”的持续时长。议题存在的持续时长就是“被讨论”的持续过程,“被讨论”则等价于相关话语的表达与传播。可以说,网络话语的表达与传播是社会议题“被讨论”的主要方式,也是议题延续的主要方式。
在议题延续的具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也就是具体事件与话题背景的波动。以近一年来持续被关注的社会议题“5G”为例,通过百度指数的检索可以看出,在半年的统计周期内,议题被检索的指数整体维持在10000左右,具体的半年整体日均值为11111(2019年3月1日到9月1日),而其中存在多个峰值,包括:6月6日的69544,以及9月11日的16560,这两个峰值分别对应了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布5G牌照以及苹果发布新款手机不支持5G两个具体事件。可以看出,首先,议题日均维持较高关注水平是网络话语社会化传播的间接结果;其次,重要的关联事件发生后,会促成网络话语的短时间集中表达。这种互联网平台的日常传播与集中表达的方式,使得网络话语成为社会议题延续的重要方式。
二、社会议题的存在:网络话语媒介性的表现形式
(一)网络话语对传统话语的媒介规定性
网络话语无论是原创内容还是经由网络转发进而是现实社会影响的信息集合,互联网的媒介特征都会对网络话语的内容形式、传播方式,以及其对舆论的影响给予规定性的作用。 1.媒介特征规定网络话语的内容:文化土壤的形成与构建
网络话语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特殊话语形态,其发展的轨迹也就是其内容构成模式转变的过程。从网络话语发展过程来看,伴随着互联网话语表达平台的不断发展与革新,网络话语开始从单一的密闭聊天平台,转移到相对开放的话语平台,如贴吧、论坛、聊天群等,这种平台的出现,让网络话语传播变成一种交互的传播。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话语在完成平台交互传播的过程中,必然契合了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形成的互联网流行文化特征。也就是说,网络话语在自身内容发生改变的背后,实质上是互联网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话语平台的变革,以及被这种变革重塑的网络文化土壤。网络话语是根植于互联网文化土壤的产物,这片文化土壤中产生的话语内容,又再次参与到网络文化的构建之中。因此,网络话语的内容特点,自始至终都是由互联网的媒介特征所规定的,并且被规定的网络话语内容逻辑,也会进一步参与到对网络文化的构建当中。
最近几年来,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与变革,网络话语的内容传播方式也再一次发生变革。在智能手机全面普及之前的自媒体平台中,微博的传播方式是早期快速发展的网络自媒体话语传播方式,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后,微信逐渐获得更多用户,微博开始消解其主要的社交职能,转而成为一种更为纯粹的观点集合地。与此同时,网络用户数量的大幅提升,催生了互联网知识话语体系的出现。今天在社会范围内传播的观点和言论,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知识立场,都在更多依赖网络话语平台的发布和传播,尤其是针对公众阶层的非专业领域的话语传播体系,如知乎、微博以及各种知识分享平台,开始逐渐形成对社会阶层知识认知和价值观念的深度引导。这种引导在网络话语的内容中实现,同时也是社会化话语体系与网络话语逐渐趋同的一种表现结果,其背后的动力,就是互联网媒介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媒介特征不断规范网络话语内容形式的结果。
2.媒介特征规定网络话语的传播方式:平台把关与受者选择
今天网络话语在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系列其他媒介无法提供的传播方式:一方面,网络话语的表达是一种基于平台的表达模式,话语的表达者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某一话语平台发布自己的言论,其传播内容成为网络话语的同时,也就成为这一话语平台上话语内容的构成部分。由于网络话语平台的分众传播形式带有明显的群体化特征,同时,不同的话语平台存在不同的把关逻辑与尺度,因此,话语的表达就成为信息传播者和平台把关结果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一方面,网络话语的传播是以分享为主的传播方式。网络话语在某一话语平台被发布后,其传播方式带有明显的社交色彩,网民将契合自己观点的或具有传播价值的网络话语进行分享。这种多级分享的传播方式,具有两个典型的特征:其一,网络话语可以跨平台被分享和传播,一个来自某平台的个体言论,作为一则网络话语文本,可以被跨平台传播,但同时要满足新平台的把关要求和价值选择。因此,网络话语的传播是一种多平台协同把关的结果。其二,网络话语的传播主体是分享者,也就是观看或阅读了话语文本的网民个体,因此,网络话语的传播是一种被动的传播过程,也是一种意见被选择和接受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媒介机构选择后向公众传播的单向有序模式,而是由受众分享的受者选择模式。这种受者选择和跨平台分享的传播方式,奠定了网络话语作为一种被网络媒介特点高度规定的话语形式,同时也必然具备社会性的特征。
(二)媒介特征决定了网络话语作为特殊舆论议题的参与机制
网络话语的媒介特征,也会随着网络议题逐渐成为社会性议题趋势,成为决定社会议题存在形式的影响因素。这种影响在网络话语参与社会舆论的机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网络话语一方面是一种个体言论网络表达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被社会群体分享传播的文本内容。由于网络话语必须是被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往往网络舆论本身是网络话语的集合而非真正的网民的态度和立场的集合。也就是说,网络话语形成的社会议题本身,也是发布和传播话语的网民态度及立场的集合。
网络话语作为特殊舆论形态的一个重要形成模式,就是话语内容参与到网络舆论的构建过程中,网络话语从单一的个体意见表达或者单一的个体文本,集合成一个具有群体性意识的舆论形态的过程,就是不同的话语由于趋同的意见表达或者相近的价值认知,在不同的平臺汇聚并形成关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网络话语成为一种舆论形态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社会性议题存在的过程。其中,互联网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规定了网络话语必然经由受者选择的逻辑,在适合的把关机制存在的平台上逐渐聚拢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议题在网络话语高度参与的情况下,议题存在的过程就是网络话语在特定平台聚拢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流行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网民年龄的增长,原本单一年轻态的网民群体开始分化为各个年龄段的阶层,阶层差异体现在关注议题、表达态度等多个方面。
今天,诸多网络话语分享平台事实上形成了庞杂的观点表达体系。这些平台兼有原发性与分享的特征,同时这些话语平台也不断地整合内容,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逻辑,将网络话语不断集合成为一个个的社会性议题。
三、社会议题的延续:网络话语社会性的体现形式
(一)网络话语的社会性:个体话语社交化的产物
网络话语的内涵,重点在于构建了一个传统话语表达所不具备的现象——话语文本由个体表达进而被社会化。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互联网媒介群体成员社会化的特点,网络群体首先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社会体系,由于成员数量巨大,同时网络话语的参与者也是社会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因此,个体话语社交化的产物,就是一个依托网络话语平台形成的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传统的本地团体都被碎片化了,一些具有特定特点的社区开始形成,这些社区本质上是一个一个打破原有社交边际的群体。这些新的网络社会群体的成员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他们一方面是全球化的,另一方面也是本地的,国外学者将其群体特征称为“glocal”。[4] 网络话语的群体参与模式,首先就是网络社会成员参与网络社会议题的方式。网络社会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基本关系,拆解了原有的家庭、工作等形式存在的群体成员联系。这种联系在网络社会仍然存在,但其联系变成了次要的联系,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成员在互联网社区中的身份定位与个体情感,而这种互联网社区,通常也作为网络话语的表达和发布平台存在。网络社会的存在给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个补偿方案,这个方案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社交网络,并与之共存。网络社会建立在成员的网络信息传播关系基础之上,而网络话语的传播,就是网络成员将个体言论发表在网络话语平台后,个体言论成为网络社交行为的过程。网络话语归根结底首先是网络社区的话语,而网络社区的话语则是个体话语在网络社区成为社交内容的结果。在现有各种类型的社交平台中,网络话语的群体参与模式都是个体话语变成或参与网络社会议题的过程。
(二)网络话语的内涵演进:从网络社区到社会议题
网络话语社会性内涵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网络舆论的社会化传播反映了网络话语存在的群体意见内涵。网络话语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来看待,这是网络话语从网络社区向社会传播的结果。
今天,由网络话语形成的议题已经不胜枚举,网络话语作为一种舆论形式的社会化传播也呈现出日渐普遍的趋势。在网络话语从网络社区走向社会群体的时候,网络话语完成了一个由个体观点转向群体意见集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来自网络话语的社会化传播,也是一个个体发布的话语文本被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符号学认知中,普通符号系统转向二级符号系统(神话)的过程。我们将网络话语看成一种组织形式更为复杂的符号集合,那么其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其成为被广为关注的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方式,就是个体话语突破网络社区的限制,在互联网平台被充分分享,进而成为一种参与网络舆论的声音,乃至影响舆论本体的优势意见,最终获得某种个体言论所不具备的正当性。
从这一角度来说,网络舆论的社会化传播反映出了网络话语中存在的群体意见内涵。而另一方面,一些网络话语在特定的平台能够得到分享和传播,也正是因为其迎合了某些群体的意见,这些意见在一个社会性的话语被发布之前,可能处于休眠或潜在的状态,但当某一个声音出现,这个声音会被关注者和认同者转载,同时也会被反对者用其他话语抨击。在这个社交化的传播过程中,群体的意见开始集中在某一个体发布的话语内容中,这使得个体的话语文本变成了一个具有群体意见内涵的话语集合。
(三)社会议题的延续是网络话语内涵演进的结果
网络话语具有的媒介性与社会性内涵,使其与社会议题的存在与延续产生了复杂的联系。在将网络话语作为一种舆论形态看待的过程中,网络话语呈现出的媒介性与社会性内涵,是有因果关系的,可以表述为网络话语存在一个内涵演进的过程,而社会议题的延续正是这种演进的结果。
媒介性是网络话语的固有属性,凸显了网络话语区别于传统话语的基本特征,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征是网络话语媒介属性的基础,这一基础导致了网络社区的存在,而网络社区中的社区议题向社会议题转化的过程,就是网络话语的内涵由媒介特征演进出社会特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话语从一个网络社区蔓延至多个网络社区,从网络社区平台蔓延到传统媒体平台乃至人际传播模式中。网络话语本质是一种信息形式,话语的传播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网络话语被不断地复制,从数量上呈现出只增不减的态势,过去表达的话语不会消失并能被随时查看,新的话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复制并赋予个体价值选择,同时被解构。这个由网络话语内涵从媒介性向社会性演进的过程,伴随着不断增量的信息传播过程,也伴随着意见的增量叠加,而信息与意见的增量叠加,在一个社会舆论议题的发展过程中,维持了其议题的延续。
四、结语:网络话语内涵中媒介性与社会性的演进和交互
从社会议题的存续机理来分析网络话语的内涵问题,是探讨网络话语社会性媒介性特征的核心话题。对于网络话语而言,话语的本体形式是一种互联网信息文本,而这一文本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都要追溯到其自身所蕴含的媒介性与社会性的交互。网络话语内涵中的媒介性与社会性,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交互演进的。这一演进过程,一方面使网络话语具有鲜明的民主参与性;另一方面还将网络话语塑造成了一种社会表征的新形式。正如“表征是个体之间长期对话的产物”[5],当网络话语的媒介性与社会性促使其成为构成网络社区成员社交的重要方式的时候,网络话语也就成了社会议题存续的推动因素。
[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话语的构建与嬗变研究”(2016BXW0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严励,邱理.网络推手在舆论营造中的文化缔造作用探析[J].中州学刊,2013(05):173-176.
[2]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M].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84.
[3]图恩·梵·迪克.话语研究:多学科导论[M].周翔,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2.
[4]简·梵·迪克.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第二版)[M].蔡静,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35.
[5]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维斯雷尔.话语和社会心理学[M].肖文明,吴新利,张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0.
(严励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大学)教师;邱理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教师)
编校:張红玲
【关键词】网络话语;社会议题;媒介性话语;社会性话语
一、社会热点议题存续与网络话语的逻辑关联
在互联网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后,自媒体成为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的话语平台。话语这一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对象,逐渐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为一种普适性的研究视角。网络话语作为一种特定的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形式,其内涵具有明确的媒介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网络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以其媒介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形成了社会舆论与网络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这种联系和区别使网络话语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被关注和研究[1],同时也使得网络话语的特征影响着社会舆论议题的存在与延续。
(一)网络话语:对话语内涵的拓展
网络话语的媒介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使得其对传统话语内涵有了以下方面的拓展,并对其参与社会舆论议题存续的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从语言学到媒介传播内容的视角转化
话语在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时,我们可以从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将其看作一种“比句子更重要的动词性言说”[2],这种表述明确了话语作为一种语言学的基本单位。而当话语作为一种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带有复杂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视角的分析对象时,话语开始体现其背后存在的哲学价值。在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话语作为一种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特殊环节,在人文科学的领域中逐渐被泛化,传统文学和艺术史研究中所涉及的叙事、图片、电影、手势、绘画和其他非语言形式的“文本”[3]被纳入到了符号学范式的话语研究中。这时的话语,从一种单一的语言符号体系,变成了复杂的非语言符号体系的表达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话语的形态可以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诸多类型,同样其自身的内涵,也应当包括其依托互联网独特的发布及传播平台,以及参与话语表达与接收的社会个体与群体。
2.网络媒介视角下对话语的内涵重构
将话语作为一种互联网媒介的研究对象看待,话语就可以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意义表达文本,话语研究也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分析方式。话语研究是一种广域的研究,这种广域的研究在网络媒介这一狭义的视角下,其广域的特征得到了保存:一方面,网络话语涉及的内容是一种泛化的社会性内容,文本的形式多元化、文本的内容多样化,话语传播的参与者高度社会化;另一方面,网络话语以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形式的网络传播特征,又给网络话语带来了区别于其他社会性话语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指向了网络话语特殊的媒介规定性。我们可以将网络话语简单概括为一种由互联网平台表达并传播,具有明显的公众参与性的语言或非语言形式的文本。在此界定中,网络话语的涵盖范畴可以是一切互联网信息。同时,网络话语的发布与传播必须遵循网络传播的一般规律,因此,网络话语更容易表现出互联网传播高度社会化导致的社会舆论影响。
(二)网络话语是社会议题存续的重要方式
网络话语由于其互联网媒介特征导致其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性特质,这让网络话语在今天已经逐渐成为社会议题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方式。网络话语是个体言论与群体意识交互的结果,在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舆论主要的生发平台的时代,自媒体平台的话语表达成为公民参与社会议题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成为个体话语与传统媒介话语交互的重要方式。以2019年9月在我国举办的男篮世界杯期间出现的社会议题为例,因为中国队低于预期的比赛表现,使中国男篮和个别球员成为短时间的网络热点议题。这一议题的存在形式在网络话语平台被直接量化体现,具体表现为关键议题成为被统计的热搜或热门议题榜首,如中国对波兰小组赛后周琦成为几乎所有话语平台的热门议题榜首。这种现象突出地表现为跨越体育爱好者圈子向全社会议题转化的过程,使得一時间从不看球赛的群体也具备了批判周琦的议题参与感和话语权。全民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议题以网络话语的形式存在的过程。
除此之外,网络话语还是社会议题延续的主要方式。在具有社会广泛关注度的议题中,一个议题被讨论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延续时间。而分析一个议题社会影响强弱的重要因素,也离不开议题“被讨论”的持续时长。议题存在的持续时长就是“被讨论”的持续过程,“被讨论”则等价于相关话语的表达与传播。可以说,网络话语的表达与传播是社会议题“被讨论”的主要方式,也是议题延续的主要方式。
在议题延续的具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也就是具体事件与话题背景的波动。以近一年来持续被关注的社会议题“5G”为例,通过百度指数的检索可以看出,在半年的统计周期内,议题被检索的指数整体维持在10000左右,具体的半年整体日均值为11111(2019年3月1日到9月1日),而其中存在多个峰值,包括:6月6日的69544,以及9月11日的16560,这两个峰值分别对应了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布5G牌照以及苹果发布新款手机不支持5G两个具体事件。可以看出,首先,议题日均维持较高关注水平是网络话语社会化传播的间接结果;其次,重要的关联事件发生后,会促成网络话语的短时间集中表达。这种互联网平台的日常传播与集中表达的方式,使得网络话语成为社会议题延续的重要方式。
二、社会议题的存在:网络话语媒介性的表现形式
(一)网络话语对传统话语的媒介规定性
网络话语无论是原创内容还是经由网络转发进而是现实社会影响的信息集合,互联网的媒介特征都会对网络话语的内容形式、传播方式,以及其对舆论的影响给予规定性的作用。 1.媒介特征规定网络话语的内容:文化土壤的形成与构建
网络话语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特殊话语形态,其发展的轨迹也就是其内容构成模式转变的过程。从网络话语发展过程来看,伴随着互联网话语表达平台的不断发展与革新,网络话语开始从单一的密闭聊天平台,转移到相对开放的话语平台,如贴吧、论坛、聊天群等,这种平台的出现,让网络话语传播变成一种交互的传播。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话语在完成平台交互传播的过程中,必然契合了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形成的互联网流行文化特征。也就是说,网络话语在自身内容发生改变的背后,实质上是互联网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话语平台的变革,以及被这种变革重塑的网络文化土壤。网络话语是根植于互联网文化土壤的产物,这片文化土壤中产生的话语内容,又再次参与到网络文化的构建之中。因此,网络话语的内容特点,自始至终都是由互联网的媒介特征所规定的,并且被规定的网络话语内容逻辑,也会进一步参与到对网络文化的构建当中。
最近几年来,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与变革,网络话语的内容传播方式也再一次发生变革。在智能手机全面普及之前的自媒体平台中,微博的传播方式是早期快速发展的网络自媒体话语传播方式,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后,微信逐渐获得更多用户,微博开始消解其主要的社交职能,转而成为一种更为纯粹的观点集合地。与此同时,网络用户数量的大幅提升,催生了互联网知识话语体系的出现。今天在社会范围内传播的观点和言论,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知识立场,都在更多依赖网络话语平台的发布和传播,尤其是针对公众阶层的非专业领域的话语传播体系,如知乎、微博以及各种知识分享平台,开始逐渐形成对社会阶层知识认知和价值观念的深度引导。这种引导在网络话语的内容中实现,同时也是社会化话语体系与网络话语逐渐趋同的一种表现结果,其背后的动力,就是互联网媒介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媒介特征不断规范网络话语内容形式的结果。
2.媒介特征规定网络话语的传播方式:平台把关与受者选择
今天网络话语在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系列其他媒介无法提供的传播方式:一方面,网络话语的表达是一种基于平台的表达模式,话语的表达者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某一话语平台发布自己的言论,其传播内容成为网络话语的同时,也就成为这一话语平台上话语内容的构成部分。由于网络话语平台的分众传播形式带有明显的群体化特征,同时,不同的话语平台存在不同的把关逻辑与尺度,因此,话语的表达就成为信息传播者和平台把关结果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一方面,网络话语的传播是以分享为主的传播方式。网络话语在某一话语平台被发布后,其传播方式带有明显的社交色彩,网民将契合自己观点的或具有传播价值的网络话语进行分享。这种多级分享的传播方式,具有两个典型的特征:其一,网络话语可以跨平台被分享和传播,一个来自某平台的个体言论,作为一则网络话语文本,可以被跨平台传播,但同时要满足新平台的把关要求和价值选择。因此,网络话语的传播是一种多平台协同把关的结果。其二,网络话语的传播主体是分享者,也就是观看或阅读了话语文本的网民个体,因此,网络话语的传播是一种被动的传播过程,也是一种意见被选择和接受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媒介机构选择后向公众传播的单向有序模式,而是由受众分享的受者选择模式。这种受者选择和跨平台分享的传播方式,奠定了网络话语作为一种被网络媒介特点高度规定的话语形式,同时也必然具备社会性的特征。
(二)媒介特征决定了网络话语作为特殊舆论议题的参与机制
网络话语的媒介特征,也会随着网络议题逐渐成为社会性议题趋势,成为决定社会议题存在形式的影响因素。这种影响在网络话语参与社会舆论的机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网络话语一方面是一种个体言论网络表达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被社会群体分享传播的文本内容。由于网络话语必须是被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往往网络舆论本身是网络话语的集合而非真正的网民的态度和立场的集合。也就是说,网络话语形成的社会议题本身,也是发布和传播话语的网民态度及立场的集合。
网络话语作为特殊舆论形态的一个重要形成模式,就是话语内容参与到网络舆论的构建过程中,网络话语从单一的个体意见表达或者单一的个体文本,集合成一个具有群体性意识的舆论形态的过程,就是不同的话语由于趋同的意见表达或者相近的价值认知,在不同的平臺汇聚并形成关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网络话语成为一种舆论形态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社会性议题存在的过程。其中,互联网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规定了网络话语必然经由受者选择的逻辑,在适合的把关机制存在的平台上逐渐聚拢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议题在网络话语高度参与的情况下,议题存在的过程就是网络话语在特定平台聚拢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流行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网民年龄的增长,原本单一年轻态的网民群体开始分化为各个年龄段的阶层,阶层差异体现在关注议题、表达态度等多个方面。
今天,诸多网络话语分享平台事实上形成了庞杂的观点表达体系。这些平台兼有原发性与分享的特征,同时这些话语平台也不断地整合内容,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逻辑,将网络话语不断集合成为一个个的社会性议题。
三、社会议题的延续:网络话语社会性的体现形式
(一)网络话语的社会性:个体话语社交化的产物
网络话语的内涵,重点在于构建了一个传统话语表达所不具备的现象——话语文本由个体表达进而被社会化。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互联网媒介群体成员社会化的特点,网络群体首先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社会体系,由于成员数量巨大,同时网络话语的参与者也是社会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因此,个体话语社交化的产物,就是一个依托网络话语平台形成的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传统的本地团体都被碎片化了,一些具有特定特点的社区开始形成,这些社区本质上是一个一个打破原有社交边际的群体。这些新的网络社会群体的成员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他们一方面是全球化的,另一方面也是本地的,国外学者将其群体特征称为“glocal”。[4] 网络话语的群体参与模式,首先就是网络社会成员参与网络社会议题的方式。网络社会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基本关系,拆解了原有的家庭、工作等形式存在的群体成员联系。这种联系在网络社会仍然存在,但其联系变成了次要的联系,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成员在互联网社区中的身份定位与个体情感,而这种互联网社区,通常也作为网络话语的表达和发布平台存在。网络社会的存在给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个补偿方案,这个方案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社交网络,并与之共存。网络社会建立在成员的网络信息传播关系基础之上,而网络话语的传播,就是网络成员将个体言论发表在网络话语平台后,个体言论成为网络社交行为的过程。网络话语归根结底首先是网络社区的话语,而网络社区的话语则是个体话语在网络社区成为社交内容的结果。在现有各种类型的社交平台中,网络话语的群体参与模式都是个体话语变成或参与网络社会议题的过程。
(二)网络话语的内涵演进:从网络社区到社会议题
网络话语社会性内涵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网络舆论的社会化传播反映了网络话语存在的群体意见内涵。网络话语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来看待,这是网络话语从网络社区向社会传播的结果。
今天,由网络话语形成的议题已经不胜枚举,网络话语作为一种舆论形式的社会化传播也呈现出日渐普遍的趋势。在网络话语从网络社区走向社会群体的时候,网络话语完成了一个由个体观点转向群体意见集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来自网络话语的社会化传播,也是一个个体发布的话语文本被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符号学认知中,普通符号系统转向二级符号系统(神话)的过程。我们将网络话语看成一种组织形式更为复杂的符号集合,那么其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其成为被广为关注的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方式,就是个体话语突破网络社区的限制,在互联网平台被充分分享,进而成为一种参与网络舆论的声音,乃至影响舆论本体的优势意见,最终获得某种个体言论所不具备的正当性。
从这一角度来说,网络舆论的社会化传播反映出了网络话语中存在的群体意见内涵。而另一方面,一些网络话语在特定的平台能够得到分享和传播,也正是因为其迎合了某些群体的意见,这些意见在一个社会性的话语被发布之前,可能处于休眠或潜在的状态,但当某一个声音出现,这个声音会被关注者和认同者转载,同时也会被反对者用其他话语抨击。在这个社交化的传播过程中,群体的意见开始集中在某一个体发布的话语内容中,这使得个体的话语文本变成了一个具有群体意见内涵的话语集合。
(三)社会议题的延续是网络话语内涵演进的结果
网络话语具有的媒介性与社会性内涵,使其与社会议题的存在与延续产生了复杂的联系。在将网络话语作为一种舆论形态看待的过程中,网络话语呈现出的媒介性与社会性内涵,是有因果关系的,可以表述为网络话语存在一个内涵演进的过程,而社会议题的延续正是这种演进的结果。
媒介性是网络话语的固有属性,凸显了网络话语区别于传统话语的基本特征,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征是网络话语媒介属性的基础,这一基础导致了网络社区的存在,而网络社区中的社区议题向社会议题转化的过程,就是网络话语的内涵由媒介特征演进出社会特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话语从一个网络社区蔓延至多个网络社区,从网络社区平台蔓延到传统媒体平台乃至人际传播模式中。网络话语本质是一种信息形式,话语的传播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网络话语被不断地复制,从数量上呈现出只增不减的态势,过去表达的话语不会消失并能被随时查看,新的话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复制并赋予个体价值选择,同时被解构。这个由网络话语内涵从媒介性向社会性演进的过程,伴随着不断增量的信息传播过程,也伴随着意见的增量叠加,而信息与意见的增量叠加,在一个社会舆论议题的发展过程中,维持了其议题的延续。
四、结语:网络话语内涵中媒介性与社会性的演进和交互
从社会议题的存续机理来分析网络话语的内涵问题,是探讨网络话语社会性媒介性特征的核心话题。对于网络话语而言,话语的本体形式是一种互联网信息文本,而这一文本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都要追溯到其自身所蕴含的媒介性与社会性的交互。网络话语内涵中的媒介性与社会性,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交互演进的。这一演进过程,一方面使网络话语具有鲜明的民主参与性;另一方面还将网络话语塑造成了一种社会表征的新形式。正如“表征是个体之间长期对话的产物”[5],当网络话语的媒介性与社会性促使其成为构成网络社区成员社交的重要方式的时候,网络话语也就成了社会议题存续的推动因素。
[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话语的构建与嬗变研究”(2016BXW0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严励,邱理.网络推手在舆论营造中的文化缔造作用探析[J].中州学刊,2013(05):173-176.
[2]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M].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84.
[3]图恩·梵·迪克.话语研究:多学科导论[M].周翔,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2.
[4]简·梵·迪克.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第二版)[M].蔡静,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35.
[5]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维斯雷尔.话语和社会心理学[M].肖文明,吴新利,张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0.
(严励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大学)教师;邱理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教师)
编校:張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