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是关于毛泽东指挥中国革命战争全过程的军事思想之和。他起源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发展于红色根据地建设和长征军事活动,特别是遵义会议后,开启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快速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催促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熟;抗美援军朝和社会主义国防建设时期丰实和完善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
毛泽东的一生,是爱国、为民和勤俭的一生,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社会主义军事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从小因受母亲仁爱思想教育的影响,胸怀祖国,钟爱人民,以满腔的热忱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特别是在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后,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政治热情是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亘古不变的救世真理。要救国、驱达虏必须要有自己的军事武装,正是毛泽东有了这个想法,他才组织策划了秋收起义,并在井冈山继续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军事建设,建立了中国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之路。尤其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艰苦长征岁月里,他把红色子弟兵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紧紧攥在一起,摒弃被左倾路线排挤的政治前嫌,千方百计与周恩来、王稼祥等中央领导人交心谈心,分析当前国内军事局势,阐述自己的军事救国主张,暗示只有改变当前红军上层建筑军事指挥策略,才能走出保全自己、消灭敌人、北上抗日的军事战略发展之路。遵义会议后,从政治生涯低谷走上领导岗位的毛泽东,他吸取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深刻教训,继续总结和发扬避实就虚的“十六字诀”运动战略战术,指挥了四渡赤水、两占遵义、抢渡金沙江、飞渡大渡河等系列军事战略行动,在运动中消灭了国民党800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其军事战略思想得到锤炼、丰实和升华,为北上抗日和解放大决战奠定了军事战略基础。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是一个从军事实践向军事理论量变质变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独立的军事战略思想体系。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不是无源之水,他和其他事物的产生一样,同样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本文侧重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起源、遵义会议后的发展及应用进行略论,以示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再认识,以示对这位挽救红军、挽救革命的军事战略家的深切怀念。
一、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起源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在学习成长历程和革命实践中慢慢建构起来的。通过阅读有关毛泽东的文献资料得知,家庭教育播下了毛泽东爱国的种子,学校教育点燃了他革命的火种,马列主义理论指明了他奋进方向。特别是大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催生了他军事思想的诞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基础,军事战略思想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罗勇岐说:“毛泽东軍事战略思想产生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末期,成熟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罗勇岐的这个观点我十分认同。若毛泽东没有军事思想,就不可能有军事行动(秋收起义),他有了军事行动,才有后来的军事管理、军事发展和军事战略思想。可以这样说,毛泽东军事思想诞生的社会标志是秋收起义,军事战略思想发展成熟的显著标志是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因为他化解了蒋介石的军事战略进攻,将敌人重兵甩在长江南岸,使红军转危为安。关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起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沃土。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有一个不识字的、悄悄把节约下来的粮食送给饥饿的乡亲们的伟大母亲,她一生扶贫济困和乐善好施的高尚品德,从小在毛泽东的骨子里播下了仁爱的种子。加上在后来的学习生涯中,中国五千年浓郁的历史文化陶冶了毛泽东的爱国情操,《三国志》、《水浒》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成了他心中的膜拜;“孟母三迁”、“精忠报国”感人的故事,铸就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坚强、战斗气质和对不公之事的反抗精神;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和华北放不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国难家事,激活了毛泽东心中爱国的种子……。正如“毛泽东1915年夏写的《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又如毛泽东的古体诗:‘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茵,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涤荡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些从毛泽东笔端流出的热血句读,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当时强烈爱国主义思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毛泽东,在他的社会行为中自然迸发出救国为民的社会行为,这个行为,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社会活动展现。假若毛泽东没有爱国主义思想,他绝不可能产生军事救国的爱国想法和救国行动。
(2)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源。毛泽东生长在封建社会里,他小时候曾经信神拜鬼,他在“十五岁时,曾为母亲治病去南岳山‘拜香’求佛,显然,当时毛泽东的确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毛泽东先后学习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理论,思想深受影响后才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具体来说,毛泽东是从1918年8月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到1920年成为地地道道的马列主义者,正如“李锐在书中则明确提出:‘根据《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所载,毛泽东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大体上是在1920年冬天。’”当时,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毛泽东也只对政治颇有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社会变革使他对军事产生了兴趣:“环境引导他首先发现武装活动的重要性并对其产生了兴趣。正如1974年毛对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说:‘因为必须进行武装斗争,是形势迫使我走上战场的。’”确切地说,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以至于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根据的新型军事思想。假若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指明方向,毛泽东或许仍在黑暗中探索军事救国之道。
(3)大革命失败催生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毛泽东自参加革命后,一直追随孙中山、追随国共合作、追随共产国际,忠诚革命事业。1927年4月12日国共合作失败,深深地打碎了毛泽东政治救国理想,他清醒地认识到单凭用政治理论宣传、教育、合作、呐喊等方式来驱除达虏,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已经不成现实,要改变局势,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8月7日,毛泽东在汉口出席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后,立即奔赴长沙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亲自制定了秋收起义方案,亲自部署湘赣边区秋收起义。秋收起义虽然失败,迫使毛泽东率余部三湾改编,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但这个失败使毛泽东深思应该怎样去经营余部、发展余部、战胜敌人,它刺激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驱力和拓展力。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会师井冈山,从此,朱毛红军团结战斗,开启了毛泽东治军救国战略生涯。 二、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是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领导武装斗争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是一个由初级实践经验向高级理论升华的渐进过程。其中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根本动因,长征历程是发展的坚强砺石,遵义会议是发展的阳光雨露。
(1)秋收起义开启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先河。秋收起义不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实践的起点,而且还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元点。秋收起义失败,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直接动因,它开启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先河。秋收起义失败后,摆在毛泽东面前的首先要任务是如何将起义军余部保存下来,其次是如何发展人民群众,依靠群众,壮大红军队伍,第三才是怎样以有限的兵力消灭宏大的白军等问题。因此,当时根据地建设、土地改革、军队建设和消灭犯敌等一系列问题,构建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重要元素。
(2)红军生死攸关的长征历程,锤炼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思辨发展。井冈山军事斗争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初级理论。这些基本军事理论的形成与毛泽东军事思辨思想的发展,得益于毛泽东博览群书,缜密思考,特别是对《孙子兵法》的研习消化,形成了他独特的、过人的军事才能。长征前后,在党和红军生死关键时刻,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多次向组织提出了正确的军事主张,彰显了指挥若定的军事谋略。比如对第五次反围剿局势的正确研判,当时毛泽东首先提出红军必须跳出国民党重兵包围圈建议,被左倾机会错误路线领导者当场否定。如“1934年6月,毛泽东在瑞金出席会议时强调:在内线作战陷于不利的状况下,中央红军应该转移到外线作战;至于转移的方向,中央红军已不宜向东北,可以往西。会议没有接受这个主张,只是决定派红七军团六千多人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派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并创立新的苏区。这两支部队在7月间出发,用周恩来的话说:‘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但由于转到外线去的兵力单薄,没有能起到吸引国民党军从中央苏区调出的作用。’”在红军长征初期,毛泽东建议红军主力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杀回马枪,夺回苏区根据地,打破敌人的军事部署,以免进入敌人的口袋战,得到历史的印证:“在长征初期,毛泽东建议,乘各路敌军正在调动之际,杀个回马枪,由退却转入反攻,扭转被动挨打局面。但中央领导人和李德,拒不采纳毛泽东的建议。他们认为退却就是退却,不能杀回马枪,这样就把退却变成了逃跑。”当红军血洗湘江后,博古等中央领导人还不吸取教训,坚持继续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硬要往往敌人布置的口袋战钻。在这危机时刻,毛泽东巧妙地助推召开了黎平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建议红军要向敌人薄弱的贵州前进。“1934张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乎召开了会议。会上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放弃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正如刘伯承同志在《回顾长征》一书中指出的:“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还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毛泽东在党和红军最关键的时刻,一次次挽救了党和红军。如果没有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战略思想,长征中红军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3)遵义会议使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日趋成熟。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召开的十分重要的军事会议,是毛泽东从苏区与左倾错误路线争论被罢官的命运转折点,也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性转折,更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得到充分运用和发展显著标志。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川、黔、滇等地区采取机动灵活的运动战略战术,利用敌人步调不一致和兵力薄弱环节,集结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敌人,从而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特别值得一赞的是“四渡赤水”、佯攻贵阳、调滇军出山,使敌人让开通道,实现北上会师抗日目标。毛泽东这种“声东击西,诱敌深入,虚实兼备,点面结合”的军事战略战术,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妙用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不仅表现在对军事实践的总结与升华,形成了系列的军事理论,而且在军事行动中表现良好的军事心理素质和战略图谋。尤其在军事行动中巧妙地运用“尔虞我诈、暗度陈仓”手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取得良好的军事战果。
(1)伪装敌军,巧设进攻的军事谋略。红军长征,一路上艰苦爬涉,粮少弹绝。为了打经济仗和效益仗,中央领导要求红军打仗“一要伤亡小,二要耗弹少,最好是智取”的战略方针。长征途中案例比比皆是:1935年1月6日夜晚,紅一军团三个营在攻占遵义的途中,在深溪镇消灭了敌人“九响团”一个营,营长被打死了,俘虏了200敌人。曾保堂带三连、侦察排和二三十个司号员等,打扮成敌军样子,加上被教育好的十几个俘虏,向遵义挺进。大约晚上9点,他们冒雨来到遵义城下,以败军的身份诈开了城门,“我们大队人马便一下子涌进城去。割了电线,收拾了城楼上的敌人,二三十个司号员就一齐吹起了冲锋号。这时,后续部队象风一样向街里冲进去。霎时,遵义城热闹起来了,激昂嘹亮的军号声中夹杂着惊心动魄的枪声,英勇杀敌的呼喊混合着敌人的哭叫。大多数敌人还没有来得及穿衣服就当了俘虏,只有少数敌人狼狈不堪地从北门逃窜了。1月7日早晨,我们宣告遵义城解放了。”智取遵义,红军没费一枪一弹,给遵义会议召开创造了条件。遵义会议后,1935年5月2日,总参谋刘伯承率干部团占皎平渡,也是摘掉帽微等红军标志,伪装成国民党军队,日夜兼程,抢占皎平渡,凭7条船在湍急的河上,使三万红军渡过了金沙江。
(2)日夜兼程,先人一步的军事谋略。红军在长征途中,靠的是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行军和疾行军的运动方式,战胜了敌人军事行动上的不可能而屡屡赢得战机。比如,“1935年5月26日,红军循大渡河东西两岸向上急进。沿西岸北进的先头部队红四团,28日一天一夜疾走240里,于29日晨6点到达泸定桥,迅速占领西桥头。”红军战士就是用超人的毅力,出奇不意地在取泸定桥成,为后续部队铲平了路障。 (3)避锋借力,该战则拼的军事策略。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不是欺软怕硬,一味退让,而是该避则避,不该避则硬啃的军事思想。毛泽东建议放弃攻打金沙,红军避免了一场恶战,避免了损失。当时,毛泽东分析红军攻打金沙是冒险行动,怕红军陷入敌人的包围圈,走进死胡同,殃及红军军事战略。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是声东击西,以红军次力引挠敌军主力,使敌改变策略或牵着运动,以便红军主力穿插安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是红军各部行动整体一盘棋,国内形势统筹考虑。当时在遵义时的军事运筹是“要设法把云南龙云军阀的三个旅调到毕节以北地区来,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便于我军在滇、黔、川辽阔的土地上,更好地实行战略上的声东击西,把主动权争取到我们手中来,随时都可以打击敌人,夺取中小城镇,更好地发挥红军高度的机动性和能动性。”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不是专捡软的捏,娄山关与国民党嫡系部队周浑元部就是敢于下手,切力硬拼,吃掉敌军,赢得战局转变,从被动转为主动,并牵着蒋介石走的战役范例。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和国防建设领域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长征,使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得到锤炼,特别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得到空前的发展和应用。可是这样说,遵义会议赋予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付诸军事实践条件和权利,如果没有遵义会议,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只能在他的心中成长,绝对得不到实战运用,更得不到发展和完善。今天,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研究、总结、分析、弘扬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旨在加强和改进今天的社会主义军事建设和国防建设,保障中国梦复兴之路建设进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大勇、孙文博主编.《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军事基础教程》,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06,第52页
[2]罗勇岐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探微》,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2,第16页
[3]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1-6卷》,长春出版社,1997年10月,第267页
[4]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1-6卷》,长春出版社,1997年10月,第269页
[5]陈葆华主编.《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评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246页
[6]卜行觉、周碧玲编著.《征程军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07月第1版,第2页
作者简介:
洪圣达,男,汉族,1964年6月出生。
毛泽东的一生,是爱国、为民和勤俭的一生,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社会主义军事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从小因受母亲仁爱思想教育的影响,胸怀祖国,钟爱人民,以满腔的热忱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特别是在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后,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政治热情是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亘古不变的救世真理。要救国、驱达虏必须要有自己的军事武装,正是毛泽东有了这个想法,他才组织策划了秋收起义,并在井冈山继续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军事建设,建立了中国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之路。尤其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艰苦长征岁月里,他把红色子弟兵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紧紧攥在一起,摒弃被左倾路线排挤的政治前嫌,千方百计与周恩来、王稼祥等中央领导人交心谈心,分析当前国内军事局势,阐述自己的军事救国主张,暗示只有改变当前红军上层建筑军事指挥策略,才能走出保全自己、消灭敌人、北上抗日的军事战略发展之路。遵义会议后,从政治生涯低谷走上领导岗位的毛泽东,他吸取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深刻教训,继续总结和发扬避实就虚的“十六字诀”运动战略战术,指挥了四渡赤水、两占遵义、抢渡金沙江、飞渡大渡河等系列军事战略行动,在运动中消灭了国民党800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其军事战略思想得到锤炼、丰实和升华,为北上抗日和解放大决战奠定了军事战略基础。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是一个从军事实践向军事理论量变质变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独立的军事战略思想体系。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不是无源之水,他和其他事物的产生一样,同样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本文侧重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起源、遵义会议后的发展及应用进行略论,以示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再认识,以示对这位挽救红军、挽救革命的军事战略家的深切怀念。
一、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起源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在学习成长历程和革命实践中慢慢建构起来的。通过阅读有关毛泽东的文献资料得知,家庭教育播下了毛泽东爱国的种子,学校教育点燃了他革命的火种,马列主义理论指明了他奋进方向。特别是大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催生了他军事思想的诞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基础,军事战略思想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罗勇岐说:“毛泽东軍事战略思想产生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末期,成熟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罗勇岐的这个观点我十分认同。若毛泽东没有军事思想,就不可能有军事行动(秋收起义),他有了军事行动,才有后来的军事管理、军事发展和军事战略思想。可以这样说,毛泽东军事思想诞生的社会标志是秋收起义,军事战略思想发展成熟的显著标志是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因为他化解了蒋介石的军事战略进攻,将敌人重兵甩在长江南岸,使红军转危为安。关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起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沃土。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有一个不识字的、悄悄把节约下来的粮食送给饥饿的乡亲们的伟大母亲,她一生扶贫济困和乐善好施的高尚品德,从小在毛泽东的骨子里播下了仁爱的种子。加上在后来的学习生涯中,中国五千年浓郁的历史文化陶冶了毛泽东的爱国情操,《三国志》、《水浒》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成了他心中的膜拜;“孟母三迁”、“精忠报国”感人的故事,铸就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坚强、战斗气质和对不公之事的反抗精神;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和华北放不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国难家事,激活了毛泽东心中爱国的种子……。正如“毛泽东1915年夏写的《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又如毛泽东的古体诗:‘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茵,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涤荡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些从毛泽东笔端流出的热血句读,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当时强烈爱国主义思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毛泽东,在他的社会行为中自然迸发出救国为民的社会行为,这个行为,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社会活动展现。假若毛泽东没有爱国主义思想,他绝不可能产生军事救国的爱国想法和救国行动。
(2)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源。毛泽东生长在封建社会里,他小时候曾经信神拜鬼,他在“十五岁时,曾为母亲治病去南岳山‘拜香’求佛,显然,当时毛泽东的确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毛泽东先后学习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理论,思想深受影响后才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具体来说,毛泽东是从1918年8月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到1920年成为地地道道的马列主义者,正如“李锐在书中则明确提出:‘根据《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所载,毛泽东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大体上是在1920年冬天。’”当时,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毛泽东也只对政治颇有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社会变革使他对军事产生了兴趣:“环境引导他首先发现武装活动的重要性并对其产生了兴趣。正如1974年毛对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说:‘因为必须进行武装斗争,是形势迫使我走上战场的。’”确切地说,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以至于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根据的新型军事思想。假若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指明方向,毛泽东或许仍在黑暗中探索军事救国之道。
(3)大革命失败催生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毛泽东自参加革命后,一直追随孙中山、追随国共合作、追随共产国际,忠诚革命事业。1927年4月12日国共合作失败,深深地打碎了毛泽东政治救国理想,他清醒地认识到单凭用政治理论宣传、教育、合作、呐喊等方式来驱除达虏,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已经不成现实,要改变局势,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8月7日,毛泽东在汉口出席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后,立即奔赴长沙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亲自制定了秋收起义方案,亲自部署湘赣边区秋收起义。秋收起义虽然失败,迫使毛泽东率余部三湾改编,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但这个失败使毛泽东深思应该怎样去经营余部、发展余部、战胜敌人,它刺激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驱力和拓展力。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会师井冈山,从此,朱毛红军团结战斗,开启了毛泽东治军救国战略生涯。 二、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是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领导武装斗争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是一个由初级实践经验向高级理论升华的渐进过程。其中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根本动因,长征历程是发展的坚强砺石,遵义会议是发展的阳光雨露。
(1)秋收起义开启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先河。秋收起义不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实践的起点,而且还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元点。秋收起义失败,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直接动因,它开启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先河。秋收起义失败后,摆在毛泽东面前的首先要任务是如何将起义军余部保存下来,其次是如何发展人民群众,依靠群众,壮大红军队伍,第三才是怎样以有限的兵力消灭宏大的白军等问题。因此,当时根据地建设、土地改革、军队建设和消灭犯敌等一系列问题,构建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的重要元素。
(2)红军生死攸关的长征历程,锤炼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思辨发展。井冈山军事斗争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初级理论。这些基本军事理论的形成与毛泽东军事思辨思想的发展,得益于毛泽东博览群书,缜密思考,特别是对《孙子兵法》的研习消化,形成了他独特的、过人的军事才能。长征前后,在党和红军生死关键时刻,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多次向组织提出了正确的军事主张,彰显了指挥若定的军事谋略。比如对第五次反围剿局势的正确研判,当时毛泽东首先提出红军必须跳出国民党重兵包围圈建议,被左倾机会错误路线领导者当场否定。如“1934年6月,毛泽东在瑞金出席会议时强调:在内线作战陷于不利的状况下,中央红军应该转移到外线作战;至于转移的方向,中央红军已不宜向东北,可以往西。会议没有接受这个主张,只是决定派红七军团六千多人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派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并创立新的苏区。这两支部队在7月间出发,用周恩来的话说:‘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但由于转到外线去的兵力单薄,没有能起到吸引国民党军从中央苏区调出的作用。’”在红军长征初期,毛泽东建议红军主力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杀回马枪,夺回苏区根据地,打破敌人的军事部署,以免进入敌人的口袋战,得到历史的印证:“在长征初期,毛泽东建议,乘各路敌军正在调动之际,杀个回马枪,由退却转入反攻,扭转被动挨打局面。但中央领导人和李德,拒不采纳毛泽东的建议。他们认为退却就是退却,不能杀回马枪,这样就把退却变成了逃跑。”当红军血洗湘江后,博古等中央领导人还不吸取教训,坚持继续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硬要往往敌人布置的口袋战钻。在这危机时刻,毛泽东巧妙地助推召开了黎平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建议红军要向敌人薄弱的贵州前进。“1934张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乎召开了会议。会上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放弃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正如刘伯承同志在《回顾长征》一书中指出的:“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还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毛泽东在党和红军最关键的时刻,一次次挽救了党和红军。如果没有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战略思想,长征中红军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3)遵义会议使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发展日趋成熟。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召开的十分重要的军事会议,是毛泽东从苏区与左倾错误路线争论被罢官的命运转折点,也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性转折,更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得到充分运用和发展显著标志。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川、黔、滇等地区采取机动灵活的运动战略战术,利用敌人步调不一致和兵力薄弱环节,集结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敌人,从而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特别值得一赞的是“四渡赤水”、佯攻贵阳、调滇军出山,使敌人让开通道,实现北上会师抗日目标。毛泽东这种“声东击西,诱敌深入,虚实兼备,点面结合”的军事战略战术,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妙用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不仅表现在对军事实践的总结与升华,形成了系列的军事理论,而且在军事行动中表现良好的军事心理素质和战略图谋。尤其在军事行动中巧妙地运用“尔虞我诈、暗度陈仓”手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取得良好的军事战果。
(1)伪装敌军,巧设进攻的军事谋略。红军长征,一路上艰苦爬涉,粮少弹绝。为了打经济仗和效益仗,中央领导要求红军打仗“一要伤亡小,二要耗弹少,最好是智取”的战略方针。长征途中案例比比皆是:1935年1月6日夜晚,紅一军团三个营在攻占遵义的途中,在深溪镇消灭了敌人“九响团”一个营,营长被打死了,俘虏了200敌人。曾保堂带三连、侦察排和二三十个司号员等,打扮成敌军样子,加上被教育好的十几个俘虏,向遵义挺进。大约晚上9点,他们冒雨来到遵义城下,以败军的身份诈开了城门,“我们大队人马便一下子涌进城去。割了电线,收拾了城楼上的敌人,二三十个司号员就一齐吹起了冲锋号。这时,后续部队象风一样向街里冲进去。霎时,遵义城热闹起来了,激昂嘹亮的军号声中夹杂着惊心动魄的枪声,英勇杀敌的呼喊混合着敌人的哭叫。大多数敌人还没有来得及穿衣服就当了俘虏,只有少数敌人狼狈不堪地从北门逃窜了。1月7日早晨,我们宣告遵义城解放了。”智取遵义,红军没费一枪一弹,给遵义会议召开创造了条件。遵义会议后,1935年5月2日,总参谋刘伯承率干部团占皎平渡,也是摘掉帽微等红军标志,伪装成国民党军队,日夜兼程,抢占皎平渡,凭7条船在湍急的河上,使三万红军渡过了金沙江。
(2)日夜兼程,先人一步的军事谋略。红军在长征途中,靠的是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行军和疾行军的运动方式,战胜了敌人军事行动上的不可能而屡屡赢得战机。比如,“1935年5月26日,红军循大渡河东西两岸向上急进。沿西岸北进的先头部队红四团,28日一天一夜疾走240里,于29日晨6点到达泸定桥,迅速占领西桥头。”红军战士就是用超人的毅力,出奇不意地在取泸定桥成,为后续部队铲平了路障。 (3)避锋借力,该战则拼的军事策略。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不是欺软怕硬,一味退让,而是该避则避,不该避则硬啃的军事思想。毛泽东建议放弃攻打金沙,红军避免了一场恶战,避免了损失。当时,毛泽东分析红军攻打金沙是冒险行动,怕红军陷入敌人的包围圈,走进死胡同,殃及红军军事战略。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是声东击西,以红军次力引挠敌军主力,使敌改变策略或牵着运动,以便红军主力穿插安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是红军各部行动整体一盘棋,国内形势统筹考虑。当时在遵义时的军事运筹是“要设法把云南龙云军阀的三个旅调到毕节以北地区来,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便于我军在滇、黔、川辽阔的土地上,更好地实行战略上的声东击西,把主动权争取到我们手中来,随时都可以打击敌人,夺取中小城镇,更好地发挥红军高度的机动性和能动性。”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不是专捡软的捏,娄山关与国民党嫡系部队周浑元部就是敢于下手,切力硬拼,吃掉敌军,赢得战局转变,从被动转为主动,并牵着蒋介石走的战役范例。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和国防建设领域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长征,使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得到锤炼,特别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得到空前的发展和应用。可是这样说,遵义会议赋予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付诸军事实践条件和权利,如果没有遵义会议,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只能在他的心中成长,绝对得不到实战运用,更得不到发展和完善。今天,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研究、总结、分析、弘扬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旨在加强和改进今天的社会主义军事建设和国防建设,保障中国梦复兴之路建设进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大勇、孙文博主编.《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军事基础教程》,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06,第52页
[2]罗勇岐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探微》,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2,第16页
[3]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1-6卷》,长春出版社,1997年10月,第267页
[4]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1-6卷》,长春出版社,1997年10月,第269页
[5]陈葆华主编.《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评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246页
[6]卜行觉、周碧玲编著.《征程军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07月第1版,第2页
作者简介:
洪圣达,男,汉族,1964年6月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