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分业与作品的创作编辑出版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ping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是在分工分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工使各人主要从事某一类活动,熟能生巧,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分工催生协作,通过协作提高整体生产率。分工协作使一个个人、一个个组织,围绕某一类人、行为或某一类产品,联系起来组合而成一个个行业。分工促分业,分业又深化分工,社会才得以进步发展。由于各人各业不能生产其成员生存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于是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使一个个生产和服务组织变成了企业。在各个企业或非企业(如行政、事业单位)组织中,都需要服务于所在组织目标的各相关工种的人才,并以所在组织的业务类型称呼为他们的职业。凡是以人类行为研究为对象的学科,都不能忽视社会分工分业与他们研究工作的关系,出版行为也不例外。在对出版行为的研究中,特别要关注下列事实。
  第一,正是分工分业催生并发展了出版行为。因为分工而必须有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因为分业而必须要有各人各业间的信息沟通,互补合作,才能收到实效。分工分业又使社会管理当局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成为必须,否则社会就会乱套,形不成合力。出版就是上下左右沟通信息的有效方法之一。分工分业是各国进步发展共同的必由之路,在各国民众相互间,管理层相互间,管理层与民众交互间,沟通相关信息,也成为出版的一种重要职能。社会越发展,利用物的载运功能沟通信息的活动,必定越发展、越密切,其中就包括现在称之为出版的这种方式。社会结构在分工分业中愈来愈复杂,人们的出版传播目的和阅读认知目的也必定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包括出版在内的精神交往活动,始终是社会管理当局和社会人群关注的重点之一。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的出版模式,必定是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
  第二,围绕物载作品方式对大众开展传播活动的名曰“出版”的人类行为,大体可分为实践、研究、创作、编辑和出版物制作、出版物流通与社会性应用等基本环节,这些环节,构成“出版运行链”。在分工分业中,有人各司其职;而每一个环节,又是由众多相关专职的和非专职的人员在分门别类、分工分业情况下,历史地完成的。当我们以出版物的制作为中心来研究人类的相关行为时,人们称它为出版学。只是在出版学研究中,学者们通常是斩头去尾,只取“中段”来研究的,而且通常只是从出版社的运作过程来研究的,实践、研究过程一般是不讲的。出版物流转到读者手里后引起的变化,通常也只是就“人类进步的阶梯”作用说上几句而已。这是行为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学科知识构建方法,并不奇怪。但当我们要把“出版”究竟是怎么一种人类行为说清楚时,就不能不头头尾尾都说上几句了。实践活动的核心是与客观事物接触,获得事物发出的事物信息。研究是将事物信息转变为人的认知信息并系统化;创作是以自己独到的主旨认识为龙头,将相关认知信息联系起来并在融合过程中有序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件或一组作品;编辑是根据客观事物相互联系情况,按出版的表达意图对作品及其构成单元进行选择、整理(含修改)并有序组合起来,成为一件既适合传播又符合出版事主表达意图的组合性作品或作品的组合系列;出版物制作是指将作品制作成物载作品类产品的行为;出版物流通是指利用作为作品载体物的自然属性,合理地地将出版物传送到需要者手中;社会性应用是社会人群按各自认知需求、认知能力,将出版所传作品内容转化为自己思想认识的有机构成部分,并转化为社会行为这种活动。这一系列环节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
  表面看来,这些内容人人皆知。其实,不弄清楚,会出错的。比方,实践是认识的源头,而任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都是在人的肢体与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或借助仪器设备间接接触中才形成的,而接触过程又都是人脑支配下的体力耗费过程,赔上性命是常有的事。因此,符合客观事物运动真相的作品,从来都是人在脑力支配下耗费了体力才得以形成的。出版学者往往把作品只称为脑力劳动成果了,而讲“作品是劳动产品”这种说法,也值得思考。因为出版所载运的作品,是思想认识成果的凝聚体,是出于特定目的运用想象力制作而成的。科学思维的想象力有助于认识接近真理,而主观臆想常常违背真理。
  第三,分工分业,还往往造成一些人对出版相关人员的社会功能的错觉。比如,人们往往把署名作者视为作品所述思想认识的创造者。其实,绝大多数作品署名者,只是众多前人他人认识成果的吸纳者与转述表达者,并不一定是准确的转述者。自己的创见有的有一些,有的根本没有,还有歪曲原意的。何况,古时即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说,而今更是“网上凑凑即文章”,怎能说作品全是署名作者的智慧贡献呢?
  第四,无论是作品认识体系的构建、作品的制作,或作品的传播,都存在一种名曰“编辑”的活动方式。从根本上说,这是相互联系着的客观事物,人们只能在实践基础上一点一滴地去认识它,从而必须把点点滴滴的认识成果按其内在联系组合起来表达它这么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的应用活动。这是整个精神生产、传播领域都在用的一种思维技法,并非出版领域所独有。应用这种思维技法的活动,都带着一个“编”字,就是把已有的分散的认识成果按其内在联系组合起来使用的意思。科研系统的编研工程,著述系统的编著工程,新闻出版系统的编传工程,都是编辑活动的具体应用方式。书报刊等出版系统中,从事编辑式传播活动的人,是职业编辑人。优秀的出版社职业编辑人,是围绕所在组织编传目的之实现,在编著乃至编研活动中都有一手的人才。这是因为编传是立足于编研、编著成果基础之上的活动,没有相对扎实的编研、编著才能打底,连人家送来的作品优劣都评判不出,怎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工再制作呢?更不要说为了出版传播的需要,去参与巨型作品的编研式和编著式制作工程,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了。
  第五,面对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认识事物,联系起来表达事物,是人人从小养成的思维习惯,从而作品的创作、编辑、出版,也是人人从小就在思想认识交流实践中培育着的一类才能。只要条件具备,有所成就的实践者、研究者、作者、作品编纂者,都可以从事一些业余出版活动,但只有一小部分人以创作、编辑、出版作为谋生手段的职业。就像掌握一些烹调技术的人,都会在家里烹煮食物,甚至向亲朋露一手,但只有小部分人才会去当职业厨师。
  第六,在出版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出现了新闻作品传播与知识作品传播由分工演进而成的行业分化。作品包括众多门类,但从大处看,有两大系列:一是报道和评述新近发生的事物运动变化现象的新闻类作品系列;二是表述事物本质性运动变化状况的知识类作品系列。表述这两类作品的个人和组织,是由分工演变为分业的。远的不说,在中国革命进程中, 新闻战士和出版战士,都只是文化宣传战斗队伍的成员。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地分别成了报道与评说新闻事件的报业人员和传播知识类作品的书业人员,从而出现了报业和书业的分化。期刊业则新闻、知识各有所重。报重时效、书贵久长,报重时效组合、书贵知识功能组合,就是人们对新闻作品和知识作品有用性的概括。报业也是出版业,《人民日报》在报名下一直注明“人民日报社出版”字样。新闻出版总署的出版业统计年报,也是书报刊三业并列的。出版学本应以人类的出版行为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不能只研究书籍出版社的出版行为。仅仅因为报业早就被新闻学列为研究对象,20世纪80年代为争学术名分而由书籍出版业内人士兴起的出版学研究,不少人只将书的制作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是业内人士从事研究的,更有只把书业和知识性刊业的运作作为自己的学科研究对象,以至于写出来的基本上是出版社生产经营学书稿。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进步,教育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对报纸,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现象报导,期望有深度的知识评述。对书籍,人们也不满足于传统知识的复述,渴望对新发生的事实,也有系统、深入、及时的知识阐述。加上复制技术的进步,过去很长时间才能出的书现在定稿后三两天乃至几小时即可问世。报和书两种作品汇集类产品,正在逐步接近。在计算机和手机等新型传播手段中,书和报的物质形态已不复存在,新闻作品和知识作品只有从内容和表达范式上加以区分了。
  第七,出版这种表达传播行为,在个人有需要并具备条件时才进行的行为的基础上,在社会分工分业中,逐步生发出由某些个人或组织来专职或兼职进行的行业。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还进一步发展起了把出版物的制作与销售作为商品生产经营对象的企业类组织,乃至成为现代出版传播公司。但同所有衣食住行等人的日常活动的发展过程一样,有了大饭店大酒家,仍家家进行食物烹煮;有了专业的出版传媒公司,同样流行着个人或组织的多样化的出版行为,从办黑板报到网上设置论坛、发博文等等。
  出版行为,由个人或组织的物载作品方式的表达行为,演进为为社会提供出版式信息传播的服务行为,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其对受众表达认识成果的宗旨并未因此而改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理论上只承认工农业是生产活动,包括教育、新闻出版在内等方面的活动,都认定是物质资料的消费活动。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定,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才认定为是服务于基础生产、加工生产的服务产业,是生产事业的一种类型。出版业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产业属性,我们是在改革开放不久就被认定了的。现在经营性出版单位的产业方向改革,这个产业含义,则是服务产业属性之外的又一层产业内涵,那就是在市场经济中以资本增值作为生产成长衡量标志、经营目标的产业化改革。在这个改革进程中,出版人不能为追求资本增值而乱了方寸,要立足国内,着眼全球,以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创新知识,与社会公众需要的传统优质知识信息传播服务,以符合时代潮流的思路与技法,做大做强,实现资本的尽快增值。资本增值的目的,是扩大中国人民所创造的和所运行的创新知识与优质传统知识的全球影响力。以先进的优质知识取胜,以深人心灵的表达与传播技法取胜,是当代中国出版业做大做强的根本。
其他文献
一 数字出版的春天——3G时代的手机出版    《时代》周刊头牌书评人列夫,格罗斯曼认为“出版业没死,而是在进化”。随着新型媒介的不断涌现,出版模式也不断革新,传统的出版产业运行模式将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数字出版。数字化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书、在线阅读、移动阅读也是大势所趋。在网络出版之后,手机出版也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出版的模式,
摘要:  高校学报档案资料丰富,有着独特的价值功能。既有原始性的记录功能、整合性的信息情报功能,也有全方位的服务功能。了解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价值功能,有助于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报 档案资料 价值功能  高校学报档案不仅是高校学报窗口职能的重要见证,直接体现高校学报发展的历史,还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资料累积在学报编辑部,这些档案资料
目的观察中药内外合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止溃结汤内服和愈结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1
记者2011年7月16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小乐,手臂和成年人的大腿可以相比。10岁的他有14听,而这个年龄正常体重是67斤,小乐超出了70多斤。
一 引语    2010年4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终成果,2009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比例达24.6%。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数据,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达799.4亿元,较2008年增长50.6%,4年以来年均增长率超过55%,并且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由此可见,数字化已成为提
一 学术期刊编辑绩效评价内容    学术期刊的专业性质很强,因此在对学术期刊的编辑进行绩效评价时,应当将学术期刊的特点融入到评价当中,这样才能有明确的针对性,绩效评价也会准确一些。学术期刊编辑的绩效评价应当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    1.转载率的考核  这个指标也就是某位编辑在每年编发的文章被权威期刊和报纸转载、转摘的稿件的篇数,与该编辑每年编发的文章的总数的比。国内的一些权威刊物本身就拥有一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从而延缓乙肝病毒向肝硬化、肝癌发展。乙肝抗病毒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必须做到长期坚持。而治疗的前六个月是关键期,患者不仅应
摘要:报纸版面的编排,从文字、图片及广告的色彩到形式,无不体现着各种各样的视觉美,而如何让报纸版面更均衡、美观并体现出和谐之美,是提高报纸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本文分析和总结我国报纸版面设计存在的问题,就报纸传媒如何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创造出版面的和谐美作出探讨。  关键词:报纸 版面设计 和谐美  报纸版面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报纸的门面。其编排设计往往体现着报纸的个性、气质、主体。报纸是否可读
性生活是夫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虽然不是所有的肝病都会影响到患者的性功能和性生活,但性生活时,大脑皮层负荷加大,血液循环加速,心脏工作负荷加大,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呼吸急促。有资
提出一种非线性系统鲁棒自校正控制间接算法,借助于神经网的作用,有效地辨识系统的建模误差,其辨识结果在控制算法中加以补偿,于是,使基于低阶线性模型的自校正控制算法有效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