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大班)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k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渺小的苔虽然生长在阴暗潮湿处,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自信地学着娇艳的牡丹尽情开放,传递出令人感动的精神力量。这首小诗原本少有人传诵,2018年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第一期中,曾经在贵州贫困山村支教的教师梁俊和乌蒙山里的孩子们一起演唱了这首诗,从而令这首小诗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苔》这首小诗虽然不完全符合五绝格律,却琅琅上口,意境优美。因此,我组织了《苔》的學习活动,旨在带领幼儿理解古诗内容,并在朗诵中感受古诗的意韵之美。
  活动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了解《苔》。让幼儿通过朗诵熟悉的古诗导入活动,从而拉近幼儿与古诗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教师分享自己喜爱的古诗《苔》,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诵,激发幼儿学习《苔》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理解《苔》。以讲故事的形式,配上古色古香的动态效果图片和古典音乐,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并感受其意境。多种媒介相结合,能引发幼儿的审美体验和反复听辨的兴趣。在幼儿渐渐理解古诗内容后,教师再鼓励幼儿相互答疑,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朗诵《苔》。引导幼儿用声音和情感来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喜爱。其中,肢体动作的融入能让幼儿更为直接地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意韵美。
  第四个环节:赞美苔。播放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歌曲《苔》的视频,进一步体会视频中乡村支教老师和乡村儿童对苔的喜爱,在换位思考中引发共鸣,升华主题。
  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苔的特点,明白小小的苔也有强大的力量。
  2.欣赏古诗,感受古诗的意韵和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诵。
  3.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朗诵的乐趣。
  准备:
  1.PPT课件,幼儿活动前观察实物青苔。
  2.幼儿有学习朗诵古诗的经验。
  过程:
  一、了解《苔》
  师:听说你们会念古诗。谁愿意来分享你会的古诗?(教师鼓励幼儿朗诵会念的古诗。)
  师:你们念得那么好,我也想来念古诗了。我带来的古诗跟图片里的植物有关(出示青苔图片)。你们认识它吗?
  师:很多小朋友不认识这种植物,这种植物叫苔。请你们听一听我带来的古诗跟这种植物有什么关系。(教师朗诵。)
  师:在我刚刚念的古诗里,你们听到了什么?
  幼:牡丹开。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牡丹吗?
  幼:牡丹是一种花,很漂亮的花。
  师:看来大家都听到了“牡丹开”,其他的都没听清楚。没关系,古诗词就是要多听才能明白。那我再来念一次,请你们仔细听。(教师再次朗诵。)
  师:这次你们听到了什么?
  幼:苔花如米小。
  师:苔花小小的像什么?
  幼:像米。
  师:对,古诗里说到有一种苔花小小的,像米一样。
  师:你还听到了什么?
  幼:白日不到处。
  师:“白日不到处”是什么意思呢?
  幼:白日就是白天的太阳,“白日不到处”就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师:你真的太厉害了,把这句话的意思都说出来了。给你鼓鼓掌。
  师:(小结)这白日、苔花、牡丹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回到清代,走进袁枚的花园就知道了。
  二、理解《苔》
  师:(出示袁枚画像)袁枚是清朝的一位诗人,他文采特别好,写了很多古诗。刚刚我念的这首《苔》就是他写的。有一天,袁枚来到花园里看见自己精心种的牡丹花开得特别艳丽,非常高兴,但是他也喜欢花园里的其他花草。你看,花园里什么东西最吸引你?(播放PPT课件。)
  幼:开得很大的花。
  幼:是牡丹花。
  师:你觉得它开得怎么样?
  幼:牡丹花的颜色很好看。
  幼:牡丹花盛开的时候很大、很好看。
  师:是噢,牡丹花又大又美丽,大家特别喜欢看。但诗人袁枚却被角落里的一种植物吸引了。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朗诵“白日不到处”),有一种不起眼的植物。你发现了吗?
  幼:石头的旁边。
  师:没错,就在这里。在这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诗人发现有一种小小的绿绿的植物在生长(朗诵“青春恰自来”)。你们看到了吗?我们来看看。(用PPT课件动态地呈现角落里长出苔。)
  师:这是什么?
  幼:这是苔。
  师:它长得怎么样?
  幼:一棵一棵,像小草。
  师:谁知道青苔上面这一粒一粒小小的是什么?
  幼:好像是种子/像小小的花。
  师:记得我刚才念的诗句里是怎么说的吗?“苔花如米小”。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小小白白的到底是什么?(播放PPT课件中苔花开放的画面。)
  幼:苔花。
  师:原来这么不起眼的、小小的、白白的是青苔开出来的花,就像米粒一样。怪不得诗人说“苔花如米小”。看到这么小的苔花也能开出自己最漂亮的样子,所以诗人说“也学牡丹开”。
  师:诗人袁枚觉得虽然苔花像米粒那么小,却学习牡丹很努力地开花,所以他很喜欢苔花。我也特别喜欢苔花,接下来我要用朗诵来表达对苔和苔花的喜爱。
  (教师配上音乐、图片和动作朗诵《苔》。)
  师:这首诗好听吗?你们还有哪一句不明白?哪一幅图片的诗没听懂?
  幼:第四幅。
  师:第四句是怎么念的?
  幼:也学牡丹开。
  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
  幼:苔花小小的却学习牡丹勇敢地开放。   师:你说得很明白。还有哪一句不懂?
  幼:苔花如米小。
  师:谁来帮帮他?
  幼:苔花小小的像米一样。
  师:看看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师:×××说第二幅图的诗句不明白。的确,第二幅是最难的。这句“青春恰自来”,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大家都不知道。那我来告诉你们。这句诗的意思是指小小的苔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给这些地方带来了绿意、生机,所以叫“青春恰自來”。
  三、朗诵《苔》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这首诗来赞美苔吧!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诵《苔》。)
  师:《苔》是一首古诗,刚开始你可能听不明白,但听着听着你就会慢慢明白,念着念着你就会爱上它。现在,请你像苔花那样,用自信勇敢的声音再来夸夸苔花。你们的声音越好听,苔花就会开得越美丽。
  (教师带领幼儿第二次朗诵。)
  师:刚刚我发现很多小朋友在朗诵“也学牡丹开”时,最后的“开”字拖了一下音,好像苔花真的开放了。
  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
  幼:也学牡丹开。
  师:喜欢这句话,就大声地念出来,我们一起来赞美它吧。
  师:念得太好了!虽然苔很小,但是从你们的声音中我能感受到小小的苔也有大大的力量。
  师:还喜欢哪一句呢?
  幼:白日不到处。
  师:刚刚我发现他念到“不到处”的时候,声音轻下来了,好像在寻找角落里的青苔。请你再来给大家示范一次。
  (幼儿示范朗诵该句。)
  师:还有谁喜欢哪一句?
  幼:苔花如米小。
  师:我发现你在念“苔花”的时候,手变成了一朵盛开的苔花,念到“如米小”的时候,苔花变得小小的,声音也轻下来了。真不错!
  师:最难的那一句“青春恰自来”我们一起来念。
  师:你们朗诵得真好。是不是感觉自己越来越喜欢苔了?现在我们站起来大声地朗诵这首诗。
  (教师带领幼儿第三次朗诵。)
  四、赞美苔
  师:刚刚你们的朗诵真有感情。这首古诗这么美,有画家把它画成了美丽的中国画,也有书法家用毛笔写出了漂亮的中国字,还有一位贫困山区的老师把《苔》这首诗改编成了一首歌曲。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段视频。看完后,请你们来说说视频里的老师和学生为什么也喜欢苔。
  师:刚刚视频里的老师和学生棒不棒?他们为什么喜欢苔?
  幼:他们说用显微镜放大看,苔开着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师:嗯,苔花有自己的美。
  幼:苔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也能勇敢生长。
  幼:苔在那么差的环境下还坚持长大、开花。
  师:(小结)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首诗,也都喜欢苔花。如果苔花知道你们这么喜欢它,它会开得更美。老师希望小小的你们也能像小小的苔花,有着大大的能量。
  评析: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但在学前阶段,以古诗为素材开展的语言活动较为鲜见。因为,要让幼儿理解古诗文体、内容并感受其意境,颇具挑战性。然而,此次的古诗教学活动“苔”却因为素材的适恰、教学设计的适宜、教师的语言魅力和良好的师幼互动,呈现出了温暖感人的教学氛围。
  第一,“看得见、理解得了”是选材的依据
  不少人对《苔》这首古诗的关注源自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这首五绝写景状物,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既便于幼儿感知理解,又琅琅上口易于诵读。古诗所蕴含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孩子们朴实无华的演唱而显得尤为真挚贴切,感动人心。所以,选择便于幼儿感知和理解的素材,是开展幼儿园古诗教学的基础。
  第二,教学设计按照“意思—意境—意蕴”的层级推进
  听不懂古诗的意思,这是儿童学习古诗时最容易产生挫败感的“坎儿”。活动中,教师既没有咬文嚼字地翻译,也没有让幼儿进行无谓的猜测,而是采用故事讲述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大概意思,再通过音乐、动态画面、肢体动作等带领幼儿领略古诗独特的韵味和意境。虽然只是短短20字的古诗,教师却努力营造出浓浓的中国韵味,伴随着中国风的背景音乐和PPT课件展现的水墨画牡丹、青苔,让孩子们如时空穿越般地来到了诗人的花园。最后,通过视频资讯的扩展、链接生活,使幼儿真正领略古诗的人文意蕴。
  第三,以“体态诵读”带领幼儿入境、动情
  古诗的学习尤其强调诵读,让幼儿在诵读中感悟古诗的音韵意趣。教师拥有温润的嗓音和精湛的朗诵技巧,他伴随着音乐和情境画面的烘托一次次地朗诵,感染并带动着幼儿入境、动情。教师尤其注重用肢体动作来带动幼儿表达情绪,如念到“苔花如米小”时,他将五指聚拢,小心翼翼地屈膝下蹲,声音渐渐变得低沉轻柔;而念到“也学牡丹开”时,他挺胸起身,将聚拢的五指张开托起,声音明亮而自信。在他的带动下,幼儿用身体和心灵感受着古诗的意韵之美。
  第四,以温暖的回应在幼儿心田播下三粒种子
  第一粒种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古诗的喜爱。教师接纳并理解幼儿对古诗的“陌生感”,温和地回应:“听不明白很正常,听着听着就明白了,念着念着就会喜欢上了。”“古诗词平时念得少就会很绕口,念多了就会慢慢熟悉了。加油!”以此来帮助幼儿减压,拉近幼儿与古诗的距离。
  第二粒种子:像苔花一样自信开放。教师常常用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激发幼儿的自信心,不急不躁地等待着幼儿主动释疑、自信表达。
  第三粒种子:对诵读的喜爱。诵读的意义在于表达。教师从头至尾没有说“让我们再来朗诵一遍”,而是用“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苔花”“大家一起来赞美苔花吧”这样的引导语,以此传递出诵读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孩子们就在这样的集体诵读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体验到了朗诵艺术带来的审美感动。
  附: 苔
  (清)袁 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其他文献
数符号的运用对个体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是儿童从具体的数学思维向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化的标志。其次。它这一模式为儿童和成人之间进行有关数学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基础。近期,我班正在进行数符号的学习。在一次活动中。我们设计制作了作业单(如图),旨在让幼儿不得用点子和阿拉伯数字表征一定数量物体的经验和技能。  片段一  糖糖看着作业单,用笔点着“蘑菇”数起来。数完,她看了看中间一排点卡,找到
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媒体上,“防拐”一直作为热点话题而被重点关注。每个孩子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容不得半点闪失。但我们在防拐教育中一直对孩子说“小心陌生人”,把认识的人之外的所有人都划入“不可接触”的范围,让孩子误以为“不认识的人就是坏人、认识的人就是好人”,这种错误的观念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是有害无益的。一方面,容易造成孩子对陌生人的无端恐惧和不信任,让他们变得处处防备,甚至吝于对真
著名管理学家赫尔茨曾说过:“管理是由心智驱使的唯一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的确,管理是人类组织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手段。学习作为人类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也必然存在一个管理问题。从广义上讲,个体的学习需要主观和客观的管理(即“自管”与“他管”),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他管”具体体现为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自管”即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而善学者的品质之一往往就表现为善于在学习上有效地管理自己。 
最近,“发现儿童 走进园所”的站点式研修活动在位于西湖区最西端的西溪花园幼儿园举行,先导小组成员倪慧芳、阙晓燕、张萍、施武威与一线教师一起聚焦案例,开启了“发现儿童之旅”。研修从该园施老师的问题求助入手,由先导小组成员结合视频案例,依照“探寻客观事实”“探寻事实原因”“探寻解决策略”三个步骤,引导教师们客观描述、澄清事实。在抽丝剥茧般的对话中,教师们原有对儿童的看法和信念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近年来关于“入园难”的新闻特别多,内容大多为记者调查、新闻报道、专家讨论等。网络上还就“入园难”造出了一个新词汇——“拼爹时代”,把幼儿入园与家长的经济收入、社会关系、地位权力等联系了起来。今年六月初的一则新闻更是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最终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层领导的关注。新闻说,一位96岁的老太太在一所幼儿园门口经过210个小时不间歇的排队,终于为自己家的孩子报上了“人园”的名。然而,九天八夜的坚
设计意图:  “石头剪刀布”是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把原本由两个幼儿玩的游戏变为由一群幼儿两两结对轮流玩的游戏,并以雪花片为游戏“筹码”,提高活动的挑战性。随着游戏输赢结果的产生,幼儿手上的雪花片的数量在不断变化,于是,这个活动就自然而然地与“数运算”核心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了。  该活动的重点是每轮游戏后的推理过程,即让幼儿推理“输完了”和“赢得最多”两种极端情况形成的过程,并
家园沟通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需要在一件件小事中、一次次沟通交流中逐渐建立。在家园沟通中,教师应做到“小事不小觑”,事事用心做,诚挚地与家长为友,不断赢得家长的信任,最终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家园关系。  孩子的新裤子怎么褪色了  早上,靖靖的爸爸笑着问老师:“老师,昨天靖靖穿了一条新裤子,下午回家后我们发现有些地方褪色了,怎么回事啊?”正在接待其他家长的老
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我省学前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目前,我省已高度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提高我省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学前教育仍是我省整个教育体系中最
中班幼儿不仅爱玩,而且会玩。他们喜欢模仿他人,也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游戏中,幼儿重复“灭火”行为,可能是由于对消防员角色的认知经验有限,也可能是因为游戏愿望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情绪也没有得到充分宣泄。  案例中,教师组织了分享交流活动,追问幼儿:“着火也是让人开心的事吗?”它促使我们思考,怎样回答“游戏是否开心”的问题,是应由幼儿来判断还是应由教师来判断?假如教师站在真实的生活立场来判断,那“救火”
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对儿童“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然而,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对于如何观察、评估、指导儿童的游戏感到迷茫和困惑。美国的桑德拉·海德曼(Sandra Heidemann)和迪波拉·休伊特(Deborah Hewitt)所著的《通往游戏之路》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