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本质作用,不仅要求施教者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和科技技能,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做人,如何提高应变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但是,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既有应试教育、家庭教育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有社会信息、媒体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制约了初中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主要表现为:1、长久应试教育的惯性导致家长、教师重智轻德,制约和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现象的存在。2、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倾向:重养轻教,造成子女贪婪自私,任性偏执。3、封闭的德育模式与大德育本身要求大相径庭。4、社区教育资源闲置与学校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社会化需求的矛盾。
经过反思使我们得出结论:要打破德育的封闭性,学校教育必须突破围墙,将教育的空间由学校推向社会。开发丽华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补充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满足学生社会化需要的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具体措施:
(1)建立党支部、校长室→德育团队→年级组长→中队辅导员→雏鹰小队长的分级管理网络。
(2)制定中队辅导员指导、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活动的职责并纳入班主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3)制定少先队员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并作为少先队争先活動、推优入团、评选三好学生(干部),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到社区实践之中。
(4)在社区“共建”单位的支持下,每年组织一次雏鹰社会实践优秀队员夏令营。此外,学生作品展示,演讲比赛,“丽华之夏”演出,辅导居委干部英语100句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显身手”。
(5)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功能,积极争取家长对社区实践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6)每年暑期前夕,召开教师和学生暑期雏鹰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制定暑期社会实践安排表和一周主要活动安排表;制定雏鹰争章考章要求和评价标准。开学初由共建单位共同进行活动总结,召开表彰大会,颁发雏鹰章和优秀队员证书和奖品。
(7)抓好学校与社区单位的协调,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反馈,完善实施方案。
通过多年实践研究,我们认识到:学生是学校人,更是社区人。他们积极介入社会投身社会实践不仅能认识客观世界和自我,而且不断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这一“完善”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的教育疏导,更需要社会的教化与个体内化的结合。学校要主动同社区密切合作,形成合力。”
一、构建新的德育体系和运行模式。
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社区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校德育延伸到社会,并利用社区的空间和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是符合“德育是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影响的过程”这一特点。这一新的德育体系和机制的建立,使学校架起沟通社会的桥梁,扩大德育的途径,丰富德育的内容,注重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使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社区都能受到德育氛围的影响。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问卷调查有92%的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对文明社区建设、邻里和睦等问题的看法趋于理智,尤其对“严于律己,是‘四有’公民的要求”认同率达到99.1%。通过社区实践这些直观的形象的“样板”,在潜意默化中激发了队员们爱祖国、爱人民、爱觖放军的情感,增强了劳动观点和法制意识,提高了关心他人,敬老爱幼,文明礼貌以及保护环境资源等社会公德意识,同时有利于队员的知识技能、人际交往、独立自主能力的提高。
二、社会实践是推动社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社区为个人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区中的老干部、劳动模范、教育工作者等所组成的人群为少年儿童创造了不同层次可供楷模的“样板”;社区空间和教育文化资源为同辈或不同年龄段所组成的松散群体创设了条件,有利于个体在社区中感受各种人际关系,体验各种情感。
社会学认为,“社会化环节越多,少年社会化的进程越快。”通过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社会实践基地优势,精心组织了以暑期为重点,坚持平时含有20多项内容的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多年来,我校师生积极参加社区各项活动:治安巡逻、安全检查、参加禁毒、禁赌、“七不”宣传、环保,护路,参加居委“见习小干部”活动,上门帮困助老人,在丽华社区到处是同学们的身影。依托社区教育基地开展的社会实践证明,社会实践为学生社会化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的“样板”,使学生在角色转移和亲身体验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提高了识别是非和美丑的能力。“我们走出校园,实践于社区这一大课堂,能学到智力报案、维护社会治安和自我保护等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三、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过程,初中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感为综合体的良好情操和个性的形成以及实践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能力的增强,是需要经历由量的增加到质的变化的过程。同时,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谈话》中指出的那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起来。”因此,就社会化而言,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把它纳入全社会和终身化的视野中去考虑,积极争取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共建不仅使我校德育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在我校的开展。学校的学科类、科技类在市比赛中屡屡获奖。
四、学校社区双向参与,形成互补互动的良性循环。
我校与朝阳桥派出所、丽华一社区居委共同组建的二个社区实践基地是学校适应德育社会化要求以及社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校外教育基地。社区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学校德育的舞台,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几年来,学校多次派出教师为地区少儿进行美术、英语口语辅导,为居民设立家庭教育咨询,为民警体能测试当裁判以及组织书法工艺品展览、“丽华之夏”文艺演出和社区演讲、慰问军属等活动。此外,为满足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学校的教室、音响、操场等设施都无偿地提供服务。多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同时,也加深了学校与“共建”单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有力地促进了地区文明建设。
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学校、社区教育功能既有各自明显的优势,又存在鲜明的劣势差异。只有坚持以学校德育为主渠道 ,同时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即做到德育一体化 ,才能建立与完善面向新世纪中学德育工作的新体系。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避免学校德育教学和社区教育“两张皮”的现象 ,只有使社区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学的延伸和第二课堂 ,才能使二者互相支撑,成为一体。
当然,由于学校、社区二个方面仍然存在不协调性,实际上给德育工作造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其中教育的时空差在此背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对德育的低效性与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不断探索学校、社区二种教育结合与配合的问题,为德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作出努力。
经过反思使我们得出结论:要打破德育的封闭性,学校教育必须突破围墙,将教育的空间由学校推向社会。开发丽华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补充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满足学生社会化需要的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具体措施:
(1)建立党支部、校长室→德育团队→年级组长→中队辅导员→雏鹰小队长的分级管理网络。
(2)制定中队辅导员指导、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活动的职责并纳入班主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3)制定少先队员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并作为少先队争先活動、推优入团、评选三好学生(干部),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到社区实践之中。
(4)在社区“共建”单位的支持下,每年组织一次雏鹰社会实践优秀队员夏令营。此外,学生作品展示,演讲比赛,“丽华之夏”演出,辅导居委干部英语100句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显身手”。
(5)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功能,积极争取家长对社区实践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6)每年暑期前夕,召开教师和学生暑期雏鹰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制定暑期社会实践安排表和一周主要活动安排表;制定雏鹰争章考章要求和评价标准。开学初由共建单位共同进行活动总结,召开表彰大会,颁发雏鹰章和优秀队员证书和奖品。
(7)抓好学校与社区单位的协调,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反馈,完善实施方案。
通过多年实践研究,我们认识到:学生是学校人,更是社区人。他们积极介入社会投身社会实践不仅能认识客观世界和自我,而且不断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这一“完善”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的教育疏导,更需要社会的教化与个体内化的结合。学校要主动同社区密切合作,形成合力。”
一、构建新的德育体系和运行模式。
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社区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校德育延伸到社会,并利用社区的空间和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是符合“德育是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影响的过程”这一特点。这一新的德育体系和机制的建立,使学校架起沟通社会的桥梁,扩大德育的途径,丰富德育的内容,注重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使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社区都能受到德育氛围的影响。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问卷调查有92%的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对文明社区建设、邻里和睦等问题的看法趋于理智,尤其对“严于律己,是‘四有’公民的要求”认同率达到99.1%。通过社区实践这些直观的形象的“样板”,在潜意默化中激发了队员们爱祖国、爱人民、爱觖放军的情感,增强了劳动观点和法制意识,提高了关心他人,敬老爱幼,文明礼貌以及保护环境资源等社会公德意识,同时有利于队员的知识技能、人际交往、独立自主能力的提高。
二、社会实践是推动社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社区为个人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区中的老干部、劳动模范、教育工作者等所组成的人群为少年儿童创造了不同层次可供楷模的“样板”;社区空间和教育文化资源为同辈或不同年龄段所组成的松散群体创设了条件,有利于个体在社区中感受各种人际关系,体验各种情感。
社会学认为,“社会化环节越多,少年社会化的进程越快。”通过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社会实践基地优势,精心组织了以暑期为重点,坚持平时含有20多项内容的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多年来,我校师生积极参加社区各项活动:治安巡逻、安全检查、参加禁毒、禁赌、“七不”宣传、环保,护路,参加居委“见习小干部”活动,上门帮困助老人,在丽华社区到处是同学们的身影。依托社区教育基地开展的社会实践证明,社会实践为学生社会化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的“样板”,使学生在角色转移和亲身体验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提高了识别是非和美丑的能力。“我们走出校园,实践于社区这一大课堂,能学到智力报案、维护社会治安和自我保护等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三、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过程,初中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感为综合体的良好情操和个性的形成以及实践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能力的增强,是需要经历由量的增加到质的变化的过程。同时,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谈话》中指出的那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起来。”因此,就社会化而言,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把它纳入全社会和终身化的视野中去考虑,积极争取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共建不仅使我校德育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在我校的开展。学校的学科类、科技类在市比赛中屡屡获奖。
四、学校社区双向参与,形成互补互动的良性循环。
我校与朝阳桥派出所、丽华一社区居委共同组建的二个社区实践基地是学校适应德育社会化要求以及社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校外教育基地。社区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学校德育的舞台,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几年来,学校多次派出教师为地区少儿进行美术、英语口语辅导,为居民设立家庭教育咨询,为民警体能测试当裁判以及组织书法工艺品展览、“丽华之夏”文艺演出和社区演讲、慰问军属等活动。此外,为满足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学校的教室、音响、操场等设施都无偿地提供服务。多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同时,也加深了学校与“共建”单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有力地促进了地区文明建设。
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学校、社区教育功能既有各自明显的优势,又存在鲜明的劣势差异。只有坚持以学校德育为主渠道 ,同时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即做到德育一体化 ,才能建立与完善面向新世纪中学德育工作的新体系。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避免学校德育教学和社区教育“两张皮”的现象 ,只有使社区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学的延伸和第二课堂 ,才能使二者互相支撑,成为一体。
当然,由于学校、社区二个方面仍然存在不协调性,实际上给德育工作造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其中教育的时空差在此背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对德育的低效性与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不断探索学校、社区二种教育结合与配合的问题,为德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