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危机意识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从当前高校危机教育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构建书本教材、光盘视频、手机网络、实践基地等多维立体化的危机意识教育机制。
[ 关键词 ] 高校 危机意识教育 机制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这些公共危机的发生,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很大威胁和损失。高校也是公共危机的易发地带。高校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这些危机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很大的影响。如何采用有效的危机意识教育教学模式适应当前高校危机教育的需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危机意识教育是通过相关教育,让学生在危机为发生前对环境和局势具有忧患意识,能够正确的评估和对待各类危机,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危机意识教育是危机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危机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其中包括危机知识的了解,应对技能的掌握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一、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现状
危机意识教育各高校重视程度不同,教育形式区别较大,对象主要集中在一年级新生上,课程设置比较简单,往往融入在平时的安全教育当中,在与危机教育改革较早、实践较好高校的比较下,探讨分析当前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1.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发展不均衡
各高校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开展情况不平衡,研究程度差异较大,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区别很大。北京市、上海市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较快的城市对危机意识教育比较重视,如北京市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高校专门讨论研究大学生安全教育,并将危机意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列入安全教育当中,同时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但是很大一部分高校将精力集中在规模的扩张上,重点关注综合性大学的构建和学科的发展,在实际行动上没有把危机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发展总体缓慢。
2.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模式不相同
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模式有很多种类,教育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别。像北京等高校采用教育光盘、教学课件等形式,使学生在视觉感官上有一定的刺激,容易接受教育的内容,效果较好。而有些高校还停留在橱窗和宣传版上,危机意识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单一、陈旧、老套,效果较差。
3.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要求不平衡
由于没有对危机意识教育做出量化的规定,各高校开展危机意识教育的要求就会不同,落实情况差别也很大。部分高校开始实行危机意识教育学分制的要求,提出危机意识教育作为必修课,在新生课程教育当中设置2个学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育的效果。但很大一部分高校往往“重安全稳定、轻安全教育”、“重活动教育、轻课程教育”,危机意识教育只作为入学教育的一部分,在迎新大会后穿插一部分时间,以提醒的形式要求注意自身安全,没有很好的起到危机意识教育的作用。
4.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内容不完善
目前,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内容绝大部分不够完善。教育内容往往只涉及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典型案例上面,而对于防范技巧和技能等方面都比较少甚至没有。根据某省对30所高校的安全教育调研报告显示,设有危机意识教育方面课程的只占48.0%,开展类似安全防卫培训活动的占36.0%,而对于必要性高达92%和认为开设自卫防身课程必要性达100 % 构成明显的差距。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针对上述的危机意识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突出解决危机意识教育的缺失与学生当前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加强危机意识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积极探索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的改革方向与实践途径,通过教程内容完善和教育模式改革,推进危机意识教育学分制,实现危机应对技能训练制,积极拓展宣传教育载体,构建多维立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载体上可以由书本教材、视频光盘、手机平台、网络论坛等组成,在形式上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演练相结合。
1.编印书本教材--推进学分制教育。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危机教育学科,编印专门的书本教材,教材的形式可以由文字、图片、漫画等多种元素组成,尤其是漫画的形式容易被学生接受;教材内容应涵盖所有的危机类型、处置方式和技巧等,同时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不断的完善内容;并将危机意识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当中,作为一门必修课,具有相应的学分,同时贯穿大学四年,并在不同的年级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一、二年级重在危机知识的学习,三、四年级重在应对技能的掌握等。实行学分制不仅能促使学校重视,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安全知识学习氛围,深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2.制作视频光盘--强化教育效果。由于传统危机意识教育效果不明顯情况,可以采用视频光盘的形式来强化教育效果,部分高校已采用视频的形式参插在危机意识教育当中,视频内容主要分安全篇、防范篇和常识篇,着重阐述了国家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防盗防骗等基本知识,采用了大量的写实图片和校园内真实案例视频制作而成。在学校危机意识教育中观看放映,教育效果显著。
3.搭建手机平台--确保信息通畅。可以通过建立“安全短信群发平台”,确保安全预警信息准确传达,确保危机意识教育快速有效。群发的对象包括保卫、学生、宿管工作线、学生会干部等,群发的内容包括治安、消防预警信息、突发事件信息、心理干预信息等等。手机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确保信息畅通,最为关键的是以这些人员为传播点将安全信息覆盖到整个校园,提高广大学生的危机意识,确保人生、财产的安全。
4.建立网络论坛--营造文化氛围。网络生活作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建立网上危机意识教育论坛,如把网络法律知识、自救知识,心理健康等知识挂在网上宣传,把典型案例如地震自救等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制作成视频,提供下载,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营造较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5.创建实践基地--提高应对技能。在国外,有的中小学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防洪、防火、防风演练;有的专门开设传授女生对付色狼的技能的课程。高校应建立专用的演习实践基地,以一定的实践课程要求带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学习危机应对技能,实践内容应该包含防洪、抗台中毒、酗酒等的遇险求生急救;面对罪犯临场脱身、擒拿、跆拳道、散打、拳击等自身防卫技能。
同时危机意识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合理的师资力量配置、专门危机教育机构等等,虽然要达到理想的教育状态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高校危机意识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将危机意识的培育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促进大学生对危机知识的了解和防范技能的掌握,促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爱昕:中美高校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
[2]魏彤儒,齐秀强:危机教育研究述评[J].求实.2009
[3]刘 娟 陈永亨 魏 冰:危机意识教育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张丽莲:关于危机意识培养的若干思考[J].管理观察.2008
[5]陈宏彩:从汶川地震反思我国危机教育体系的完善[J].当代社科视野.2008
[ 关键词 ] 高校 危机意识教育 机制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这些公共危机的发生,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很大威胁和损失。高校也是公共危机的易发地带。高校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这些危机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很大的影响。如何采用有效的危机意识教育教学模式适应当前高校危机教育的需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危机意识教育是通过相关教育,让学生在危机为发生前对环境和局势具有忧患意识,能够正确的评估和对待各类危机,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危机意识教育是危机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危机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其中包括危机知识的了解,应对技能的掌握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一、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现状
危机意识教育各高校重视程度不同,教育形式区别较大,对象主要集中在一年级新生上,课程设置比较简单,往往融入在平时的安全教育当中,在与危机教育改革较早、实践较好高校的比较下,探讨分析当前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1.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发展不均衡
各高校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开展情况不平衡,研究程度差异较大,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区别很大。北京市、上海市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较快的城市对危机意识教育比较重视,如北京市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高校专门讨论研究大学生安全教育,并将危机意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列入安全教育当中,同时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但是很大一部分高校将精力集中在规模的扩张上,重点关注综合性大学的构建和学科的发展,在实际行动上没有把危机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发展总体缓慢。
2.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模式不相同
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模式有很多种类,教育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别。像北京等高校采用教育光盘、教学课件等形式,使学生在视觉感官上有一定的刺激,容易接受教育的内容,效果较好。而有些高校还停留在橱窗和宣传版上,危机意识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单一、陈旧、老套,效果较差。
3.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要求不平衡
由于没有对危机意识教育做出量化的规定,各高校开展危机意识教育的要求就会不同,落实情况差别也很大。部分高校开始实行危机意识教育学分制的要求,提出危机意识教育作为必修课,在新生课程教育当中设置2个学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育的效果。但很大一部分高校往往“重安全稳定、轻安全教育”、“重活动教育、轻课程教育”,危机意识教育只作为入学教育的一部分,在迎新大会后穿插一部分时间,以提醒的形式要求注意自身安全,没有很好的起到危机意识教育的作用。
4.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内容不完善
目前,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内容绝大部分不够完善。教育内容往往只涉及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典型案例上面,而对于防范技巧和技能等方面都比较少甚至没有。根据某省对30所高校的安全教育调研报告显示,设有危机意识教育方面课程的只占48.0%,开展类似安全防卫培训活动的占36.0%,而对于必要性高达92%和认为开设自卫防身课程必要性达100 % 构成明显的差距。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针对上述的危机意识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突出解决危机意识教育的缺失与学生当前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加强危机意识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积极探索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的改革方向与实践途径,通过教程内容完善和教育模式改革,推进危机意识教育学分制,实现危机应对技能训练制,积极拓展宣传教育载体,构建多维立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载体上可以由书本教材、视频光盘、手机平台、网络论坛等组成,在形式上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演练相结合。
1.编印书本教材--推进学分制教育。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危机教育学科,编印专门的书本教材,教材的形式可以由文字、图片、漫画等多种元素组成,尤其是漫画的形式容易被学生接受;教材内容应涵盖所有的危机类型、处置方式和技巧等,同时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不断的完善内容;并将危机意识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当中,作为一门必修课,具有相应的学分,同时贯穿大学四年,并在不同的年级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一、二年级重在危机知识的学习,三、四年级重在应对技能的掌握等。实行学分制不仅能促使学校重视,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安全知识学习氛围,深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2.制作视频光盘--强化教育效果。由于传统危机意识教育效果不明顯情况,可以采用视频光盘的形式来强化教育效果,部分高校已采用视频的形式参插在危机意识教育当中,视频内容主要分安全篇、防范篇和常识篇,着重阐述了国家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防盗防骗等基本知识,采用了大量的写实图片和校园内真实案例视频制作而成。在学校危机意识教育中观看放映,教育效果显著。
3.搭建手机平台--确保信息通畅。可以通过建立“安全短信群发平台”,确保安全预警信息准确传达,确保危机意识教育快速有效。群发的对象包括保卫、学生、宿管工作线、学生会干部等,群发的内容包括治安、消防预警信息、突发事件信息、心理干预信息等等。手机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确保信息畅通,最为关键的是以这些人员为传播点将安全信息覆盖到整个校园,提高广大学生的危机意识,确保人生、财产的安全。
4.建立网络论坛--营造文化氛围。网络生活作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建立网上危机意识教育论坛,如把网络法律知识、自救知识,心理健康等知识挂在网上宣传,把典型案例如地震自救等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制作成视频,提供下载,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营造较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5.创建实践基地--提高应对技能。在国外,有的中小学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防洪、防火、防风演练;有的专门开设传授女生对付色狼的技能的课程。高校应建立专用的演习实践基地,以一定的实践课程要求带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学习危机应对技能,实践内容应该包含防洪、抗台中毒、酗酒等的遇险求生急救;面对罪犯临场脱身、擒拿、跆拳道、散打、拳击等自身防卫技能。
同时危机意识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合理的师资力量配置、专门危机教育机构等等,虽然要达到理想的教育状态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高校危机意识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将危机意识的培育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促进大学生对危机知识的了解和防范技能的掌握,促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爱昕:中美高校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
[2]魏彤儒,齐秀强:危机教育研究述评[J].求实.2009
[3]刘 娟 陈永亨 魏 冰:危机意识教育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张丽莲:关于危机意识培养的若干思考[J].管理观察.2008
[5]陈宏彩:从汶川地震反思我国危机教育体系的完善[J].当代社科视野.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