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应重视人才培养,让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构知识。
一、在活动中探究,促进学生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活动是一个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学好数学。数学活动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大脑,动手做、动口说、动眼看,使他们的眼睛、口等各种感觉器官紧密、协调活动。这样,学生通过绘画、拼一拼、把一把、测量、分切、计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能使他们感到愉快、轻松、快乐,并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例如教高一年级《概率与统计初步》时,整堂课学生都在活动中进行,先是提出问题:任意抛出一些硬币,你能肯定一定是正面朝上吗?接着三次分组摸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摸出的不可能是红球——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每摸一次球,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新的矛盾,激起新的求知欲望;然后,又通过转动三色盘进一步证实各自的设想,在头脑中形成潜意识的理性认识;最后又通过摸球、放球,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使自己的认识向广度、深度中延伸、扩展。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采用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在“玩”中学数学,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知事理,让学生主动地“做数学”,才能用丰富的内容创造多彩的课堂,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在活动中互动,促进学生合作
活动化教学过程不只是预设计划的执行过程,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并由教师指导的,学生之间活动内容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勾通,師生的思维、情感都处于兴奋状态。
例如在高一年级学习“立体几何”时,在学生初步学会了从“体”上找到“面”的方法,弄清了“体”和“面”的关系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利用物体来描出图形,既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有图形特征的认识。这样,会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觉得图形真好玩!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了“圆柱的体积”后,拿出一个啤酒瓶子,请学生来计算它的体积。由于啤酒瓶子的上半部分不是圆柱形,不方便计算,通过小组讨论后,一些学生认为持有半瓶水的瓶子首先应计算体积的这部分的水柱,然后把瓶子倒过来找出空体积,体积的两部分就是啤酒瓶的体积。这种独特的想法,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在贴近生活的情景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探索和创新的热情,他们在课堂里共同探索,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着课堂中涌动的激情和成长的生命。当今社会倡导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更需要注入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协作可以构建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就会产生一种互补和相互激励效应。教师有意识地在学习安排两个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在同一个团队,让他们互相交流的合作,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互补技能,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穷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印象会格外深刻。
三、在活动中应用,促进学生思考
数学是应用的科学,如果脱离实践经验,那便是枯燥无味的数学。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方法论上,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新课程还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形成一个特定的应用知识的技能。所以,数学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实践,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强实际应用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学生的数学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体验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表面积和侧面积”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量一量书、课桌、教室、家庭客厅的地面面积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在学校不能学习到的知识,并实际使用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好的,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需要用数学来解决,从而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如学习“函数”时,学生在乘交通工具的活动中,打车时不仅获得了分类方法的体验,而且受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整堂课轻松、活跃,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充分体验了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喜。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尝试,经历新鲜和刺激的东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体验获得新知的喜悦,从而促进他们成才。
一、在活动中探究,促进学生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活动是一个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学好数学。数学活动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大脑,动手做、动口说、动眼看,使他们的眼睛、口等各种感觉器官紧密、协调活动。这样,学生通过绘画、拼一拼、把一把、测量、分切、计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能使他们感到愉快、轻松、快乐,并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例如教高一年级《概率与统计初步》时,整堂课学生都在活动中进行,先是提出问题:任意抛出一些硬币,你能肯定一定是正面朝上吗?接着三次分组摸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摸出的不可能是红球——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每摸一次球,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新的矛盾,激起新的求知欲望;然后,又通过转动三色盘进一步证实各自的设想,在头脑中形成潜意识的理性认识;最后又通过摸球、放球,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使自己的认识向广度、深度中延伸、扩展。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采用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在“玩”中学数学,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知事理,让学生主动地“做数学”,才能用丰富的内容创造多彩的课堂,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在活动中互动,促进学生合作
活动化教学过程不只是预设计划的执行过程,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并由教师指导的,学生之间活动内容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勾通,師生的思维、情感都处于兴奋状态。
例如在高一年级学习“立体几何”时,在学生初步学会了从“体”上找到“面”的方法,弄清了“体”和“面”的关系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利用物体来描出图形,既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有图形特征的认识。这样,会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觉得图形真好玩!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了“圆柱的体积”后,拿出一个啤酒瓶子,请学生来计算它的体积。由于啤酒瓶子的上半部分不是圆柱形,不方便计算,通过小组讨论后,一些学生认为持有半瓶水的瓶子首先应计算体积的这部分的水柱,然后把瓶子倒过来找出空体积,体积的两部分就是啤酒瓶的体积。这种独特的想法,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在贴近生活的情景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探索和创新的热情,他们在课堂里共同探索,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着课堂中涌动的激情和成长的生命。当今社会倡导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更需要注入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协作可以构建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就会产生一种互补和相互激励效应。教师有意识地在学习安排两个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在同一个团队,让他们互相交流的合作,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互补技能,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穷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印象会格外深刻。
三、在活动中应用,促进学生思考
数学是应用的科学,如果脱离实践经验,那便是枯燥无味的数学。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方法论上,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新课程还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形成一个特定的应用知识的技能。所以,数学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实践,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强实际应用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学生的数学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体验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表面积和侧面积”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量一量书、课桌、教室、家庭客厅的地面面积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在学校不能学习到的知识,并实际使用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好的,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需要用数学来解决,从而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如学习“函数”时,学生在乘交通工具的活动中,打车时不仅获得了分类方法的体验,而且受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整堂课轻松、活跃,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充分体验了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喜。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尝试,经历新鲜和刺激的东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体验获得新知的喜悦,从而促进他们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