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应用的质性研究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u4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在连续护理模式下老年慢性病护理中应用效果,并且总结在护理中应当注意的事项。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7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1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连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各自护理过程中焦虑、抑郁以及睡觉质量效果。结果:进行连续护理模式护理的患者较之对照组,焦虑程度愈抑郁程度明显降低,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两者各项治疗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在对老年慢性病的护理工作之中,进行连续护理模式,可降低老年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是优质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护理模式;老年慢性病;连续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69-01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其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加剧。根据国家老龄委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在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总数已经超过2亿,预计到2025年,全国老年人人口的数目将超过3亿,并且将以平均每年1000万人口的数量迅猛增长,其增长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别的国家[1]。而且,老年人也是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患病对象,在患病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诸多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问题[2]。这不仅极大的增加了医疗开支,也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负担。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7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1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沟通障碍等,患者对该研究有足够认识,皆自愿接受护理工作,符合伦理学原则。观察组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轻为62~77岁(平均年龄为72岁),所患病症为冠心病25例,糖尿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对照组患者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轻为61~75岁(平均年龄为68岁),所患病症为冠心病23例,糖尿病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中,性别、年龄以及病症类别都无显著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护理的过程中给予对照组常规的临床护理,护士充分按照常规护理工作的流程以及医生指导进行各项方面的治疗性操作,并且在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方面给予患者开导,积极主动的满足老年患者的诸项要求。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连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其具体流程为:1)患者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护士为患者制订完善的健康档案册,依次记录下患者在院就诊期间的病情,运动与饮食习惯等,对患者日常的生活规律进行适当掌握。并且在健康档案册中,清楚的记录下患者、医生、护士三者間的联系方式,其册一式三份,分别为三方进行保存。2)在患者出院的时候,保证在健康档案中明确的写清楚了在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过程中,涵括了哪方面的护理内容;在患者回家后,护士以打电话的方式定期的了解患者的当下的用药情况,及时的与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可能存在的一些病情问题,加强对患者自身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1.3观察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在5个月之后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以及睡眠质量。焦虑的评分标准按照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为标准,五十分以上表示存在焦虑状态,分数愈往上则表示情况愈严重。抑郁的评分标准按照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为标准,五十分以上表示存在抑郁状态,分数愈往上则表示情况愈严重。睡眠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为标准,最高分为二十一分,分数愈高睡觉质量愈差。
  2 结果
  观察组在采用了连续护理的治疗下,较之对照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愈抑郁程度明显降低,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两者各项治疗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详情见表一。
  3 讨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在护理工作中属于较为特殊的护理对象,因为,患者通常都需要长期的用药,治疗周期较长,而且大多患者通常都会选择在家中治疗,也因此缺少医护人员专业的监督与指导,还由于长时间受到自身疾病的影响,导致患者在心理与精神方面常常出现不良情绪,使得生活质量降到谷底[3]。而且,老年人也是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患病对象,在患病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诸多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问题。这不仅极大的增加了医疗开支,也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负担。
  连续护理模式是在常规的临床护理中所衍生出的护理工作,主要是利用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病情分析等方法,帮助患者在住院期间以及出院之后都有一个持续性的、有质量的护理过程。在进行长期的健康指导与心理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项疾病的恢复以及复发等都有全面的观察,不仅有助于患者在日后来医院进行就诊时的病情判断,而且连续护理模式还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省患者的医疗成本资源。虽然,目前我国慢性病老年人在连续护理模式的服务中利用率还不太高,而且,老年人在护理模式下的护理服务中的需求程度也不尽相同,多因地而异,不同的地域其护理服务也存在着不同[4]。所以,在整合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资源同时,更应当考虑当地自身特色,完善连续性护理的服务体现。综合来看,连续护理在老年人慢性病的应用中已然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也从根本上符合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 刘玉玲,石霞,王雪梅.老年慢性病患者连续护理小组的设立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0,(12),pp.896-897.
  [2] 石霞,刘玉玲,王雪梅.老年慢性病病人出院后连续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中护理研究, 2010,(28),pp.2563-2565.
  [3] 张岚,陈海花,高秀娟.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回归社区后连续护理的SWOT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04),pp.57-60+74.
  [4] 毛惠娜.对出院病人实施跟踪护理服务的成效[J].中国护理,2010,(07),pp.58-59.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知情同意权逐渐被献血者所重视,由此引起的投诉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报道约 70% 的医患纠纷,因医护人员责任心不足、服务态度较差及告知义务履行不到位等非医疗质量问题引起。鉴于此采供血机构也应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明确告知内容,有效减少投诉的发生,给予献血者充分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采供血机构;医患纠纷;献血者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
【摘 要】高原反应是人类进入高海拔地区后,由于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综合近年来针灸在高原反应中的应用情况,发现针灸在防治高原反应中有良好的疗效,并且在科研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同时指出针灸治疗本病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高原反应;针灸;综述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68-02  急性高原反应是平原人或高原人久居平原后急速进入高原或高原人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医院在工作中应该加强护理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本文对基层医院中中医护理管理的难点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希望能够对中医护理的管理有所改进。  【关键词】基层医院;中医护理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35-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