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chia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国际安全五个方面。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不断拓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依然面临着国际舆论的恶意、误会;与西方话语体系的中心位置之争方面的挑战,国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无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设置了诸多障碍。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树立科学的“矛盾观”,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重思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深刻体悟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哲学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50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个方面,内在蕴含了“五位一体”的深刻含义。持久和平是指各国结成伙伴关系,建设一个和平共处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相互尊重,不恃强凌弱、不走霸国主义路线。普遍安全是指打造共建共享、共同合作、普遍安全的共同體;共同繁荣是指各国要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按照合作共赢的方式;开放包容是指打造交流互鉴的文明共同体,坚持各个文明都是人类瑰宝,相互之间没有鸿沟和冲突的理念;清洁美丽是指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共同体,提倡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建设一个美丽清洁的世界。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
  2.1 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下,面临国际舆论的误解和抹黑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俨然已发展为全球化。互联网造就了全球信息共享、全球文化互鉴的大趋势。全球“利好”环境,中国也搭上了这一快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逐渐提升,中国对现有国际体系和大国的威胁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一时间,“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不利于中国的论调接踵而至。甚至西方人士从“权利转移理论”出发,认为中国必然会走经济强大——政治崛起——军事扩张路线,为新的世界权利而战。这些论调,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故意抹黑中国,离间中国的国际关系,阻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例如,中国为疫情研制的疫苗也遭到了西方国家的质疑和排斥,他们不相信中国能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发有效疫苗。因此,我国必须按照一直对外宣布得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称霸,用和平方式实现自己的发展,用和平的方式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我国政府面对西方新自由主义国家的误解和抹黑,不会怕,也不会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必要时会澄清误解,还中国一个清白形象。
  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东西方哲学话语体系中心位之争
  中国发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中国哲学倡导的以天下大同、和而不同、多元包容、和谐共生为核心的理念。中华文化中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具有世界主义思想,最有可能和资格带领人类走向“世界国家”的是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中国哲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为人类未来走向的满意回答。它包括当下流行的中国传统文化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话语和中国文化对世界贡献的话语。以英美为代表新自由主义国家在近代几百年殖民掠夺中将西方崇尚自由理性的文明和价值体系带到世界各地。全球化思潮一直在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发起,占据核心领导地位,所以西方国家也逐渐形成“文化霸权”态势,“文化中心主义”“文化普遍主义”“文化同质化”等说法应运而生,妄图以西方强势文化来一统世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难免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分歧,甚至进一步引发冲突。如何从“我”走向“我们”,如何实现“自我”和“他者”的和谐,如何从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仍然是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3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
  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高屋建瓴,准确把握世界脉搏,全球各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变局”包括世界权力转移,“东升西降”格局出现;美国“退群”现象致使世界秩序出现坍塌的危险;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完善国际秩序,阻力、困难颇多;各国竞相比拼新兴技术,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科技为核心,深度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涉及方方面面,前所未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全球给原本处于变局中的世界蒙上了一层“雾霾”,加重了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
  3.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树立科学的“矛盾观”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范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一切事物内部的矛盾有两个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相互依赖的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否定的趋势。事物内在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存在,同一斗争着辩证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着矛盾、同一和斗争辩证运动过程。基于全球视野,世界上的国家和民族,在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价值背景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有着历史的积淀,客观存在,难以改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对立中寻求统一,在同一个地球村中,对立的国家要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地共处于一体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尊重彼此的利益,这才是长久的相处之道。如果只强调对立双方国家斗争,激化矛盾,燃起战火,不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更不利于本国人民的生存。因此,要坚持“和谐哲学”,放弃“斗争哲学”。放弃“斗争哲学”并不是不斗争,是将斗争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不伤及彼此的和谐。面对西方政治上“零和博弈”的思维、东西方文化“C位”之争,要完善相互协商、共建共享的沟通合作机制和平台,坚持平等、包容、相互尊重的理念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3.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共同体。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自然生态保护为条件,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要考虑子孙后代的需求,以此为标准来利用资源。但是,由于工业发展,环境污染、雾霾、南极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接踵而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起因可能是人食用蝙蝠等野生动物造成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传染给人类,最终导致人传人的全球疫情传播态势,破坏了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我们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受到了自然的报复。地球上只有一颗行星,我们还没有找到另一颗适合迁徙的行星。保护我们的家园是全世界人民的责任。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奥雷里奥·佩西说,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国家的未来,还要关心其他国家的未来。无论其他国家与我们有什么不同,我们都面临着共同的命运。
  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主客体对立关系,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自然中心主义把环境破坏归咎于人类,强调人类不应利用自然,要保护自然本来面目。可见,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把主客体关系割裂开来。前者认为动物是低等生物,而后者则容易导致法西斯环境主义。马克思主義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离不开自然,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合作。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在指导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时,不能触及自然发展的“底线”。把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不能破坏原有的自然生长周期。当我们以和谐互利的态度与自然相处时,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3.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的人”,即作为自然存在物的“感性对象”,作为社会存在的“感性活动”和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想”“三位一体”。它通过社会实践形塑为历史的“剧中人”与“剧作者”相统一的主体,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变化发展,并在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现实运动和历史实践的对象性活动过程中产生自身、生成自身和解放自身。
  现实状况是:国际上出现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从人生存状态来看,虚拟网络生活方式,过度依赖手机、电脑、平板,人们丧失了价值判断标准。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使人们失去了确认生活意义的选择与标准,陷入“形上迷失”“信仰失落”和“意义危机”,人类面临丧失精神家园的危险。“无家可归状态变成了世界命运。因此有必要从存在的历史的意义去思此天命” 。全球化发展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使人类的物质关怀基本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寻求精神家园提供了现实的路径和解决方案,科学地回答了“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使人类的精神家园有所归依,不再漂泊。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物质关怀向精神关怀演变过程,为人类追寻人生最终意义与人生最高价值,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家园。
  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品格
  黑格尔把哲学史比作为“厮杀的战场”。哲学史的产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即推翻旧哲学、构建新哲学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为例,马克思明确实践是人认识来源和中介后,批判黑格尔“绝对精神”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以自然为基础的抽象的人”,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出现表明他的理论批判性,他认为应该现存事物从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要在理论中对现实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立足于现实,改变当前的现实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是理论与现实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沿用了这一批判性特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了一种新型的和平共赢思维方式,打破了旧的“零和博弈”“你死我活”的国际体系思维模式,对一切有碍于国与国之间和谐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西方国家走的“国强必霸”强势路线,实质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资产阶级的私人利益,获取自己国家的统治权。然而,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强势政府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不符合国际道义,更不符合各国都要求发展的理念。因此,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国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唯一出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更有利于在更合理的方向上构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4 结语
  在21世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势在必得,也是一条漫漫长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解决诸多问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来扫清道路,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科学“矛盾观”看待和解决国际政策方针、文化等多方面差异,包容多元差异;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品格,实实在在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的这一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7.
  [2]奥雷利奥·佩西.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M].汪帼君,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4]吴育林,邵程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的“现实的人”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5(02):77-85.
  [5]朱雪微.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品格[J].东南学术,2020,(06):24-30.
  [6]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作者简介:孙晶,山西运城绛人,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病原检测结果及其临床微生物学诊断意义.方法:针对我院实习医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251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针对251例小儿腹泻患儿开展病原检测的观察,251
目的:明确耳鼻喉科诊疗期间应用电子喉镜的实际意义.方法:抽选1400例耳鼻喉不适病人,以地卡因溶液完成表面麻醉后,在病人病变区域放进电子喉镜予以检测,并视其病情差异展开针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中药面膜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划分为对照组(n=50例)和实
中小企业作为国内经济的重要主体,其发展现状间接反映出受疫情重创后国内经济恢复现状.本文以中国光大银行为例,了解疫情期间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方面采取的措施
目的:分析在基层报告质量提升中远程DR报告质控审核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对象选择于2019.01-2020.12期间6家基层医院的900份DR诊断报告,该期间实施远程DR报告质控审核,以上纳
摘 要:“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的思想理论。它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现状的理论依据,它既是我们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思想指引,同时又是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思想标尺。只有深刻理解两者的科学内涵和其间蕴含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更加坚定的为实现社会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加剧和失能人数的增多,人们对于长期护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了上海、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在抗击疫情这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中孕育而生的抗疫精神即为鲜活的思政课教学元
目的: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医院感控控制方面微生物检验所发挥的临床价值进行深入探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8月期间前来我院进行诊治的感染患者作为具体研究分析对象,共计1
目的:探讨磁共振纹理分析在检测原发性直肠癌病灶是否合并肝转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无锡市中医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从中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