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人们常说的“高原现象”。处在“高原期”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无法跨上另一级台阶。如何有效突破“高原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参加教科研。
初次体验教科研的魅力
我于1990年参加工作,至1997年,已教完两轮高三,在高考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以说已能胜任日常教学,但是下一步怎样走,我心里真的有些茫然。就在这时,校领导把一个区级课题“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交给我,而正是这次机会,使我走上了教育研究的道路。课题组的培训,让我有机会研读理论书籍,我也开始从理论的高度去思考、总结以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我还学习计算机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我把动画引入物理课堂教学,通过动画清晰地展示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
1997年11月,我承担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课题是《电磁感应》,全市一百多人参加了观摩。在这节课上,我把动画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由于有课件的辅助,学生很轻松地突破了学习中的几个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我连续两年获得区级录像课一等奖,随后又获得了北京市创新课大奖赛一等奖。1999年,我带的毕业班在高考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平均成绩达到112分,杨之光同学还考了满分。这次的课题最后结题时,我以网页的形式展示了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
我一直把这次课题研究当作我专业发展中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它使我第一次接触到教育科研,亲身体验了教育科研的魅力。它不仅让我认识到,教育理论之于教学,正如黑夜中摸索前进时的光亮,也许微小,却能照亮前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我养成了科研意识,形成了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的习惯,也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当“十五”课题申请立项的时候,我申请了课题《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继续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延续与深入
“九五”期间,我把计算机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利用各种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了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我也注意到这种方式的不足。一方面,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良与补充,并没有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另一方面,它只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帮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与中心,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十五”期间,我申请的课题是《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进一步研究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这个课题进行了3年。在这段时间里,课题组更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整合理论,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聆听专家讲座,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这些活动打开了我的视野,激发了研究的热情。我把学到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组的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整合课实验,在课堂教学中,逐步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形式逐渐多元化,而不再是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同时,我对信息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信息技术不再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更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学习者研究的工具、问题解决的工具、交流和表达的工具。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研究的兴奋点不再是做课件,不再是利用课件进行课堂辅助教学,而重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技能、教学设计能力,正确认识教师与教学的关系。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的研究者、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同时还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这次的课题研究使我的教学境界与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引领我登上了新一级台阶。2004年,我参加了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研究的课题正是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我的论文顺利通过。同年,我被评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
开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2003年10月8日上午9点,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会议厅内,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基地的揭牌仪式和北京市面向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区及实验学校的授牌仪式隆重举行。我校承担了子课题“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选派15名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我担任课题组长。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也使我开始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认识教师发展的规律,并对比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确定自己的坐标。
这一次的研究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Z Z智能教育平台”和“虚拟学习社区”给教学带来广阔空间;“基于主题资源网站的课堂教学”、“创新互动课堂”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全新的媒体技术与设计思想不断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理念上的震撼,这种冲击和震撼带来的是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2003年11月,石景山区举办第一届教学设计大赛,我上的“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测量”获得设计与实践双项一等奖。我利用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完成了对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测量,这一全新的教学设计获得了评委的肯定,专家的点评更是让我们耳目一新。首都师范大学的王陆教授利用“S—T”分析和“弗兰德”曲线进行的分析,既让我们看到课堂设计的成功之处,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看到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经过课题专家的指点,我修改后的教学设计“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测量”一文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上。
很快就到了课题年审的时候了,我这才发现总结比实际工作还要难。因为这个总结不是工作的罗列,更重要的是要提炼出思想。经过一个暑假痛苦孕育的报告在年审汇报中获得第一名,既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痛并快乐着”的含义,也让我进一步确立了研究的自信。我更积极地投身到课题研究中,与课题组的老师一起学习、培训、探索、研究,一起成长。2005年7月,在课题组的第二次年审会上,课题获得优秀成果奖,我校的青年教师李学的“平抛物体的运动”被评为优秀课例,我被评为教师专业发展优秀个人。我主持的区级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也已顺利结题,并取得了区级重点课题成果二等奖。
将研究进行到底
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我投身教育科研已经10年。这10年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研究应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研究状态应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常态。要不断地超越自已,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境界,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研究。
首先,专业研读是基础。研读的书籍包括课程教学、学科知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研读能使我们眼界开阔,思路清晰,方向明确。研读能使我们增长见识,借鉴经验,少走弯路。
其次,研究是做出来的。教育是实践的工作,课堂是我们实践的场所,因此教育研究是真正的“做”研究。只有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做,才会有所收获。
再次,经验 反思=成长。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经验在实践中形成,而反思则是对经验的深入思考。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作为教师,应养成反思的习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深入的思考,记录自己的真实体会和想法,进而改进行动。“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卡德尔海德)“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波斯纳)当反思成为我们的自觉习惯的时候,教师便走上了快速成长的轨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决心把教育科研进行到底。“十一五”期间,我又投身于新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整合”。
诚然,研究需要付出许多,并且不保证给你带来实在的功利。但是,热爱教育,投身到研究中,你一定会体会到它带来的乐趣,这种乐趣既来自学生的进步,也来自教师自身的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九中学)
编辑 付江泓
初次体验教科研的魅力
我于1990年参加工作,至1997年,已教完两轮高三,在高考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以说已能胜任日常教学,但是下一步怎样走,我心里真的有些茫然。就在这时,校领导把一个区级课题“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交给我,而正是这次机会,使我走上了教育研究的道路。课题组的培训,让我有机会研读理论书籍,我也开始从理论的高度去思考、总结以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我还学习计算机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我把动画引入物理课堂教学,通过动画清晰地展示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
1997年11月,我承担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课题是《电磁感应》,全市一百多人参加了观摩。在这节课上,我把动画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由于有课件的辅助,学生很轻松地突破了学习中的几个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我连续两年获得区级录像课一等奖,随后又获得了北京市创新课大奖赛一等奖。1999年,我带的毕业班在高考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平均成绩达到112分,杨之光同学还考了满分。这次的课题最后结题时,我以网页的形式展示了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
我一直把这次课题研究当作我专业发展中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它使我第一次接触到教育科研,亲身体验了教育科研的魅力。它不仅让我认识到,教育理论之于教学,正如黑夜中摸索前进时的光亮,也许微小,却能照亮前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我养成了科研意识,形成了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的习惯,也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当“十五”课题申请立项的时候,我申请了课题《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继续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延续与深入
“九五”期间,我把计算机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利用各种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了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我也注意到这种方式的不足。一方面,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良与补充,并没有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另一方面,它只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帮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与中心,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十五”期间,我申请的课题是《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进一步研究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这个课题进行了3年。在这段时间里,课题组更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整合理论,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聆听专家讲座,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这些活动打开了我的视野,激发了研究的热情。我把学到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组的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整合课实验,在课堂教学中,逐步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形式逐渐多元化,而不再是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同时,我对信息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信息技术不再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更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学习者研究的工具、问题解决的工具、交流和表达的工具。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研究的兴奋点不再是做课件,不再是利用课件进行课堂辅助教学,而重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技能、教学设计能力,正确认识教师与教学的关系。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的研究者、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同时还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这次的课题研究使我的教学境界与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引领我登上了新一级台阶。2004年,我参加了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研究的课题正是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我的论文顺利通过。同年,我被评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
开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2003年10月8日上午9点,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会议厅内,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基地的揭牌仪式和北京市面向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区及实验学校的授牌仪式隆重举行。我校承担了子课题“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选派15名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我担任课题组长。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也使我开始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认识教师发展的规律,并对比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确定自己的坐标。
这一次的研究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Z Z智能教育平台”和“虚拟学习社区”给教学带来广阔空间;“基于主题资源网站的课堂教学”、“创新互动课堂”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全新的媒体技术与设计思想不断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理念上的震撼,这种冲击和震撼带来的是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2003年11月,石景山区举办第一届教学设计大赛,我上的“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测量”获得设计与实践双项一等奖。我利用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完成了对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测量,这一全新的教学设计获得了评委的肯定,专家的点评更是让我们耳目一新。首都师范大学的王陆教授利用“S—T”分析和“弗兰德”曲线进行的分析,既让我们看到课堂设计的成功之处,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看到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经过课题专家的指点,我修改后的教学设计“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测量”一文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上。
很快就到了课题年审的时候了,我这才发现总结比实际工作还要难。因为这个总结不是工作的罗列,更重要的是要提炼出思想。经过一个暑假痛苦孕育的报告在年审汇报中获得第一名,既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痛并快乐着”的含义,也让我进一步确立了研究的自信。我更积极地投身到课题研究中,与课题组的老师一起学习、培训、探索、研究,一起成长。2005年7月,在课题组的第二次年审会上,课题获得优秀成果奖,我校的青年教师李学的“平抛物体的运动”被评为优秀课例,我被评为教师专业发展优秀个人。我主持的区级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也已顺利结题,并取得了区级重点课题成果二等奖。
将研究进行到底
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我投身教育科研已经10年。这10年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研究应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研究状态应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常态。要不断地超越自已,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境界,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研究。
首先,专业研读是基础。研读的书籍包括课程教学、学科知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研读能使我们眼界开阔,思路清晰,方向明确。研读能使我们增长见识,借鉴经验,少走弯路。
其次,研究是做出来的。教育是实践的工作,课堂是我们实践的场所,因此教育研究是真正的“做”研究。只有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做,才会有所收获。
再次,经验 反思=成长。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经验在实践中形成,而反思则是对经验的深入思考。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作为教师,应养成反思的习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深入的思考,记录自己的真实体会和想法,进而改进行动。“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卡德尔海德)“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波斯纳)当反思成为我们的自觉习惯的时候,教师便走上了快速成长的轨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决心把教育科研进行到底。“十一五”期间,我又投身于新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整合”。
诚然,研究需要付出许多,并且不保证给你带来实在的功利。但是,热爱教育,投身到研究中,你一定会体会到它带来的乐趣,这种乐趣既来自学生的进步,也来自教师自身的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九中学)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