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2006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30万,使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达3950万;同时,全球又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我国处于艾滋病快速增长期,认识艾滋病、预防控制艾滋病,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履行承诺,而且需要科技工作者和平民百姓参与关心、明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亚洲艾滋病》一书,由哈佛大学艾滋病研究所首席科学家Yichen Lu博士和Max Essex教授主编、多国著名专家学者撰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曾毅院士为汉译本作序。该书以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基础研究尤其是艾滋病病毒的分类和演变为主,全面地总结了亚洲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防治艾滋病的经验,反映了亚洲地区艾滋病研究的有关进展,对现实社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人类对艾滋病的认识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艾滋病的概念因美国1981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而引发,但科学家们当时并不清楚这种疾病是如何发生的,也缺乏针对性的治疗经验,更没想到除了性传播途径外还可以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亚洲,中国和日本早期发现的艾滋病本土感染者竟然都是使用了进口凝血因子的血友病患者;在中国内地,因采集血浆制作血液制品竟造成了艾滋病在农村中的大量流行。书中的事例告诉我们,这些“好心”的血浆采集者,把血型相同的血液混在一起提取血浆,然后把剩下的红细胞再输回有偿献血者(卖血者)体内,以免他们贫血。殊不知就这样将艾滋病病毒从个别感染者迅速地传给同一批献血者,再通过性传播传给他们的配偶,很快地在本不是艾滋病高危人群的普通民众中传播开来,使其善良的愿望变为可怕的灾难。这些血的教训,警示和提醒了医学卫生界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进行总结和认识并作为试题列入医师考试试卷。
作为人类健康的天敌,艾滋病病毒是非常狡猾的。书中科学家们精心绘制的艾滋病病毒遗传种源树图谱告诉我们,艾滋病病毒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流行亚型。像可恶的流感病毒一样,艾滋病不仅亚型多种而且不断变异,给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带来莫大困难。正像曾毅院士总结的那样:艾滋病疫苗尚未研制成功,是由于艾滋病病毒的易变性,而且人们对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及机体的反应了解很不够。因此有必要加强基础研究,这对研制有效的疫苗很重要。到目前为止疫苗研究虽然尚未成功,但这对科学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国科学家也应在这一严峻的挑战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新,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疫苗,为战胜艾滋病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象征预防艾滋病标志的红丝带在全球的不断飘动,目前人类已发现了艾滋病的病原体,找到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总结了艾滋病的预防办法,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全球性合作正在有效地开展。综观各国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成功经验:一是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二是进行有效干预。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正引起不少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每年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主流媒体都会给予大量集中报道。于是,我们知道,温家宝总理同艾滋病致孤儿童和患儿一起观看大型公益晚会、国务院颁布实施了《艾滋病防治条例》、我国全面启动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干预措施包括广泛使用避孕套、规范的性病治疗及管理、对静脉吸毒人群的针具交换、进行美沙酮的代替疗法、对HIV阳性孕妇的治疗等。这些干预有赖于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也有赖于民众尤其是高危人群的参与和配合。
从亚洲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疫苗生产和计划免疫成就来看,并不逊于西方发达国家。在预防控制艾滋病方面,我们尤其要注重借鉴各邻国的经验和教训。《亚洲艾滋病》以丰富的资料和翔实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这种了解、借鉴的媒介。作者和主编告诉我们:中国是全球抗击艾滋病的一支生力军。我国政府曾成功地控制了多种危害人民尤其是儿童的多种传染病,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遏制了非典的蔓延,说明人类是有能力战胜重大传染病的。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一定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认识艾滋病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制定各种有效措施去克服和战胜艾滋病。对疾病发展的认识也是如此,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等疾病曾经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但人类最终战胜了它们,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了它们。艾滋病也是如此,相信人类终将遏制艾滋病、战胜艾滋病。
作者:王旸 乔会珍 主译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亚洲艾滋病》一书,由哈佛大学艾滋病研究所首席科学家Yichen Lu博士和Max Essex教授主编、多国著名专家学者撰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曾毅院士为汉译本作序。该书以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基础研究尤其是艾滋病病毒的分类和演变为主,全面地总结了亚洲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防治艾滋病的经验,反映了亚洲地区艾滋病研究的有关进展,对现实社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人类对艾滋病的认识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艾滋病的概念因美国1981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而引发,但科学家们当时并不清楚这种疾病是如何发生的,也缺乏针对性的治疗经验,更没想到除了性传播途径外还可以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亚洲,中国和日本早期发现的艾滋病本土感染者竟然都是使用了进口凝血因子的血友病患者;在中国内地,因采集血浆制作血液制品竟造成了艾滋病在农村中的大量流行。书中的事例告诉我们,这些“好心”的血浆采集者,把血型相同的血液混在一起提取血浆,然后把剩下的红细胞再输回有偿献血者(卖血者)体内,以免他们贫血。殊不知就这样将艾滋病病毒从个别感染者迅速地传给同一批献血者,再通过性传播传给他们的配偶,很快地在本不是艾滋病高危人群的普通民众中传播开来,使其善良的愿望变为可怕的灾难。这些血的教训,警示和提醒了医学卫生界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进行总结和认识并作为试题列入医师考试试卷。
作为人类健康的天敌,艾滋病病毒是非常狡猾的。书中科学家们精心绘制的艾滋病病毒遗传种源树图谱告诉我们,艾滋病病毒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流行亚型。像可恶的流感病毒一样,艾滋病不仅亚型多种而且不断变异,给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带来莫大困难。正像曾毅院士总结的那样:艾滋病疫苗尚未研制成功,是由于艾滋病病毒的易变性,而且人们对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及机体的反应了解很不够。因此有必要加强基础研究,这对研制有效的疫苗很重要。到目前为止疫苗研究虽然尚未成功,但这对科学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国科学家也应在这一严峻的挑战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新,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疫苗,为战胜艾滋病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象征预防艾滋病标志的红丝带在全球的不断飘动,目前人类已发现了艾滋病的病原体,找到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总结了艾滋病的预防办法,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全球性合作正在有效地开展。综观各国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成功经验:一是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二是进行有效干预。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正引起不少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每年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主流媒体都会给予大量集中报道。于是,我们知道,温家宝总理同艾滋病致孤儿童和患儿一起观看大型公益晚会、国务院颁布实施了《艾滋病防治条例》、我国全面启动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干预措施包括广泛使用避孕套、规范的性病治疗及管理、对静脉吸毒人群的针具交换、进行美沙酮的代替疗法、对HIV阳性孕妇的治疗等。这些干预有赖于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也有赖于民众尤其是高危人群的参与和配合。
从亚洲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疫苗生产和计划免疫成就来看,并不逊于西方发达国家。在预防控制艾滋病方面,我们尤其要注重借鉴各邻国的经验和教训。《亚洲艾滋病》以丰富的资料和翔实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这种了解、借鉴的媒介。作者和主编告诉我们:中国是全球抗击艾滋病的一支生力军。我国政府曾成功地控制了多种危害人民尤其是儿童的多种传染病,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遏制了非典的蔓延,说明人类是有能力战胜重大传染病的。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一定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认识艾滋病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制定各种有效措施去克服和战胜艾滋病。对疾病发展的认识也是如此,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等疾病曾经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但人类最终战胜了它们,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了它们。艾滋病也是如此,相信人类终将遏制艾滋病、战胜艾滋病。
作者:王旸 乔会珍 主译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