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教育部提倡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来,各个高校就将其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部分组织实施。高校和毕业生对该课程有着相当高的期待,实际的课程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作者引用相关调查数据,对职业指导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各高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职业指导课程效果成因
教育部2007年底发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作者运用了相关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并运用自身实践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成因。
一、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缺乏吸引力的现状
职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形式,在中国高校开设之初就备受瞩目。课程开设以来被寄予厚望,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就职业指导课程期望很高,而对于学习这门课程,高校的学生们又怎样的感触和体会呢?
2008年10月,《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联合搜狐就业频道围绕职业指导课在网上开展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作为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中的重要形式,职业指导课程并未起到预期的作用,一方面学生翘首以盼,教师们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目前职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效果却不能让人满意。
调查显示,大约有67%的学生和家长对这门课程有着较高的期待,而课程效果却让人无法满意,学生被问及“对目前课程的整体评价”时, “非常不满意” 和“很不满意”的比例为74.66%,选择“很满意”和“非常满意”仅为1.35%。
不同学校授课内容各有千秋,那么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最大受益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学到了想要获得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57.09%的学生认为课上“什么也没有学到”;20.61%的人认为“较少了解就业政策、形势”,指导应聘准则,体验了应聘流程,避免了求职盲目;仅有5.07%的学生认为通过上课使他们对求职更有信心①。
调查发现以传统的讲授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对教师授课有诸多不满,而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不满意。针对目前的授课形式,53.72%的被访者希望就业指导课为“互动体验式”希望在传授就业知识的前提下,某些环节可以参与其中。
这种大多数学生对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不满意,职业指导课堂成为了解就业政策、形式的场所,这与其他就业指导的内容完全相同,却以课堂讲授的面目出现,学生对这样的课堂逐渐失去兴趣。
二、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缺乏吸引力成因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结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现分析如下:
(一)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没有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使用的职业指导理论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虽然这些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能够促进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但是对于这些理论的应用由于缺乏本土化研究, 加之指导实践开展的时间不长, 导致职业指导工作表面化、肤浅化、形式化, 缺乏与实际结合的深入性和创新性。
职业指导课程的理论没有形成体系还导致在职业指导教材教法的单一性与陈旧性。一些高等院校虽然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但是没有合适的教材,通常只能由授课教师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一些有限的、零散的资料加上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学内容。这不仅增加了职业指导教师授课的难度,也让学生对理论更加无法理解,进一步远离课堂。
目前,很多学者正在开展本土规划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但是尚未有能够对全国高校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缺乏适合我国国情和我国高校的本土教材和教师参考书籍,而目前已有的教材中的很多案例与我国国情有很大的差距,授课过程中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这也增加了职业指导课程授课难度,降低了我国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的吸引力。
(二) 职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欠缺,缺乏长效用人机制;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上的贫弱情势令人不安。目前职业指导课教师采取专兼结合,兼职为主的形式,很多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室,或者成立教研组,但是没有专职教师编制。从华北五地各高校来看,大多数高校没有该课程的专任教师。
为了弥补师资力量薄弱的不足,很多学校往往会把辅导员、院系学生就业工作的书记、毕业班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学校负责学生处的老师吸收进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中来,但是由于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对这些人员的考核只能,容易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无法保证。
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参差不齐,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理论学习,创新能力差,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去。同时,有些教师缺乏就业工作实践,职业规划的理论无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任课教师中取得国家职业指导师之类的资格证书者为数较少,双师比例低,这与现今国家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极不相配。
(三) 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吸引力的降低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对知识进行讲授、阐述和解释,学生对知识进行识记和理解,是一个静态和封闭的接受过程;教师作为成为教学舞台的主角,学生只课堂教学的听众,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目前一些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职业指导课程的理论化、学生学习学期化现象比较严重。在此“言传”方式的辅导下,学生的确了解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而单纯的理论学习也无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学资源无法保障,职业指导课程对教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职业指导课的课程管理体系尚未完全理顺,有的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心下设教研室或者教研组。对于教务处来说,职业指导课学科性质归属不明,再受到授课时数限制,教务处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新增职业指导必修课而编排教学计划面临困难。相应的教学资源也无法保障,无法满足职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实践的需要。
对大多数职业指导教师而言,授课的难度比较大。而课程设置的陈旧、教學资源缺失、人手的缺位会让职业指导教师有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的感觉,自然就无法充满激情的传授知识。课程讲的索然无味,学生当然就不会认真的对待。这样的效果会使职业指导教师继续丧失信心,逐渐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连老师都无法吸引的课程是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的。
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职业指导课程吸引力的匮乏,影响职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效果,导致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构建职业指导体系的研究——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学位论文]胡燕平,2009年 河北师范大学
[2]《本刊调查:就业指导课 "对口不对味"》,王洋《大学生就业》2008年第20期
[3]《论学校职业指导推动的八大策略》,应金萍《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4]《本刊调查:就业指导课 "对口不对味"》,王洋《大学生就业》2008年第20期
[5]《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教论坛》,2005年 梁业胜
[6]《<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檀钊《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3期
[7]《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檀钊《现代企业文化》,2009年第38期
注释
引自《大学生就业》2008年第20期,《本刊调查:就业指导课 "对口不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