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_h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早些年,众多媒体及民众曾炮轰中学语文教学的奇怪现象,说中学语文教师像一个个外科医生,在课堂上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什么一篇文章分几部分啦,每个部分又分几层啦,某层里面又分若干小层啦,然后又是段落大意啦,中心思想啦,艺术特色啦。总之,将一篇原本有血有肉的文章分解得惨不忍睹。然而,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不久,在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标的现代教学理念方兴未艾的今天,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另外一种现象:为了追求课堂上的所谓热闹(即师生双边活动,也叫“师生互动”),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给学生讲开了故事,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也津津有味,可是一等到老师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时,顿然感到老师刚才讲的故事与课堂教学内容不沾边。在课堂教学环节展开之后,学生通读课文的关键环节也显得浮皮潦草。老师明明说请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可学生有时似乎还没看完一半,老师就叫“停”!正式分析课文时,似乎要接触教材了,可是也不好好干,老师和学生都抛开或偏离教材,抓住文中个别语段或句子大肆发挥,有时明明看到学生的讨论与发言已经严重偏离了教材,老师也不加制止和引导。对这种现象,有的老师甚至还美其名曰这叫“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话语权”。君不见,现在许多单位主办的公开课、示范课,大多是事先导演好了的,老师课前找几个健谈的学生面授机宜,叫他们只管在课堂上大胆地说,至于说得对错、好坏是可以不管的。这种偏离教材的做法,相比于早先肢解教材的做法来说,是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本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为了纠正先前那种令人厌恶的教学方法,现在却变成了这个样子,可谓矫枉过正了。这种矫枉过正的现象,全国不少地方已有反映(从一些报刊杂志上可知)。笔者在有关部门组织的系列听评课活动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的课盲目追求课堂的热闹,忽视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情感、态度等)这个重要课堂教学环节,或虽有这个环节但显得处理仓促、草率。某些老师对学生发言中偏离教材的行为,不但不加以引导、纠正,相反还提议全班学生给以掌声鼓励。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课上本来没有什么收获,而讲课的老师却沾沾自喜或浑然不知,少数评课者也对此持欣赏态度。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学校的今天,笔者以为这种矫枉过正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
  
  二
  
  “教材永远是教材”,就是尊重教材的蓝本性、示范性。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做到熟悉教材的主要内容。就语文课来说,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作者的观点、感情、态度,知道作者赞成(提倡)什么,反对(否定)什么;看看作者的哪些看法自己是同意(欣赏)的,哪些情感是能引起自己与之共鸣的;再看看作者的哪些观点或看法,自己是不赞同或有疑问需要与之争辩的,等等。总之,课堂上的一切问题的生成与引发,都是源于对教材相关内容的解读;不论是研究式学习也好,还是拓展式学习也好,都要紧紧围绕教材(课文)展开。课堂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师生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是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而顺理成章开展的,因而,这些活动绝不叫人感到有偏离文本之嫌,有生硬之嫌,有做作表演之嫌。在这里,以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的教学为例具体说明这一点。
  《人生的境界》和《人是什么》两篇文章都属于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的哲学随笔,内容上均有一定的深度。编者指出,教学这类文章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思辩。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组织教学时,从课堂导入、中心环节的展开到课堂小结,每一步安排均紧紧围绕教材展开。例如在“课堂导入”这个环节,教学《人是什么》一文时,我的导语设计是这样的:“从前,洪水把一群人和一群猴子逼到山顶上。三天三夜,人没吃上一口东西;猴也一样。第四天,人从水里捞起一个苹果,猴也从水里捞起一个苹果。男人把苹果让给女人,女人把苹果让给老人,老人最后把苹果让给小孩。另一个苹果的命运恰好相反,老猴把它从小猴手中夺了去,母猴又从老猴手里夺了去,最后,苹果落到猴王的嘴里。猴说:‘人啦,真憨!自己饿得要死,却把吃的东西让给别人!’人说:‘正因为你们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你们虽然长成人的模样,却不能成为人!’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却能引起我们的沉思。那么,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人生于世的意义究竟何在呢?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篇名为《人是什么》的人生随笔,相信作者的思考对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生是有帮助的。”這个导语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可谓一举多得。进入课堂讨论时,笔者请学生就文中人生是由“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三个部分构成的”这个观点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任选一个方面,或者讲述自己的某段人生经历,或者发表对文中某个观点的认识。学生很活跃,有的回忆自己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说自己由此明白了友情的可贵;有的讲人生就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譬如坐在教室里求学的我们;有的说把握现实最重要,因为一个人如果把握不了现实,什么都是空谈。这种紧扣课文展开的讨论,既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他们的理性思维,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显得十分自然。
  综上所述,强调教材的蓝本性、示范性,不是拒绝课堂的活跃,更不是拒绝现代教学理念在师生心中的登陆。“教材永远是教材”强调的是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叶圣陶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任泽寿,中学教师,现居湖北巴东。
其他文献
企业是一个将各种生产要素按一定制度组合起来的经营主体。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除了完善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外,还要完善配套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庞大的制度体系建设过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为改善全球气候所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到本世纪前后以《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为代表的全球性公约,确立了市场化手段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环境问题的长效机制。特别是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國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其中包括所谓的“碳关税”条款,更是成为国内外有识之士争论的重点;随着“后哥本哈根”时代的到来及经济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都看到了以绿色科技为代表的全球经
这是妈妈74岁那年的事。我一人坐在夜市吃酿皮,一个又一个卖花姑娘在餐桌中穿梭着,她们极为动听地向青年人的桌子打着招呼,恳求吃饭的人买花。看那鲜鲜红红的花在别人手里,不觉心
不哭,让他哭我校与另一所学校一同到涿州军训。一天,两校学生在接力比赛时发生了一点小矛盾。两校老师一起找他们谈话后,那所学校的学生有些不服气,背地里说三道四、骂骂咧咧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妙用无疑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好处。 The 21st cent
女儿写字台抽屉上安装了一把锁,并规定,不经“家庭银行行长”同意,谁也不许开。抽屉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本用旧本子做的《家庭银行收支明细账》。每到月末,担任“家庭银行行长”的
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喜欢它呢?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君子与小人六
新教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人教版化学》第二册P89【实验4-10】中在试管中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O4 A small amount of newly prepared FeSO4 was injected in
一、青铜器表面锈层对器物的影响青铜器在地下受到环境影响,结构会发生变化,表面形成不同色彩的氧化覆盖层,这就是“锈”。锈的种类很多:黑色的氧化铜、红色的氧化亚铜、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