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我们要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本文从物理教师的教学思想、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对待探究的错误认识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对物理教学重新思考,领悟新课改的新理念,真正转变教育观念,走进创造性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 实验探究 理论探究
一、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传统的教育观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得较少或落实不够。还强调接受式学习,讲授往往是“满堂灌”,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多数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而《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
1.重视实验的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实验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由好奇转化为求知的欲望,在实验导入时,我们应创设实验情景,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当这些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心就会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渴望解决疑问。
例如,在引入八年级第四章多彩的光时,使用心型激光电筒在黑板上送给同学们一颗“心”,还利用黑板的反射将“心”送给个别表现好的同学;在学习摩擦力时,先举行了一次小小的“拔河比赛”(让两同学比比谁把谁拔过了地上的横线;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1)让同学们想出取出细长管中泡沫小球的方法。(2)让同学们找出取出饮料瓶口乒乓球的办法,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让学生找到让乒乓球不掉下漏斗的方法。通过这些实验的导入,让同学们从引入就体味本章节的乐趣,这让好玩又好动的他们“正中下怀,乐在其中”。放下横眉冷对讲台的表情,换上了开怀的笑、好奇的的眼神,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注重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演示实验可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形成概念、理解规律的基础。初中生生活经验较少,已经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也存在缺陷,演示实验能营造出活生生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实验获得经验。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学习仪器使用、了解实验方法的途径,通过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引导探究”的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步骤具体为“引导探究归纳发展”。引导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提问的方法可以由实验、故事、生活实例引入,也可以由质疑、旧知识引入。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等方法,对某个概念或定律进行思考、探索。归纳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出自己的探究结果,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总结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概括能力。发展是指组织学生应用正确的结论解决具体问题,深刻认识所得结论的适用范围,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需要,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
四、对待探究的两点错误认识
1.“探究费时费力 不如讲练便捷”的观点藐视了探究的作用
目前,尽管各地都在开展考试选拔制度的改革,但是考试成绩仍然是人们评判一个学生、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导致了部分学校主要以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物理教学。因为他们认为进行科学探究既费时又费力,又在完成教学任务上不如讲练结合便捷。其实不然,在讲练结合的传统模式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法的研究;只重视结论,不重视过程、不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被大量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大量重复的强化练习压得不堪重负,为应试整天埋头书本,这才是真正的费时费力而又得不偿失,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失了,创新精神磨灭了。也许这样强化训练的方式暂时能获得高分,满足一时的教学需要,但会造成学生高分低能。
2.“课堂探究秩序难调控 不能完成知识目标”的观点 忽视了探究的主体性
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一部分教师提出课堂探究教学秩序难调控,效率低,预定任务难完成。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课堂探究的作用和组织程序。
首先,物理新课程理念认为,对于多数探究,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探究的主体作用是有效实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新课程物理教学课堂上,应以学生“能动、好动、会动”、“善思考、善研究、善交流”为特点,不能以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严肃课程纪律的模式来要求学生、限制学生,从而认为课堂程序难控。
最后,为了更有效地完成知识目标,要科学合理的设置探究程序,设计的学生自主探究量不宜过大,占用时间不宜过多,要在课堂适当安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以探究为主的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定能在探究教学课堂上更好地完成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具有“有兴趣(学习)、有意义(培养)、有可能(探究)”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创造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慧,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刘电芝:学习策略1—12,学科教育,1997年第1—12期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 实验探究 理论探究
一、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传统的教育观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得较少或落实不够。还强调接受式学习,讲授往往是“满堂灌”,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多数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而《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
1.重视实验的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实验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由好奇转化为求知的欲望,在实验导入时,我们应创设实验情景,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当这些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心就会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渴望解决疑问。
例如,在引入八年级第四章多彩的光时,使用心型激光电筒在黑板上送给同学们一颗“心”,还利用黑板的反射将“心”送给个别表现好的同学;在学习摩擦力时,先举行了一次小小的“拔河比赛”(让两同学比比谁把谁拔过了地上的横线;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1)让同学们想出取出细长管中泡沫小球的方法。(2)让同学们找出取出饮料瓶口乒乓球的办法,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让学生找到让乒乓球不掉下漏斗的方法。通过这些实验的导入,让同学们从引入就体味本章节的乐趣,这让好玩又好动的他们“正中下怀,乐在其中”。放下横眉冷对讲台的表情,换上了开怀的笑、好奇的的眼神,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注重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演示实验可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形成概念、理解规律的基础。初中生生活经验较少,已经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也存在缺陷,演示实验能营造出活生生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实验获得经验。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学习仪器使用、了解实验方法的途径,通过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引导探究”的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步骤具体为“引导探究归纳发展”。引导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提问的方法可以由实验、故事、生活实例引入,也可以由质疑、旧知识引入。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等方法,对某个概念或定律进行思考、探索。归纳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出自己的探究结果,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总结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概括能力。发展是指组织学生应用正确的结论解决具体问题,深刻认识所得结论的适用范围,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需要,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
四、对待探究的两点错误认识
1.“探究费时费力 不如讲练便捷”的观点藐视了探究的作用
目前,尽管各地都在开展考试选拔制度的改革,但是考试成绩仍然是人们评判一个学生、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导致了部分学校主要以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物理教学。因为他们认为进行科学探究既费时又费力,又在完成教学任务上不如讲练结合便捷。其实不然,在讲练结合的传统模式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法的研究;只重视结论,不重视过程、不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被大量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大量重复的强化练习压得不堪重负,为应试整天埋头书本,这才是真正的费时费力而又得不偿失,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失了,创新精神磨灭了。也许这样强化训练的方式暂时能获得高分,满足一时的教学需要,但会造成学生高分低能。
2.“课堂探究秩序难调控 不能完成知识目标”的观点 忽视了探究的主体性
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一部分教师提出课堂探究教学秩序难调控,效率低,预定任务难完成。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课堂探究的作用和组织程序。
首先,物理新课程理念认为,对于多数探究,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探究的主体作用是有效实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新课程物理教学课堂上,应以学生“能动、好动、会动”、“善思考、善研究、善交流”为特点,不能以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严肃课程纪律的模式来要求学生、限制学生,从而认为课堂程序难控。
最后,为了更有效地完成知识目标,要科学合理的设置探究程序,设计的学生自主探究量不宜过大,占用时间不宜过多,要在课堂适当安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以探究为主的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定能在探究教学课堂上更好地完成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具有“有兴趣(学习)、有意义(培养)、有可能(探究)”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创造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慧,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刘电芝:学习策略1—12,学科教育,1997年第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