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以前就喜欢上了肖复兴的作品,尤其喜欢他的散文作品。原因很简单:当一些作家以一种全知全能的姿态扮演着这一时代的圣者,谆谆告诫他的同类这该如何那该怎样的时候,肖复兴却以他朴素的思想、清淡的风格吸引着如我这样的读者;当一些作家以这个流派那个主义,使文学成为越来越难懂的文字模块的时候,肖复兴却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易懂的哲学原理,令我们折服。《青木瓜之味》同样体现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
《青木瓜之味》论情节并不算复杂。从情节的艺术性角度来评价,作品除了悬念的设置外没有太过张扬的渲染,甚至和某些作品有着相似的营构。如果从这个角度说,此文算不得好作品,但作品的高妙之处恰恰在于平中见奇、常处见新,在于作者借这件通俗的事来表达他对这个道德缺失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一点儿思考和消弭这种危机的祈望。
我们这个时代是体制转型、经济飙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也是一个道德缺失相对严重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底线——信任——一天天被欲念吞噬,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许多本来应有的东西,剩下的只是猜忌、隔阂和不相容。《青木瓜之味》让我们再次聆听了一位有着强烈道德忧患意识的作家心灵深处的声音。
我们且看肖复兴是如何描绘我们这个道德缺失的年代的:
回到家后,我就把这件意外相逢的事情当作喜帖子,向家里的人讲了,不想立刻遭到全家一盆冷水浇头,纷纷说我:“你以为你遇到了知己呢?别是个骗子吧?”“可不是,现在骗子可多着呢,你可别忘了狐狸说几句赞扬的话,是为了骗乌鸦嘴里的肉。”“什么?你还把咱家的地址告诉了人家?你傻不傻呀?你就等着人家上门找到你头上来骗你吧!”言语里潜藏的信息是:现在的人善于伪装,不能轻易信任一个人,人与人之间应该高筑起心灵的防护墙。这是道德缺失、信任危机的文字注脚。当然,作者的忧患意识表现得比较平和,但并不表示就不深刻,相反这种平和倒使人感到了思考的深度。信任已然走近危崖,能够不虚美、不隐恶,用文学家的良心、道义和不瘟不火的作派来抚慰那个被咬噬得遍体鳞伤的道德躯体,这需要怎样的修养啊!是啊,不是一朝被蛇咬的惨痛教训,作者的家人何来这些经验之谈,作者怎能产生“谁也不会把骗子两字写在脑门上,高明的骗子现在越来越多,防不胜防”的想法,并为此提心吊胆呢?
道德缺失、信任危机的病症拿捏准确了,下一步就该谈到如何疗救了。这个问题,对于作者而言,该是多么棘手啊!作者的影响力有限,不过,文学家自有他们的道德担当,自有他们的道德理想,所以作者为作品写了个理想的结尾。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年轻而真诚的女子,不会忘记这件事情,不会忘记这两个木瓜。总记得切开木瓜时的样子,别看皮那样青,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
这是作者的理想,作者用了象征手法,不惜溢美之词,把纯朴的打工妹比喻成虽其貌不扬,“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的木瓜。作者是识得木瓜的好处的,但这不是作者创作的目的,作者嗅出的是木瓜的香味,更嗅出了人与人之间仍旧存在的信任。作者有着自己的憧憬,在作者心目中,打工妹的行止成了道德危崖上绽放的一朵美丽之花。
但这朵花绽放得太辛苦了,是打工妹以被误解的代价成就的,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试图努力去缝合这个时代的道德裂痕的原因所在。
《青木瓜之味》论情节并不算复杂。从情节的艺术性角度来评价,作品除了悬念的设置外没有太过张扬的渲染,甚至和某些作品有着相似的营构。如果从这个角度说,此文算不得好作品,但作品的高妙之处恰恰在于平中见奇、常处见新,在于作者借这件通俗的事来表达他对这个道德缺失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一点儿思考和消弭这种危机的祈望。
我们这个时代是体制转型、经济飙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也是一个道德缺失相对严重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底线——信任——一天天被欲念吞噬,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许多本来应有的东西,剩下的只是猜忌、隔阂和不相容。《青木瓜之味》让我们再次聆听了一位有着强烈道德忧患意识的作家心灵深处的声音。
我们且看肖复兴是如何描绘我们这个道德缺失的年代的:
回到家后,我就把这件意外相逢的事情当作喜帖子,向家里的人讲了,不想立刻遭到全家一盆冷水浇头,纷纷说我:“你以为你遇到了知己呢?别是个骗子吧?”“可不是,现在骗子可多着呢,你可别忘了狐狸说几句赞扬的话,是为了骗乌鸦嘴里的肉。”“什么?你还把咱家的地址告诉了人家?你傻不傻呀?你就等着人家上门找到你头上来骗你吧!”言语里潜藏的信息是:现在的人善于伪装,不能轻易信任一个人,人与人之间应该高筑起心灵的防护墙。这是道德缺失、信任危机的文字注脚。当然,作者的忧患意识表现得比较平和,但并不表示就不深刻,相反这种平和倒使人感到了思考的深度。信任已然走近危崖,能够不虚美、不隐恶,用文学家的良心、道义和不瘟不火的作派来抚慰那个被咬噬得遍体鳞伤的道德躯体,这需要怎样的修养啊!是啊,不是一朝被蛇咬的惨痛教训,作者的家人何来这些经验之谈,作者怎能产生“谁也不会把骗子两字写在脑门上,高明的骗子现在越来越多,防不胜防”的想法,并为此提心吊胆呢?
道德缺失、信任危机的病症拿捏准确了,下一步就该谈到如何疗救了。这个问题,对于作者而言,该是多么棘手啊!作者的影响力有限,不过,文学家自有他们的道德担当,自有他们的道德理想,所以作者为作品写了个理想的结尾。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年轻而真诚的女子,不会忘记这件事情,不会忘记这两个木瓜。总记得切开木瓜时的样子,别看皮那样青,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
这是作者的理想,作者用了象征手法,不惜溢美之词,把纯朴的打工妹比喻成虽其貌不扬,“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的木瓜。作者是识得木瓜的好处的,但这不是作者创作的目的,作者嗅出的是木瓜的香味,更嗅出了人与人之间仍旧存在的信任。作者有着自己的憧憬,在作者心目中,打工妹的行止成了道德危崖上绽放的一朵美丽之花。
但这朵花绽放得太辛苦了,是打工妹以被误解的代价成就的,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试图努力去缝合这个时代的道德裂痕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