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work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黄作为重要的大型药用真菌,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代研究表明桑黄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糖、保肝、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在健康辅助食品、天然药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总结了近年来桑黄药理作用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期为桑黄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茯苓酸(P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对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和原代肺巨噬细胞,使用40μmol/L PA孵育30 min后,以100 ng/mL的LPS刺激24 h.将36只健康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Control组、LPS组和LPS+PA组,每组12只,采用经气管内滴入5 mg/kg的LPS诱导ALI模型.收集处理后的细胞、细胞培养上清液或小鼠肺组织,使用RT-PCR法检测
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虽然肿瘤的诊治水平不断进步,但晚期VSCC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降低.由于VSCC罕见,目前尚无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优劣.传统的治疗方案以手术和放疗为主,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倾向于更为保守的手术范围获得更大的疾病治疗的效果,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应用也逐渐广泛,目前免疫治疗也正在兴起.综述目前VSCC在诊断、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相关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的临床诊治提供
子宫内膜癌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晚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分类方法在患者的诊疗中存在严重的不足,不能为患者精准治疗提供足够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多组学研究和信号通路关联,临床上迫切需要将其纳入患者的常规诊疗中.传统分型根据有无雌激素刺激将子宫内膜癌分成Ⅰ、Ⅱ两型,Ⅰ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预后与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PI3KCA)、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单位1(PI3KR1)、
卵巢癌致死率极高,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女性生殖道和肠道微生物在卵巢癌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发现,在卵巢癌中,上、下生殖道优势菌群厚壁杆菌丰度降低,拟杆菌数量增多,肠道菌群频繁失调.其可能通过自身成分和代谢产物引起致癌反应、升高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促进卵巢癌发生,介导炎症反应影响免疫调节,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女性生殖道和肠道微生物群还参与卵巢癌的治疗过程,与耐药和疗效密切相关.其中,粪菌移植、益生菌补充及抗生素的应用已得到初步探索.综述女性生殖道和肠道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