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2005年,堪称国际知名品牌的中国危机年。
  2005年的2月18日,当亨氏的苏丹红一号事件正式见诸报端时,很多消费者还都有个案的感觉,但接下来,事情急转直下。
  肯德基、强生婴儿油、杜邦特富龙、立顿速溶茶、宝洁SK-Ⅱ、芬必得、卡夫食品、阿斯里康、哈根达斯、高露洁、佳洁士,一直到临近年底的雀巢奶粉事件,一个个深得中国消费者信任的国际品牌,像骨牌效应一样,接连在消费者心中倒下,为品牌危机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对此,声音很多,诸如跨国公司采用双重标准,对中国消费者存在歧视;中国法律法规不健全,让跨国公司有机可乘,而它们也毫不客气地利用了可乘之机,“欺瞒”中国消费者,普通消费者对中外品牌态度不一,对国际知名品牌过于信任,过度依赖等等。
  但是这么多品牌危机案件,都集中于2005年,不由得让人们深思。
  
  时间之短
  
  时间是不能够省略的。消费环境的所有组成要素,从消费者、经营企业,到监管机构、法律环境和媒体,都需要时间去完善、成熟。
  时间首先短在中国消费者的权益意识,说来很有意思。中国打开国门之后,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相继涌入,但直到1985年,国家标准计量局颁布《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时,才第一次在法律文字里对消费者概念做出界定。
  因此,国际品牌比消费者概念登陆还早,出现不多见的倒挂现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起草到出台,反反复复历时8年。
  历史造就真正的品牌,造就真正的品牌忠实度。国际品牌虽然在本土历史悠久,但到中国,都必须从零开始,就像我们已经熟知海尔,信任海尔,但在澳大利亚,人们可能对海尔一无所知。所以,不管是多么知名的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历史也不过20多年。
  时间还短在法律环境的完善与成熟。综观所有国家,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修正过程,美国也不例外。
  1938年,美国才颁布联邦食品、医药和化妆品法,规定上述商品在出售前,其安全性必须经过实验得到保证。而直到1958年,即20年后,食品添加剂修正条例才正式实施。
  1966年,在汽车已经发展50年之后,美国的汽车安全性才受到关注,交通工具安全法才正式制定并生效。同样,美国1970年《信用卡责任法》生效时,离1951年现代信用卡诞生也有近20年。
  
  信任之高
  
  还有一种现象挺有意思,国际品牌,不管是不是知名,相比中国本土品牌,似乎更容易获得中国消费者的信任。
  国际品牌大规模登陆中国,应该说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8年,超市作为现代零售模式真正普及之后,国际品牌迅速与普通消费者面对面。
  客观来讲,当时进入中国的国际品牌,大多来自《财富》世界500强,不少都是百年老店,背后依托有多年的研发、制造,以及丰富的产品营销经验,尤其是针对当时中国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他们还大打品质牌,所以,在海外,品牌更多的是个性,是消费者忠实度,而在中国,品牌是品质,是消费者信任度。
  2003年,曾有调研公司主持一次独立性研究,结果发现,在消费者信任度上,索尼、微软、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的得分,甚至超过了医生、邻居和同事等诸多选项,不少品牌仅次于我们的国有银行。
  在调研结果中,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中国消费者对这些国际知名品牌的信任,比这些企业的本国消费者还高,平均几乎是英国消费者的两倍。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中国企业,中国产品,才会取一个洋名,甚至特意跑到国外去注册,然后再回中国市场销售。
  
  偏差之大
  
  在美国,当消费者感觉权益受到威胁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法律,而中国消费者了解消费权益,更多是通过媒体的曝光,而且有集中、集体行动的倾向,这也是2005年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同时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说中国消费者对国际知名品牌寄予了过高的信任,对于媒体,消费者也寄托了过高的权力与公正。媒体似乎先于法律,成为中国消费者权益的守望者。
  中国赶上互联网浪潮之后,媒体在新闻的即时、互动,以及国际化方面,得到空前发展。虽然中国的法制进程在加速,但再次落后于媒体的升级与普及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一家公司出现品牌危机事件之后,报道能在刹那间铺天盖地,起到强大的监管作用,发挥本应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很多功能。
  相比于大陆,香港的传媒更发达,而且在报道中素来喜欢带点煽动性,推出大幅报道,使用大图片等,但在食品安全方面,其力度反而远远比不上大陆。比如,在香港2005年4月29日的《东方日报》上,其第40版左下角,刊登两条与消费者权益相关的新闻,分别如下:
  其一,某位于闹市的知名餐厅发生食物中毒,共89人中毒。报道全文只有270字,而且没有配一张图片。其二,尽管内地卫生机构认为长期食用色素日落黄,可能损害肝脏和呼吸系统,但香港政府仍然准许在食品中使用,认为微量不会损害健康。报道全文只有230字,也没配图片。
  报道的简单,反而映射出香港消费者保护制度体系的完善。媒体不是不关心,只是在法律成熟之后,媒体已经退回到本应有的位置。
  2005年,国际品牌的集体危机,其实只是标志着国际知名品牌将走下神龛,与中国消费者、中国法律,以及中国传媒开始新一轮接触。而与此同时,随着新一轮接触的开始,中国的整体消费环境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他文献
如何实现移动目标被其他物体遮挡后,预测其所处位置,并能够实现遮挡结束后恢复目标的跟踪是视频目标检测与跟踪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将Kalman滤波器对目标位置估计能
2006年5月14日,据《华尔街日报》在线报道,波音同意向联邦政府支付6.15亿美元;以求与联邦调查组就合同丑闻事宜达成和解。在美国历史上至今还没有哪家军火公司因为行为不当,被处以如此高额的罚款。  司法部发言人透露,这还只是个试探性协议,如果波音执行不力,或者再出什么乱子,司法将对波音处以更严厉的惩罚。  在这个试探性协议中,罚款分成两部分,其中5.65亿美元为解决民事诉讼,5000万美元为犯罪
文章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指出中日韩三国应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提出了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的路径。
“我们最不缺的就是战略!”但中国企业战略规划能力薄弱使得战略品质不尽如人意。企业家的战略意识已经觉醒,但战略素养并不高,既缺乏战略思维的穿透力,又缺少精练概括的表达力    倒回去10年,中国的企业领导人并不以“没有战略”而为耻,他们会为“没有抓住机会”而懊悔不已。但如今,一个宏伟的愿景加上一个漂亮的战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领导人烫金的名片。好像没有战略就不能称之为企业家,而是商人。就像武士没有佩剑
凯雷将持股比例由85%降至50%,但新方案能否通过审批仍难预料    2006年lO月16日,沪深股市盘中出现震荡,而收购事项一直悬而未决的徐工科技(SZ 000425)却逆势放量涨停。当晚便有消息传出,凯雷投资与徐工集团已经修改了此前达成的协议,降低了前者的持股比例。  停牌一日后,徐工科技18日发布简短公告,徐工集团、凯雷徐工、徐工机械(徐工科技的直接控股股东)三方于签署修订协议,据此凯雷徐工
本文阐述了菜园子沟铜矿的地质概况、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以及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