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5》教学案例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1987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版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本课将有关冬天的特征及一些事物的词语用“词串”的形式集中在一起,组成韵文,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识字和认识事物。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看看图,读读词,说说话,既结合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又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使静态的词语变成一连串鲜活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生字、新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和1个偏旁。学写“雪”“翠”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串。
  过程与方法:
  1.能在诵读中寻找词串的组词规律。
  2.通过看图、识字、写字、诵读词串认识有关冬天的事物,并能在诵读时浮现出相应的画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了解冬天的一些特征,懂得冬天虽冷但仍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活情趣,培养学生不畏严寒的顽强意志。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听讲和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1.能正确地识字、写字。
  2.初步了解冬天的一些特征,懂得冬天虽冷但仍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活情趣,培养学生不畏严寒的顽强意志。
  【课前准备】
  师:词串字条及多媒体课件。
  生:收集动、植物过冬方式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生答)我们这里地处北方,四季分明。现在,就让我们追随时间的脚步,走进大自然,去感受春夏秋冬的无限魅力。
  播放视频:春景、夏景、秋景,并请学生读相对应的韵文。
  2.过了秋季,是什么季节?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冬天的韵文(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3.谁来说说,冬天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针对孩子们已经学过三篇分别描写春、夏、秋的韵文的情况,我针对韵文内容,制作了精美的视频,让他们欣赏后再读相对应的韵文。意在让孩子们一进入课堂耳朵就竖起来,眼睛就亮起来,嘴巴情不自禁动起来,激发参与学习的欲望。而且孩子们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再次体会韵文的内涵。)
  二、创设情境,理解气候特点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下雪(出示“雪”)指生读,喜欢雪的同学一起来(齐读“雪”)
  小雪花听到了小朋友们的喊声,瞧,下雪了(播放下雪和北方吹场景)你看到了什么?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树上白了,地上也白了,这真是一场(出示:大雪)
  你还听到了什么?(出示:北风)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风吹的声音。(生模仿)
  (出示:大雪、北风)谁能读好这两个词语?指生读,齐读。
  2.同学们,你们想过吗?冬天为什么会刮北风,下大雪呢?其实,是因为有强冷空气袭来,它带来了北风,带来了漫天大雪,气温也明显下降,我们把这强冷空气称为(出示:寒流),指生读。
  冷空气来了,一起来读这个词语(寒流)。
  3.寒流、大雪、北风,这些都是冬爷爷送给我们的礼物,谁来收下它们?
  (出示:寒流 大雪 北风)
  指导朗读。
  三、激发兴趣,认识雪地活动
  1.不一会儿,地上就堆了厚厚的雪,现在,你最想干什么?
  学生交流。
  2.播放《铃儿响叮当》。
  3.(出示活动场景)多有趣呀!想滑雪的一起来,想溜冰的呢?谁和我比比跳绳?(适机出示词语,指导生读)
  4.谁想参加所有的活动?(出示:滑雪 溜冰 跳绳)
  指导朗读。
  5.说话练习: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说小朋友的活动。
  (设计意图:我创设情境:不一会儿地上就堆了厚厚的雪,现在你最想做什么?孩子们一下子情绪高昂,趁此时机,播放《铃儿响叮当》(孩子们坐上雪橇,唱着欢快的歌曲一起去雪地里做游戏),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中。然后,我又适时提问:谁想滑雪?想溜冰的呢?敢跟我比试跳绳吗?此时,在学生的眼中,这些词语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一个个充满着无限乐趣的小音符。)
  四、创设情境,了解动、植物过冬
  在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里,动物和花草树木都到哪儿去了呢?(学生讨论)
  以下环节随机:
  ◆动物
  (出示:动物的画面)他们在干什么?(学生看图说话,老师适时出示词语)
  ①生答到蟒蛇:这种蛇叫蟒蛇,是蛇类中最大的一种,6米多长。(指生读)其实,不光是蟒蛇,所有的蛇一到冬天就都躲到洞里冬眠了。
  ②生答到蚂蚁:勤劳的小蚂蚁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谁来跟它打招呼?(指读)我们一起来和它打招呼(齐读)。
  ③生达到刺猬:小刺猬真可爱,它最大的武器就是全身的刺,谁来和它做朋友?(开火车读)
  出示:蟒蛇 蚂蚁 刺猬
  指导朗读。
  ◆植物
  (出示:植物的画面及词语)在这三种植物中,你对哪种植物最感兴趣?
  ①蜡梅:它长什么样子?蜡梅花的花瓣经过霜打雪染,表面就像涂了一层黄蜡,非常美,因此,人们称它为“蜡梅”(指生读)(出示儿歌:蜡梅花)
  ②翠竹:理解“翠”的含义。重点读好这个词。
  ③苍松:理解“苍”的意思。(出示诗:青松)
  这三位朋友不畏严寒,使冬天多姿多彩,富有生机,人们喜欢它们这种勇敢的精神,所以称它们为“岁寒三友”。
  出示:蜡梅 翠竹 苍松
  指导朗读。
  五、整体感知,反复练读韵文
  1.现在请你们打开语文书的76页,把整篇韵文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观察树上的插图。(师贴词串)
  2.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一組,师适时点出词串的组词规律。
  3.认真听老师读整篇韵文,边听边想象冬天的一幅幅画面。
  4.指导学生读好整篇韵文。
  六、认读生字,学写两个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学生不出声,先记在心里。
  2.(去掉拼音)学生先开火车读,然后再打乱顺序读。
  3.猜谜语:“雪”和“翠”。
  4.师范写“雪”和“翠”,强调重点笔画。
  5.学生描红、临写;师强调写字姿势并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一片羽毛,一个棋子,这都是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能见到的。两者一组合,就成了“翠”。仅一个生字,足见课堂的生活味。)
  【板书设计】
  识字5
  寒流 大雪 北风
  蜡梅 翠竹 苍松
  蟒蛇 蚂蚁 刺猬
  滑雪 溜冰 跳绳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大张村小学校 048000)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即需要在同等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在高效课堂下的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真
所谓的“教材”也就是课本。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受日本影响,比较重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这与美国以及欧洲国家根据课程标准只列出课程举隅、美术教师手册、课程框架及举例而不提供教科书,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如何理解一套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对于一个中学美术教师用好教材,使中学美术课程中“美术鉴赏”这一最重要的模块教学有特色、有深度,是特别重要的。  教材简析案例1:  教材《美术鉴赏》  第二课:图
期刊
近期,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突破。2017年7月5日,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在全球率先实现上百秒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体运行,即稳定“燃烧”了超过100秒。而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第一壁”,也把铍推向了公众视野。  沉睡在绿柱石里的宝贝  铍为一种钢灰色的稀有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排行第四,是最轻的碱土金属元素。说到铍不能不提绿柱石,人们把铍元素称为沉睡在绿柱石中的“宝贝”。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顺德农村初级中学生和市区初中生现时营养状况。方法: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对顺德区第一中学初中部和杏坛镇杏联初级中学初二级共327名学生的现时营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市区学生总的营养不足率为26%,农村学生总的营养不足率为40%,根据卡方统计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男女生的总营养状况比较,没有差异。结论:可以认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较市区学生差,可能与乡镇经济发展速度、营养知识普及差别有关。  关
拦路虎  自从发现大西洋两岸诡异的对应性后,魏格纳便像着了魔一般,地图在他眼中不再是铁板一块,仿佛有某种神奇的力量操纵着一片片大陆在万丈波涛间分离聚合。他决心一探究竟。  海洋的面积虽然占地球表面的七成以上,但自古以来,人类就在陆地上繁衍生息。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人们就认为陆地和海洋的相对位置是大体不变的。尽管有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感知;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变化仅仅存在于垂直方向上,水平方
期刊
玩过游戏《红色警戒2》的朋友们一定对游戏中苏联陆军的终极武器—“天启”坦克印象深刻,这款坦克最大的特点就是安装了两门大口径坦克炮,在战斗中以极快的射速不断地喷发出“来自地狱的火舌”,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正因为“天启”坦克的巨大威力,玩家们常常戏称“天启”坦克为怪兽。如今,俄罗斯已经将游戏中的怪兽变成了现实,它就是“联盟-SV”自行火炮。  身负众望的“接班人”  前不久,俄罗斯媒体发表题为《战争
期刊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明确表达了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在高考中对图表判读的直接考查很多,很多试题都是以图入题,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在高考中利用图像信息综合考查考生的四大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由此可见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图形化
有人说,我国古代描写钓鱼的诗句中意境最佳的当属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寥寥20个字,勾勒出了一幅空旷寂寥的江乡雪景垂钓图,难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此大加赞赏并称其“殆天所赋,不可及也”。  钓鱼固然是一种雅兴,但在古代对老百姓而言,钓鱼是一种生计。陕西半坡遗址曾出土多个骨质鱼钩,说明先民在距今6000年前已经有了渔业活动。对钓鱼而言,有了钓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