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励,按字典解释,一是激发勉励,二是使振作,传递动力,使其动作或活动。“激励”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向别人提供积极性或以积极性影响别人”。所以,激励涉及到如何激发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即潜能。菲力浦·布鲁克是这么说的:“夸奖任何工作‘做得好’,可以产生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是说,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先来看一篇习作:(101班李绮明)
请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天刚蒙蒙亮,阿尔丹布氏族的族长便把一天的任务布置下去,然后带领着男丁们去打猎,而妇女们便去采集野果,只留下两三位妇女照顾老人和小孩,并看管火种,以防止火被熄灭。(知识点:①男女分工;②原始人的狩猎和采集;③群居的生活;④用火。虽有一些知识性的错误,但无关紧要。)
快到中午时,男丁们扛着一只打来的肿骨鹿,提几条鲜鱼回到了他们的山洞。采集野果的妇女们也陆续回来了。他们把打来的猎物解剖,烤熟后,便由他们的族长分给大家食用。……男丁们用石头、树枝制造打猎的工具。(知识点:①北京人制造简陋的工具进行狩猎;②火的使用使北京人熟食。)
为了表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把习作念给学生们听,并将它打印出来以供保存。这是对她学习活动的积极肯定。正如新课标要求一样:“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
激励不知不觉间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后的学习发展证明了激励给予李绮明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直到九年级,她的历史成绩都处在领先的位置,而且时时与老师讨论不懂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
如何评价学生的课业水平,是新课程环境下老师必须面对的挑战。考试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机制。那么,不定期地用历史小制作、历史报等,拓宽学生的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新编历史故事——“木兰从军”就是由101班李忠萍、伍德平、李庆宏、廖雅柔等同学完成的。他们有的绘图、有的设计版面、有的编故事,忙得是不亦乐乎。我给的批语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把‘木兰从军’这一古老故事写出了新意。真是一篇好文章!”
不管写得好不好,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都应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正如安东尼·罗宾指出,要想成功,你必须学会调动别人内心深处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潜能,你必须“给他们的油箱加油”。
学生平时的练习题、试卷等方面,随处都可见科学评价方法的影子。应该改变简单的“×”和“√”的做法,用激励性的改正意见。如:“有进步”“加油,继续努力!”等字眼,使学生从老师的批语体会到激励,毕竟学生也想要得到老师的肯定。杨惠玮同学的进步是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她成绩很差,但肯做笔记,肯交作业。因此只要她成绩有进步,我都会写上:“好,有进步!”结果中考时她考了红分,真是受益匪浅。她不仅是战胜了自己,更多的是教育了我这位老师。也许是自己的一句无心的话语,却可以让学生有如此大的进步,老师的欣慰也正在此。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用“鼓舞和唤醒”,使学生学到人生技能,这才是师者更应注重的职能。正如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斯基所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老师们,请不要吝惜你的激励语言,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啊!如此,则能达到: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从执法者到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发展的扶持者和参与者。
(二)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从而鉴赏自我,学会欣赏别人。
(三)教师更关注过程,学生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却值得赞赏。
这是最好的结果。
责任编辑潘孟良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是说,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先来看一篇习作:(101班李绮明)
请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天刚蒙蒙亮,阿尔丹布氏族的族长便把一天的任务布置下去,然后带领着男丁们去打猎,而妇女们便去采集野果,只留下两三位妇女照顾老人和小孩,并看管火种,以防止火被熄灭。(知识点:①男女分工;②原始人的狩猎和采集;③群居的生活;④用火。虽有一些知识性的错误,但无关紧要。)
快到中午时,男丁们扛着一只打来的肿骨鹿,提几条鲜鱼回到了他们的山洞。采集野果的妇女们也陆续回来了。他们把打来的猎物解剖,烤熟后,便由他们的族长分给大家食用。……男丁们用石头、树枝制造打猎的工具。(知识点:①北京人制造简陋的工具进行狩猎;②火的使用使北京人熟食。)
为了表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把习作念给学生们听,并将它打印出来以供保存。这是对她学习活动的积极肯定。正如新课标要求一样:“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
激励不知不觉间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后的学习发展证明了激励给予李绮明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直到九年级,她的历史成绩都处在领先的位置,而且时时与老师讨论不懂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
如何评价学生的课业水平,是新课程环境下老师必须面对的挑战。考试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机制。那么,不定期地用历史小制作、历史报等,拓宽学生的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新编历史故事——“木兰从军”就是由101班李忠萍、伍德平、李庆宏、廖雅柔等同学完成的。他们有的绘图、有的设计版面、有的编故事,忙得是不亦乐乎。我给的批语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把‘木兰从军’这一古老故事写出了新意。真是一篇好文章!”
不管写得好不好,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都应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正如安东尼·罗宾指出,要想成功,你必须学会调动别人内心深处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潜能,你必须“给他们的油箱加油”。
学生平时的练习题、试卷等方面,随处都可见科学评价方法的影子。应该改变简单的“×”和“√”的做法,用激励性的改正意见。如:“有进步”“加油,继续努力!”等字眼,使学生从老师的批语体会到激励,毕竟学生也想要得到老师的肯定。杨惠玮同学的进步是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她成绩很差,但肯做笔记,肯交作业。因此只要她成绩有进步,我都会写上:“好,有进步!”结果中考时她考了红分,真是受益匪浅。她不仅是战胜了自己,更多的是教育了我这位老师。也许是自己的一句无心的话语,却可以让学生有如此大的进步,老师的欣慰也正在此。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用“鼓舞和唤醒”,使学生学到人生技能,这才是师者更应注重的职能。正如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斯基所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老师们,请不要吝惜你的激励语言,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啊!如此,则能达到: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从执法者到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发展的扶持者和参与者。
(二)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从而鉴赏自我,学会欣赏别人。
(三)教师更关注过程,学生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却值得赞赏。
这是最好的结果。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