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攸敏在《鸟儿中的理想主义》中说,一只鸟被人抓住了,放进了笼子。不同的鸟儿,反应是不一样的。
有的鸟很快便接受被关进笼子的现实,并且很快就妥协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它接受主人的喂食,有时也会欢快地歌唱。时间长了,主人可能放松警惕,鸟儿也可能从笼子找到突破口,乘主人不备,逃出牢笼,重回蓝天。也可能鸟逐渐匀惯被人喂养的生活,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性,成为人类的朋友,活得也很快乐。这种态度,我们称之“现实主义”。
有的鸟很快就认清楚了形势,但是,它比较悲观,它不相信自己能够逃出去,也不打算逃出去。它从没有想过妥协,它拒绝主人的喂食,连水都不肯饮一口。抓它的人有可能放它出去,但也可能想尽办法诱惑它改变主意,直到看着它死去。这种态度,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
还有的鸟被关进笼子之后,不相信自己被抓了,亦可能是不愿接受被抓的事实,它在笼子里不停地扑腾,总相信自己能有重回蓝天的那一天。这样的结果,有可能笼子不够牢靠,被鸟啄出一个洞来,鸟儿飞出去了,也有可能鸟很快精疲力竭而亡,死得很壮烈。这种态度,我们称之为“理想主义”。
我们对于人生的态度,其实和鸟相仿。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理想主义,很难简单地区分优劣。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信仰,导致行为的巨大差别。
有的哲学家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比如柏拉图说,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这些看法主张人应当从被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之为“出世哲学”。
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之为“入世哲学”。
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因而也过于肤浅。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在儒家内部,对此问题也有相当尖锐的争执。孟子是理想主义者,主张“性本善”,而荀子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主张“性本恶”。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到现在都没有争论清楚。
按照冯友兰的理论,中国哲学最终追求的还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为什么呢?因为儒家思想有“圣人”。什么是圣人?就是要“内圣外王”。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也就是说,他有极高的修养,但又食人间烟火,他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陶冶性情。
我很同意这样一句话:“教育者在立足现实的同时,还需要仰望星空。”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毕竟是有着巨大差距的,怎么弥补呢?只能靠智慧。
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一个很有“温情”的老师。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叫做《教师的温情》,刊登在2002年11期的《班主任》杂志上。编辑不认识我,看了我的这篇东西,还以为我是一位女老师。
文章中有这么一些片断:
学生是弱小的,他们永远是弱势群体。在学校里,他们是被动的,他们等你安排座位,等你宣读学校的规章制度,接受你上课的方式,接受你布置的各项任务。他们害怕被批评,渴望得到表扬,这一切都掌握在你的手里。他们有太多的被束缚的无奈,却因为你给他们的一点点自主的权利而快乐。
学生是善良的,他们从不记仇,他们单纯而重感情。在一次批评学生之后,我在走廊里又遇到了他,我说:“你跟我到办公室来一下。”他站在那里,眼神凄楚而幽怨。我永远忘不了那样的目光,那一瞬间,我被打动了。
可是在做班主任几年之后,我遭到了很大的失败。到了最后,我和班级里的个别男生完全对立起来。常常是我在讲台上说一句,他们坐在下面回一句。班主任做到这种地步,尊严也就没有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男生对我说:“万老师,我们知道你是为我们好,但是我们就是要跟你作对!”
我真想不通,你既然知道我是为你们好,为什么还要跟我作对呢?我那个班成了学校有名的乱班。到了初三,我终于被学校撤职了。撤职的滋味很不好,我是一个很要强的人,我不相信我没有能力当好班主任,于是我选择了反思。
我的那段反思时间很长,有两年多,非常痛苦,常常是夜不能寐,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干什么呢?反思。过去的种种情形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浮现,我苦苦思索,我究竟哪里做错了?如果让我重新来一遍,我又该怎么做?
许多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满怀教育理想,心中充满了爱、关怀、尊重、平等、民主。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不对了,学生爬到了他的头上。他很苦恼,现实中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人说他们是患了“理想主义综合征”。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现实一些,并且努力去改变自己,我以为是不坏的选择。(作者单位:上海平和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胡培德
E-mail:hupeide126@126.com
有的鸟很快便接受被关进笼子的现实,并且很快就妥协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它接受主人的喂食,有时也会欢快地歌唱。时间长了,主人可能放松警惕,鸟儿也可能从笼子找到突破口,乘主人不备,逃出牢笼,重回蓝天。也可能鸟逐渐匀惯被人喂养的生活,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性,成为人类的朋友,活得也很快乐。这种态度,我们称之“现实主义”。
有的鸟很快就认清楚了形势,但是,它比较悲观,它不相信自己能够逃出去,也不打算逃出去。它从没有想过妥协,它拒绝主人的喂食,连水都不肯饮一口。抓它的人有可能放它出去,但也可能想尽办法诱惑它改变主意,直到看着它死去。这种态度,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
还有的鸟被关进笼子之后,不相信自己被抓了,亦可能是不愿接受被抓的事实,它在笼子里不停地扑腾,总相信自己能有重回蓝天的那一天。这样的结果,有可能笼子不够牢靠,被鸟啄出一个洞来,鸟儿飞出去了,也有可能鸟很快精疲力竭而亡,死得很壮烈。这种态度,我们称之为“理想主义”。
我们对于人生的态度,其实和鸟相仿。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理想主义,很难简单地区分优劣。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信仰,导致行为的巨大差别。
有的哲学家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比如柏拉图说,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这些看法主张人应当从被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之为“出世哲学”。
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之为“入世哲学”。
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因而也过于肤浅。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在儒家内部,对此问题也有相当尖锐的争执。孟子是理想主义者,主张“性本善”,而荀子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主张“性本恶”。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到现在都没有争论清楚。
按照冯友兰的理论,中国哲学最终追求的还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为什么呢?因为儒家思想有“圣人”。什么是圣人?就是要“内圣外王”。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也就是说,他有极高的修养,但又食人间烟火,他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陶冶性情。
我很同意这样一句话:“教育者在立足现实的同时,还需要仰望星空。”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毕竟是有着巨大差距的,怎么弥补呢?只能靠智慧。
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一个很有“温情”的老师。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叫做《教师的温情》,刊登在2002年11期的《班主任》杂志上。编辑不认识我,看了我的这篇东西,还以为我是一位女老师。
文章中有这么一些片断:
学生是弱小的,他们永远是弱势群体。在学校里,他们是被动的,他们等你安排座位,等你宣读学校的规章制度,接受你上课的方式,接受你布置的各项任务。他们害怕被批评,渴望得到表扬,这一切都掌握在你的手里。他们有太多的被束缚的无奈,却因为你给他们的一点点自主的权利而快乐。
学生是善良的,他们从不记仇,他们单纯而重感情。在一次批评学生之后,我在走廊里又遇到了他,我说:“你跟我到办公室来一下。”他站在那里,眼神凄楚而幽怨。我永远忘不了那样的目光,那一瞬间,我被打动了。
可是在做班主任几年之后,我遭到了很大的失败。到了最后,我和班级里的个别男生完全对立起来。常常是我在讲台上说一句,他们坐在下面回一句。班主任做到这种地步,尊严也就没有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男生对我说:“万老师,我们知道你是为我们好,但是我们就是要跟你作对!”
我真想不通,你既然知道我是为你们好,为什么还要跟我作对呢?我那个班成了学校有名的乱班。到了初三,我终于被学校撤职了。撤职的滋味很不好,我是一个很要强的人,我不相信我没有能力当好班主任,于是我选择了反思。
我的那段反思时间很长,有两年多,非常痛苦,常常是夜不能寐,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干什么呢?反思。过去的种种情形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浮现,我苦苦思索,我究竟哪里做错了?如果让我重新来一遍,我又该怎么做?
许多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满怀教育理想,心中充满了爱、关怀、尊重、平等、民主。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不对了,学生爬到了他的头上。他很苦恼,现实中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人说他们是患了“理想主义综合征”。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现实一些,并且努力去改变自己,我以为是不坏的选择。(作者单位:上海平和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胡培德
E-mail:hupeide12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