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去世,皇太子即位,是为明宪宗。为了树立权威,18岁的明宪宗决定揽权亲政。然而现实情况是,当时的内阁三臣及“七卿”(六部尚书加上都察院右都御史)都是其父皇留下的前朝老臣,他们德高望重,手握大权,明宪宗要想完全揽权,这十位老臣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
鉴于此,在即位的当年八月,借着老卿之一、户部尚书去世一事,明宪宗改任兵部尚书为户部尚书,又从地方官中挑选了两位分别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试图通过这两个人在“七卿”中掺沙子,布局揽权。
然而,明宪宗却并没有向大明王朝最核心的部门——内阁伸手。并不是他不想伸手,而是不敢,他忌惮的是内阁首辅李贤。李贤势力庞大,门生故吏遍天下,能稳坐高位长达十年之久,绝非偶然,明宪宗深知自己若在即位之初就和他对着干,并非明智之举。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宪宗只敢在七卿中安插自己人,却不敢对内阁作丝毫调整。直到成化二年(1466年)十二月,让明宪宗投鼠忌器的李贤病逝了,明宪宗才开始实施自己筹划多时的计划。
在李贤去世后仅两个月,明宪宗突然下诏,召前阁臣、已被罢官在家十年的商辂(lù)回京,任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与机务。
在明宪宗看来,商辂是被前朝皇帝贬斥的,如今被自己重新重用,商辂必然会对自己感恩戴德,成为自己在内阁进行权力布局的一枚棋子。因而为笼络其心,明宪宗在商辂回朝之后,对商辂几乎是有求必应。
履任之初,为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商辂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八项建议,其中包括召回成化元年以来因进谏遭贬的诸位大臣。本来依照明宪宗的脾气,那些被他贬谪的官员,他根本不会重新起用,但既然是商辂提出的,则必然要答应,否则不利于新官上任的商辂建立威望,明宪宗便依言施行。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商辂回朝。成化四年九月,因彗星出现,天象异常,明宪宗下诏求言。几名言官先后上疏,把枪口对准了商辂,希望皇帝能将其罢免。明宪宗自然不会听从。转天,那几名言官又弹劾商辂,还不顾朝廷礼仪,违背正常上疏渠道地弹劾。这让明宪宗很不高兴,斥责他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将他们下了大狱。
明宪宗本打算把这几个言官狠狠处罚一番,但素来宽厚的商辂却劝他不要那样做,并说自己曾劝皇帝要优待言官,也因此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与支持,但如果皇帝因为自己而把这几个言官重罚一顿,那自己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明宪宗一想也是这个理,便听从了商辂的建议,只将这几人打了一顿板子了事。
不过,尽管明宪宗对商辂很好,商辂也很感激皇帝的重用,但看似老实易控制的商辂却并不打算事事都按照明宪宗的意思来,对于朝政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成化四年六月,明宪宗的嫡母钱太后病逝。因为陈年旧怨,明宪宗的生母不愿看到钱太后与明英宗合葬,便希望明宪宗另选一块墓地来安葬钱太后。明宪宗孝顺,也赞同生母的观点,准备依言而行。但这个有悖礼制的旨意刚一发出,就引起了全体文官的反对。为迫使皇帝修改成命,百名官员下朝之后跪在文华门之前伏阙哭谏,差不多跪了整整一天。在强大的压力之下,明宪宗不得不接受百官的请求。
出乎明宪宗意料的是,因钱太后之事,自己竟与商辂之间开始出现隔阂。
原来,明宪宗在翻看官员们呈递的反对奏折时,赫然发现了商辂的名字。这让明宪宗顿时有种养了白眼狼的感觉。但失望归失望,明宪宗倒还没有太生气,毕竟商辂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一是因为钱太后之事招致了全体文官的反对,商辂如果此时不言不语,难免会惹来非议。再者,在反对的诸臣中,商辂并不激进,上疏进谏也多是随大流。所以,尽管对商辂不满,明宪宗却并未怪他。
不过,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明宪宗对商辂彻底失望,并直接导致商辂被罢免。
成化十三年正月,明宪宗成立西厂,由心腹宦官汪直掌管,意图加强对朝廷官员,尤其是对外朝文官的监管。汪直在短短几个月间大兴文字狱,将朝堂的原有秩序搅乱了。当年五月,在明宪宗的提拔下已升为内阁首辅的商辂首先发难,请求裁罢西厂,并上奏说,自汪直上任,“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天下安危未可知也”!
看到商辂的奏疏后,明宪宗怒吼着反问道:“我重用的是自己的心腹太监,怎么会危害天下?!”没想到,商辂又把汪直的罪状念叨了一遍,坚持说“汪直不除,天下不安”!
明宪宗这才意识到,他亲手提拔的首辅已经和自己不是一路人了,本就有隔阂的两人至此矛盾再也无法调和。
更让明宪宗头大的是,在商辂上疏之后,六部九卿在兵部尚书的积极联络下,也联名弹劾汪直,集体向明宪宗施压。明宪宗深知自己若继续死扛,内阁及六部九卿搞不好会集体罢工,于是当天就下旨宣布裁罢西厂,并将汪直调回了原岗位。消息传来,商辂等人一片欢呼,以为自己取得了胜利。
但文官们并不知道,不甘失败的明宪宗正在筹划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反击。
在西厂停罢仅仅一个月之后,借某御史上疏颂扬汪直的机会,明宪宗再开西厂。过了不久,通过汪直之手,明宪宗对文官们发动雷霆一击,兵部尚书等数十名省部级高官先后去职,朝堂高层进行了大换血。
当然,明宪宗也没放过挑头的商辂。
在明宪宗的暗示之下,汪直进言说商辂曾收受贿赂,罪大恶极。这让商辂心绪不宁,再也无法安心工作,便上疏请辞。对此,一贯不喜欢高官请辞的明宪宗一反常态,非常利索地批准了商辂的请求。
不过,毕竟商辂是自己召回来的,也对自己收权起过一些帮助,明宪宗并未让这位首辅离去时太过难堪。他先是给商辂加了一个从一品少保的荣誉头衔,又允许商辂在返乡路上可以使用官府驿站,使其回程不是那么辛苦。
商辂被罢免后,士大夫唯汪直马首是瞻,实际上就是对明宪宗服了软。至此,明宪宗彻底掌握了朝中大权。
以明宪宗的角度看,汪直与商辂都是自己揽权的棋子。明宪宗本来对商辂寄予厚望,因而在商辂遭言官围攻时,他毫不犹豫地打压了言官。然而,随着商辂地位的升高、登上首辅大位,以及汪直的崛起,商辂就成了明宪宗揽权路上的绊脚石,所以明宪宗果断舍弃自己亲自召回又曾无比信任的首辅就成了必然。
编辑/夏涵
鉴于此,在即位的当年八月,借着老卿之一、户部尚书去世一事,明宪宗改任兵部尚书为户部尚书,又从地方官中挑选了两位分别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试图通过这两个人在“七卿”中掺沙子,布局揽权。
然而,明宪宗却并没有向大明王朝最核心的部门——内阁伸手。并不是他不想伸手,而是不敢,他忌惮的是内阁首辅李贤。李贤势力庞大,门生故吏遍天下,能稳坐高位长达十年之久,绝非偶然,明宪宗深知自己若在即位之初就和他对着干,并非明智之举。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宪宗只敢在七卿中安插自己人,却不敢对内阁作丝毫调整。直到成化二年(1466年)十二月,让明宪宗投鼠忌器的李贤病逝了,明宪宗才开始实施自己筹划多时的计划。
在李贤去世后仅两个月,明宪宗突然下诏,召前阁臣、已被罢官在家十年的商辂(lù)回京,任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与机务。
在明宪宗看来,商辂是被前朝皇帝贬斥的,如今被自己重新重用,商辂必然会对自己感恩戴德,成为自己在内阁进行权力布局的一枚棋子。因而为笼络其心,明宪宗在商辂回朝之后,对商辂几乎是有求必应。
履任之初,为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商辂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八项建议,其中包括召回成化元年以来因进谏遭贬的诸位大臣。本来依照明宪宗的脾气,那些被他贬谪的官员,他根本不会重新起用,但既然是商辂提出的,则必然要答应,否则不利于新官上任的商辂建立威望,明宪宗便依言施行。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商辂回朝。成化四年九月,因彗星出现,天象异常,明宪宗下诏求言。几名言官先后上疏,把枪口对准了商辂,希望皇帝能将其罢免。明宪宗自然不会听从。转天,那几名言官又弹劾商辂,还不顾朝廷礼仪,违背正常上疏渠道地弹劾。这让明宪宗很不高兴,斥责他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将他们下了大狱。
明宪宗本打算把这几个言官狠狠处罚一番,但素来宽厚的商辂却劝他不要那样做,并说自己曾劝皇帝要优待言官,也因此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与支持,但如果皇帝因为自己而把这几个言官重罚一顿,那自己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明宪宗一想也是这个理,便听从了商辂的建议,只将这几人打了一顿板子了事。
不过,尽管明宪宗对商辂很好,商辂也很感激皇帝的重用,但看似老实易控制的商辂却并不打算事事都按照明宪宗的意思来,对于朝政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成化四年六月,明宪宗的嫡母钱太后病逝。因为陈年旧怨,明宪宗的生母不愿看到钱太后与明英宗合葬,便希望明宪宗另选一块墓地来安葬钱太后。明宪宗孝顺,也赞同生母的观点,准备依言而行。但这个有悖礼制的旨意刚一发出,就引起了全体文官的反对。为迫使皇帝修改成命,百名官员下朝之后跪在文华门之前伏阙哭谏,差不多跪了整整一天。在强大的压力之下,明宪宗不得不接受百官的请求。
出乎明宪宗意料的是,因钱太后之事,自己竟与商辂之间开始出现隔阂。
原来,明宪宗在翻看官员们呈递的反对奏折时,赫然发现了商辂的名字。这让明宪宗顿时有种养了白眼狼的感觉。但失望归失望,明宪宗倒还没有太生气,毕竟商辂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一是因为钱太后之事招致了全体文官的反对,商辂如果此时不言不语,难免会惹来非议。再者,在反对的诸臣中,商辂并不激进,上疏进谏也多是随大流。所以,尽管对商辂不满,明宪宗却并未怪他。
不过,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明宪宗对商辂彻底失望,并直接导致商辂被罢免。
成化十三年正月,明宪宗成立西厂,由心腹宦官汪直掌管,意图加强对朝廷官员,尤其是对外朝文官的监管。汪直在短短几个月间大兴文字狱,将朝堂的原有秩序搅乱了。当年五月,在明宪宗的提拔下已升为内阁首辅的商辂首先发难,请求裁罢西厂,并上奏说,自汪直上任,“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天下安危未可知也”!
看到商辂的奏疏后,明宪宗怒吼着反问道:“我重用的是自己的心腹太监,怎么会危害天下?!”没想到,商辂又把汪直的罪状念叨了一遍,坚持说“汪直不除,天下不安”!
明宪宗这才意识到,他亲手提拔的首辅已经和自己不是一路人了,本就有隔阂的两人至此矛盾再也无法调和。
更让明宪宗头大的是,在商辂上疏之后,六部九卿在兵部尚书的积极联络下,也联名弹劾汪直,集体向明宪宗施压。明宪宗深知自己若继续死扛,内阁及六部九卿搞不好会集体罢工,于是当天就下旨宣布裁罢西厂,并将汪直调回了原岗位。消息传来,商辂等人一片欢呼,以为自己取得了胜利。
但文官们并不知道,不甘失败的明宪宗正在筹划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反击。
在西厂停罢仅仅一个月之后,借某御史上疏颂扬汪直的机会,明宪宗再开西厂。过了不久,通过汪直之手,明宪宗对文官们发动雷霆一击,兵部尚书等数十名省部级高官先后去职,朝堂高层进行了大换血。
当然,明宪宗也没放过挑头的商辂。
在明宪宗的暗示之下,汪直进言说商辂曾收受贿赂,罪大恶极。这让商辂心绪不宁,再也无法安心工作,便上疏请辞。对此,一贯不喜欢高官请辞的明宪宗一反常态,非常利索地批准了商辂的请求。
不过,毕竟商辂是自己召回来的,也对自己收权起过一些帮助,明宪宗并未让这位首辅离去时太过难堪。他先是给商辂加了一个从一品少保的荣誉头衔,又允许商辂在返乡路上可以使用官府驿站,使其回程不是那么辛苦。
商辂被罢免后,士大夫唯汪直马首是瞻,实际上就是对明宪宗服了软。至此,明宪宗彻底掌握了朝中大权。
以明宪宗的角度看,汪直与商辂都是自己揽权的棋子。明宪宗本来对商辂寄予厚望,因而在商辂遭言官围攻时,他毫不犹豫地打压了言官。然而,随着商辂地位的升高、登上首辅大位,以及汪直的崛起,商辂就成了明宪宗揽权路上的绊脚石,所以明宪宗果断舍弃自己亲自召回又曾无比信任的首辅就成了必然。
编辑/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