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劳动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创办晓庄师范学校,践行其“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探索其“生活教育论”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一系列主张。在我国当代教育理念中,劳动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却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 劳动教育 组织能力 全面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劳动的态度、情感发生了改变,从而出现“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
(一)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是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要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劳动本身对于一个民族发展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推动着人的发展,因此,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二)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是完善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当前教育结构更加趋向于从重数量规模转向质量发展,从过于注重分数转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作为“五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态度,掌握新时代劳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因此,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需着力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促进德育美育智育的发展
(一)劳动教育与德育
“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是不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人们的道德上和精神上的發展。”那么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究竟能培养哪些优良的品德呢?
1. 劳动能够培养中小学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生产的过程中,分工要求每一个成员对自己所在的工作环节负责,如果因为自己的懈怠和懒惰而使整个集体的利益受到损失,那么这个人不但要受到集体舆论的讨伐,同时也要承担集体的惩罚。因此,在集体中进行的劳动教育能够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对于集体利益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个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2. 劳动能够培养中小学学生的组织能力
中小学学生将来会成长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拥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是积极投入到民族复兴这项伟大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马卡连柯认为有组织的劳动能够培养集体成员良好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善于命令”和“善于服从”两个部分。组织者要学会“善于命令”,不能因为自己的权力而自傲,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发出的命令承载着大多数集体成员的意志时,他才能够发出命令。对组织者发出的命令要用积极的态度给予回应,拥护正确的命令。
3. 劳动能够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奉献精神
劳动教育尤其是生产劳动教育在组织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这种长时期的劳动组织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甘于奉献却又不求回报,仅仅凭借着对集体的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而努力工作,而这些人对后来的集体成员也是一种很好的模范示范,催促他们为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奉献自己的力量。
4. 劳动能够培养中小学学生由“小我”到“大我”的意识形态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最基本的分配方式,劳动理所当然是获取所需的前提。集体中的共同劳动可以培养出一种同志关系,这种同志关系表现为要求他人跟自己一样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劳作,对劳动者保持亲属般的友谊和爱护,而对那些不劳动的人表现出谴责和愤怒。
(二)劳动教育与美育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早在婴儿期,儿童的审美心理就已经萌芽,在以后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下,儿童的审美心理逐步发展。作为青少年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断积累、接受知识面逐步扩大,加上思维和想象力不断提高,情感世界不断丰富,这一阶段他们的审美、创美能力进一步增强,正是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和创美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
因为教育者缺少这方面的有意识引导和培养,那么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就会视在校值日、公益劳动等为劳役。当劳动成为劳役时,不仅劳动素质培养落空了,审美教育也成了一句空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劳动作为教育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与其他诸方面的教育作用紧密相连和相互制约的,如果这些相互关系与制约的关系不能实现,劳动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义务,不论对智慧还是对心灵都不会有何裨益。”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开展劳动、审视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将劳动去“任务化”,添“审美化”时,也就是劳动教育真正到来之时。这是因为人在通过劳动认识世界的同时创造美,从而确立起对劳动、创造和认识的美感,这时才能达到劳动与情感和审美教育的统一。创造劳动的美,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领域。
(三)劳动教育与智育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动手实践,这里的动手实践不仅仅是做手工(何况做手工也是劳动)。动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劳动,随着年龄增长,到了中学阶段,劳动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应与家长、社会携手,对劳动进行巧妙设计、组织和引导,促使孩子们对司空见惯的劳动也充满无穷乐趣和创造欲望,正确引导孩子们在劳动中进行创造,注重孩子们的创造体验。 三、多措并举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
面向新时代,全社会都要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劳动教育,从“五育并举”的战略高度重新建构我国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深化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品德的培养,还包括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人们要辩证处理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群体劳动和个体劳动、有偿劳动和公益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和重复劳动、生产领域的劳动和非生产领域的劳动、现实劳动(线下)与虚拟(线上)劳动、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及社会劳动等劳动之间的关系,对新劳动教育范畴有更深更广的认识、理解、研究和界定。
(二)全方位构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系
以往包括“德智体美”四育的教育体系都是从国家到地方由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系统推进,但劳动教育还没有形成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体系。
首先,要构建富有时代性和系统性的横向劳动教育体系。一是以社会公益性劳动为要点,融合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结合创新创业创造性活动,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二是融合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领域的劳动教育,形成三方系统合作的横向劳动教育体系。
其次,要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的纵向劳动教育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培育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素养,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为此,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已明确提出,国家将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大纲
(三)统筹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政策保障
首先,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劳动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之内,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多种场所,所以要积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劳动教育实施。特别是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加强社会资源的统筹利用。
其次,要健全师资保障机制。与其他“四育”相比,学校劳动教育的专职师资队伍更加缺乏。未来应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完善督导评价机制。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以督导促管理,以评价促发展;学校也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把学生参与劳动的真实状况及其相关评价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
☆ 此成果是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家校沟通的家长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立项编號是17A07
【关键词】 劳动教育 组织能力 全面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劳动的态度、情感发生了改变,从而出现“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
(一)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是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要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劳动本身对于一个民族发展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推动着人的发展,因此,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二)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是完善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当前教育结构更加趋向于从重数量规模转向质量发展,从过于注重分数转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作为“五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态度,掌握新时代劳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因此,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需着力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促进德育美育智育的发展
(一)劳动教育与德育
“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是不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人们的道德上和精神上的發展。”那么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究竟能培养哪些优良的品德呢?
1. 劳动能够培养中小学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生产的过程中,分工要求每一个成员对自己所在的工作环节负责,如果因为自己的懈怠和懒惰而使整个集体的利益受到损失,那么这个人不但要受到集体舆论的讨伐,同时也要承担集体的惩罚。因此,在集体中进行的劳动教育能够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对于集体利益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个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2. 劳动能够培养中小学学生的组织能力
中小学学生将来会成长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拥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是积极投入到民族复兴这项伟大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马卡连柯认为有组织的劳动能够培养集体成员良好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善于命令”和“善于服从”两个部分。组织者要学会“善于命令”,不能因为自己的权力而自傲,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发出的命令承载着大多数集体成员的意志时,他才能够发出命令。对组织者发出的命令要用积极的态度给予回应,拥护正确的命令。
3. 劳动能够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奉献精神
劳动教育尤其是生产劳动教育在组织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这种长时期的劳动组织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甘于奉献却又不求回报,仅仅凭借着对集体的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而努力工作,而这些人对后来的集体成员也是一种很好的模范示范,催促他们为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奉献自己的力量。
4. 劳动能够培养中小学学生由“小我”到“大我”的意识形态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最基本的分配方式,劳动理所当然是获取所需的前提。集体中的共同劳动可以培养出一种同志关系,这种同志关系表现为要求他人跟自己一样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劳作,对劳动者保持亲属般的友谊和爱护,而对那些不劳动的人表现出谴责和愤怒。
(二)劳动教育与美育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早在婴儿期,儿童的审美心理就已经萌芽,在以后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下,儿童的审美心理逐步发展。作为青少年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断积累、接受知识面逐步扩大,加上思维和想象力不断提高,情感世界不断丰富,这一阶段他们的审美、创美能力进一步增强,正是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和创美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
因为教育者缺少这方面的有意识引导和培养,那么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就会视在校值日、公益劳动等为劳役。当劳动成为劳役时,不仅劳动素质培养落空了,审美教育也成了一句空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劳动作为教育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与其他诸方面的教育作用紧密相连和相互制约的,如果这些相互关系与制约的关系不能实现,劳动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义务,不论对智慧还是对心灵都不会有何裨益。”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开展劳动、审视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将劳动去“任务化”,添“审美化”时,也就是劳动教育真正到来之时。这是因为人在通过劳动认识世界的同时创造美,从而确立起对劳动、创造和认识的美感,这时才能达到劳动与情感和审美教育的统一。创造劳动的美,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领域。
(三)劳动教育与智育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动手实践,这里的动手实践不仅仅是做手工(何况做手工也是劳动)。动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劳动,随着年龄增长,到了中学阶段,劳动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应与家长、社会携手,对劳动进行巧妙设计、组织和引导,促使孩子们对司空见惯的劳动也充满无穷乐趣和创造欲望,正确引导孩子们在劳动中进行创造,注重孩子们的创造体验。 三、多措并举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
面向新时代,全社会都要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劳动教育,从“五育并举”的战略高度重新建构我国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深化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品德的培养,还包括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人们要辩证处理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群体劳动和个体劳动、有偿劳动和公益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和重复劳动、生产领域的劳动和非生产领域的劳动、现实劳动(线下)与虚拟(线上)劳动、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及社会劳动等劳动之间的关系,对新劳动教育范畴有更深更广的认识、理解、研究和界定。
(二)全方位构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系
以往包括“德智体美”四育的教育体系都是从国家到地方由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系统推进,但劳动教育还没有形成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体系。
首先,要构建富有时代性和系统性的横向劳动教育体系。一是以社会公益性劳动为要点,融合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结合创新创业创造性活动,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二是融合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领域的劳动教育,形成三方系统合作的横向劳动教育体系。
其次,要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的纵向劳动教育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培育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素养,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为此,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已明确提出,国家将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大纲
(三)统筹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政策保障
首先,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劳动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之内,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多种场所,所以要积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劳动教育实施。特别是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加强社会资源的统筹利用。
其次,要健全师资保障机制。与其他“四育”相比,学校劳动教育的专职师资队伍更加缺乏。未来应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完善督导评价机制。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以督导促管理,以评价促发展;学校也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把学生参与劳动的真实状况及其相关评价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
☆ 此成果是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家校沟通的家长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立项编號是17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