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理念下对高中作文评改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00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评改文章的实践中学习作文之法,历来受到文人们的重视。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传统的评改方法,教师疲于奔民而学生无所事事,是作文评改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他又说:“改与写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叶老的话道出了批改作文的真谛,也切中传统作文批改方法的积弊。作文评改的改革,事实上是关系到整个作文教学的一次重大的改革,也是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革在作文教学上的反映。
  如何打破“老师命题学生做,老师批改学生看,老师讲评学生听”的那种传统教学的框框,逐步教会学生自改的能力,变老师包办代替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自改作文,作为教师必须要在课堂内外下点苦功不可,不仅要将评改作文的要求、程序、方法等准确、详细地让他们知晓,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评改作文这方面的能力。
  为此,评改作文之前,应该首先注意让学生复习旧知,提高能力。这里说的“旧知”,指的就是 高考作文评分的有关知识,包括历届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些细则。先让学生结合作文的文体,参照评改的要求对有关的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其将积淀的知识发挥出来,从而对作文进行评判。
  其次,评改作文的第二步是阅读文章,教会学生独立地阅读习作很重要。在阅读时可从以下“六看”做起:
  (1)习作是否合乎体裁;
  (2)标题与内容是否一致;
  (3)主题是否突出;
  (4)结构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谋篇布局是否合理;
  (5)语言是否得体准确流畅;
  (6)是否有错别字,卷面是否工整。
  这样,评判作文就成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考查,迫使学生在评判中运用各种阅读的方法审读自己的作文,从而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水平。
  再次,是加强“改”的训练 。作文评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题目。对于文题不符或题目过宽、过小、不新颖的,需要改。
  (2)改结构。文章结构不合理,过渡不自然,层次不清楚的,需要改。
  (3)改句子。许多学生造句的功夫较差,语病较多,这就需要让学生在批改时咬文嚼字,仔细琢磨,在实践中提高语言修养。
  通过精心的准备,在学生们对评改作文的要求、程序、方法等有了详细的了解后,教师就要付诸行动,在具体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评改、自改的能力了。下面着重谈谈互改作文(包括自改)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过程。
  首先,教师示范。教师可选择一篇中等水平的作文,原文照刻,在原文中将错别字、病句加上方框和横线,并写上正确的字和修改成通顺的句子,精彩的语句下边加上圈线,旁边加上简略的评语,指明其表达艺术技巧及作用。其它增删者采用修改文章常用的符号,最末写上总评,将这样一份评改样卷印发给每个同学。
  第二,明确具体评改的要求与程序。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应明确告诉学生改的内容:
  (1)很不妥当的题目;
  (2)错别字;
  (3)用错了的标点符号;
  (4)病句;
  (5)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
  (6)添加必不可少的字词句、标点。总评百字左右,要评文章对所给题目或材料的把握、主题的确立、材料的使用、结构的安排、详略的处理、表达技巧和语言修辞的运用、书写的态度和水平等八项中至少写出五项。以正面肯定为主,同时指出其不足。
  第三,试评同一文章,树立自信心。印发一篇学生作文,让学生试评试改,然后组织讨论,明确哪些地方应该改动、哪些地方应下评语。这样,学生就基本掌握了评改的程序和方法,自然树立了自信心。同时也从中明确了自己评改的得失,以便今后扬长避短。
  第四,老师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确定相互评改的对象,每人评比三次以后再交换对象。
  第五,教师抽查,了解作文和评改情况。除对原文和评改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就作一点批准外,一般只打出作文评改的分数。
  第六,针对作文写作上和学生评改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统一讲评,然后根据教师评讲重读自己的作文及评改,对评改持不同看法者征求老师的意见。一方面鼓励评改者经过认真思考上大胆地写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不同意见;一方面勉励同学们思考、吸取别人的建议,不理解可与同学们相互切磋,一般不会因评改而闹不团结,偶尔有一点争执,也非坏事,相反,这样倒能导致同学们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第七,学生自改。教师在课堂上把各自的习作发回作者手中,由本人在充分吸收老师和同学们的合理意见后,反复斟酌,认真修改,最后定稿。
  第八,张贴优秀的作文和评改得当的作文,以引导同学们阅读,并对照自己的作文思考。为达到最佳效果,关键是要选准“冒尖户”,激起千层浪。
  总之,一篇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然后往往不全是由教师改好的,而常常是学生们自己产生浓厚兴趣,勤作苦改而成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改作文、互改作文,既改变了教师的无用功,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而习作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载体,习作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只有把生活的情趣和乐趣在作文课堂中展示出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学生才能爱作文,有话想说,有话会说。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体验;生活;习作  习作是学生描写生活的过程,五彩缤纷的生活是习作
期刊
计算机普及运用,它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更具吸引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中小学教育的高额投入让人喜悦,同时也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
期刊
Language is the most essential tool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lish, a most widely-used international langua
期刊
【摘要】爱是一种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爱,可以说是一个老师自强不息、永远充满进取精神的力量之源……教育是爱的培植,爱是教育的源泉。老师只要有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爱,对学生的爱,才配称为真正意见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当教育的爱花绽放在祖国的大花园中的时候,如何让这些花朵结出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感到欣慰的果实,这不仅仅是我们对祖国和民族的大爱,更是我们的责任。  【关键词】爱;绿园;灵
期刊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
期刊
【摘要】高中美术班的素描教学不同于文化课,应严格遵循素描教学法度,循序渐进,把握学科特征因材施教,深入研究造型规律和结构特点,运用多种学习手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认知力、观察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关键词】造型;结构;个性;创新;因材施教  目前我们高中美术班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进入高等艺术院校进行深造的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当今高考美术专业中最根本的科目。其要解决的基
期刊
【摘要】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在过去的汉语教学中,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多是按照母语教学的路子设计、安排的,没有体现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母语教学中有很多先进的、合理的成分,如强调语文综合素质、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强调个性的发展和完善等,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吸收;但是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自身的特点,如功能、结构、文化的三位一体,内容、字词、语法的互相协调、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
期刊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学到数学,摸到數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回归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兴趣;情境;联系生活;游戏竞赛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  简约
期刊
【摘要】本校处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西部的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数量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必然成为艰巨的任务。笔者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摸索研究,有些许的心得,现抛砖引玉,以期同仁不吝赐教。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语文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即在教学中要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品格形成,情感态度。多年的
期刊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