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推动中国经济波澜壮阔发展的驱动力,大规模人口流动功不可没。在过去的9年间,我国有1.2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近1/10总人口的流动迁徙,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关键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2010年的一份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因人口流动产生的留守儿童高达5800万,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
缘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重视和关爱留守儿童”俨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社会各界就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做了大量改善性工作。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流动人口和留守现象还将长期存在,留守儿童的“数量”或将不减反增。
过去国内有很多组织、机构、团体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进行过帮扶和援助,然而关注的重点更多放在生理健康和物质资料方面,对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方面关注明显不足。加之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通常比较隐性,不容易被发觉,这就使得社会对这一群体健康人格的关注显得格外重要。
日前发布的一份《2012·中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就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人格缺陷,突出表现在与陌生人沟通能力欠缺、孤独感严重等方面。7月初,“2012·中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研讨会”在北京亮马河大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农民工文化送温暖行动组委会办公室、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办,中英人寿协办,旨在呼吁社会重视留守儿童早期发展,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段成荣强调,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通常比较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五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六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
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其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没有父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在社交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极易流入一些社会闲杂人群中,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二是由于缺乏与家庭的配合而导致学校难以管理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较差;三是由于缺乏基本正常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的情绪。
此外,其他专家的报告中还提及——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曾留守和非留守儿童都差。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
据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科副主任韦帮贵介绍,很多初中以下的留守儿童,因为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缺乏父母管教,最终形成反社会人格,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学校里也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受到惩罚后,往往会产生更大的逆反情绪。“他们觉得整个社会跟他们都是对立的,所以没有什么事是不敢做的。”
除了价值观塑造出现偏差,对留守儿童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感情缺失。韦帮贵称,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特别是那种父母回去看孩子,然后没多久又离开的情形,会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造成人格的不稳定性。
据主办方中国人口宣教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的相关调研发现,普遍高于非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和自杀率,是留守儿童存在严重人格缺陷问题的注脚。这一群体规模庞大、心理堪忧,身体不错、人格堪忧,这一状况为中国数千万家庭的幸福,乃至后续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留下隐患。重数量也要重“质量”,重生理更要重“心理”,毋庸置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等问题亟需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正缘于此,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汉湘表示,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目前尚无成型的经验可供借鉴,此次研讨会就是希望能借此够搭建一个政府、企业、学研相结合的互助机制平台,切实改善我国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
由中英人寿发起的“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率先在企业层面做出了尝试,为这种互助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基础。据英杰华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自2010年开展至今,已经在全国10个省区建成20余所“爱心小屋”,并号召超过600名社会志愿者以及中英客户和员工参与到这一公益计划中,通过精心准备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为近6万名孩子们带去了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关爱。
据悉,2012年中英人寿将在全国11个省区,继续开展这一公益项目。在关注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方面,中英人寿还将邀请该领域的专家,与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一起,用切实的行动帮扶这些留守儿童,改善他们的健康人格状况。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汉湘表示,留守儿童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缺失问题,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留守儿童长时间地远离父母亲情,在一种特殊的、困难的条件中孤独地生存,和其他青少年儿童相比,他们有更多的人格缺陷。
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水平令人堪忧的状况,希望能通过人格教育来改变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希望政府、企业和学界机构,乃至全社会更多有爱心的人士能加入到这一行动,帮助那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留守儿童拥有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张汉湘强调说,给留守儿童多一分关注和关爱,为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提供更加科学、更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这是百年大计,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缘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重视和关爱留守儿童”俨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社会各界就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做了大量改善性工作。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流动人口和留守现象还将长期存在,留守儿童的“数量”或将不减反增。
过去国内有很多组织、机构、团体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进行过帮扶和援助,然而关注的重点更多放在生理健康和物质资料方面,对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方面关注明显不足。加之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通常比较隐性,不容易被发觉,这就使得社会对这一群体健康人格的关注显得格外重要。
日前发布的一份《2012·中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就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人格缺陷,突出表现在与陌生人沟通能力欠缺、孤独感严重等方面。7月初,“2012·中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研讨会”在北京亮马河大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农民工文化送温暖行动组委会办公室、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办,中英人寿协办,旨在呼吁社会重视留守儿童早期发展,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段成荣强调,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通常比较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五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六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
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其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没有父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在社交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极易流入一些社会闲杂人群中,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二是由于缺乏与家庭的配合而导致学校难以管理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较差;三是由于缺乏基本正常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的情绪。
此外,其他专家的报告中还提及——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曾留守和非留守儿童都差。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
据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科副主任韦帮贵介绍,很多初中以下的留守儿童,因为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缺乏父母管教,最终形成反社会人格,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学校里也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受到惩罚后,往往会产生更大的逆反情绪。“他们觉得整个社会跟他们都是对立的,所以没有什么事是不敢做的。”
除了价值观塑造出现偏差,对留守儿童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感情缺失。韦帮贵称,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特别是那种父母回去看孩子,然后没多久又离开的情形,会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造成人格的不稳定性。
据主办方中国人口宣教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的相关调研发现,普遍高于非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和自杀率,是留守儿童存在严重人格缺陷问题的注脚。这一群体规模庞大、心理堪忧,身体不错、人格堪忧,这一状况为中国数千万家庭的幸福,乃至后续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留下隐患。重数量也要重“质量”,重生理更要重“心理”,毋庸置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等问题亟需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正缘于此,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汉湘表示,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目前尚无成型的经验可供借鉴,此次研讨会就是希望能借此够搭建一个政府、企业、学研相结合的互助机制平台,切实改善我国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
由中英人寿发起的“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率先在企业层面做出了尝试,为这种互助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基础。据英杰华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自2010年开展至今,已经在全国10个省区建成20余所“爱心小屋”,并号召超过600名社会志愿者以及中英客户和员工参与到这一公益计划中,通过精心准备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为近6万名孩子们带去了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关爱。
据悉,2012年中英人寿将在全国11个省区,继续开展这一公益项目。在关注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方面,中英人寿还将邀请该领域的专家,与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一起,用切实的行动帮扶这些留守儿童,改善他们的健康人格状况。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汉湘表示,留守儿童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缺失问题,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留守儿童长时间地远离父母亲情,在一种特殊的、困难的条件中孤独地生存,和其他青少年儿童相比,他们有更多的人格缺陷。
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水平令人堪忧的状况,希望能通过人格教育来改变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希望政府、企业和学界机构,乃至全社会更多有爱心的人士能加入到这一行动,帮助那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留守儿童拥有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张汉湘强调说,给留守儿童多一分关注和关爱,为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提供更加科学、更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这是百年大计,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