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姑VS时尚:只是一线之隔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bxgb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从一个人的身上,是能看出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变化的。
  那个人就是姚晨。
  《武林外传》中的姚晨简单发髻、齐刘海,是那个时代传统妇女典型的打扮。
  《潜伏》中的姚晨,有着农村女性最常见的名字“翠平”。这部剧中她就是一个土得掉渣的村姑,好不容易有机会穿旗袍了,也是偷偷摸摸、别别扭扭。
  之后的《大电影》系列、《家有喜事2009》、《追爱总动员》,姚晨全都饰演的是一些“淳朴得有点土”的角色。
  可如今的姚晨,凭借着《杜拉拉》、《摇摆的婚姻》等成功跻身一线时尚女星行列,频繁出现在各大时尚杂志和时尚派对的现场。
  除了外貌上的变化,我们还能看到姚晨的个人气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一个一味搞笑的村姑,变身成为自信、干练的现代女性。
  这恰如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开放,农村妇女不仅在穿衣打扮上,更在言谈气质上,有了明显的变化。
  穿着:在土和美之间游走
  从穿背子、褥裙到旗袍,姚晨花了一部剧的时间,而中国农村妇女却因此走了数百年。
  而戏中的翠平穿上旗袍也很别扭,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为了方便劳作,大部分的农村妇女都是以宽松、简单的衣服作为自己的穿着的。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原因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旧时女子是不可以将自己身上的线条展现给外人看的。
  这种穿着习惯,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是这样。
  上世纪80年代初,民俗学者何晓道到温州办事,他在那里第一次见到穿着紧身裤的女性,那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女性的大腿线条。在此之前,在他老家宁波宁海,所有的女性全都穿着松松垮垮的衣服。
  后来分析原因,何晓道发现,一个地方的女性穿着时尚程度,实际上与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正常情况下而言,城里姑娘要比农村妇女在穿着打扮上更开放、更时尚一点,但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村妇女在穿着打扮上与城里人越没有差别。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紧身裤、花衬衫、蛤蟆镜、爆炸头的风潮吹遍全国各个角落,从城市到农村,无一例外。只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先有后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一些西部农村题材的电影时,会在她们的穿着打扮上看到上世纪90年代的影子。
  但时尚有时候就是很奇怪。当农村女性终于习惯用紧身衣来展现自己的线条之美的时候,时尚圈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它们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松松垮垮的“村姑”风,运用到了最新时尚设计中,让“村姑”风大行其道。
  回顾一下去年各大牌的设计风格。
  2011春夏时装周上,FENDI便以一袭纯白棉质连衣裙作为开场,宽松随意的剪裁手法和露肩及透视的设计感透出浓浓的慵懒气息。D&G更是大走碎花田园风,宽松舒适的质地加以简单利落的剪裁,显得随性而质朴。ANNASUI则继续走一贯的棉质小碎花拼接风,少女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就像曾经被认为典型村姑造型的“红配绿”,如今在时尚圈也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撞色”。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已经很难从衣着上来判断,一个女性究竟是城里人还是农村妇女了。因为很可能农村妇女一套紧身衣服,以摩登女性姿态,尽情展现身体线条的时候,城里人们正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一袭碎花“村姑装”,从身边飘过。
  佩饰:从极繁到极简
  在古代,男子有接触外面世界的自由。而对于禁锢在封建礼教制度下的闺房女性来说,首饰除了装饰自己之外,更是寄托了一种情思。
  手镯:这实际上是父母让女儿行动稳重的一个道具。父母让女儿戴上玉手镯,是为了督促其走路时轻移莲步,不许大脚大手,以防打碎腕上的玉镯。数年下来,有家教的小姐便显得端庄大方,有大家闺秀之风。
  耳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穿耳习俗由来已久,唐代《节妇吟》便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诗句。耳环作为定情物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至今江南农村定亲时必会送上一双金耳环去女方家。
  玉佩:古人把美玉比作君子之德,具有仁、智、义等君子品节。女子出嫁时系在腰间的彩色丝带,表示人有所属。
  钗:古代妻妾或恋人有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一对钗一分为二,一个赠与对方,一个留在头上,睹物思亲,待日后重逢时再合而为一。
  戒指:用戒指定情的习俗,东方人和西方人不约而同,不知谁先谁后。戒指信物最小,分量却最重。用戒指圈住情,对女子而言是一种难言的情怀。
  在旧时,这些首饰会全都出现农村妇女的身上。“环佩叮当”大概描写的就是这一情形。
  实际上,这些首饰不仅仅是爱情的象征,更是身份地位的体现。
  只是后来,随着农村妇女越来越需要参与到生产、生活中之后,这些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的首饰便慢慢从她们身上取了下来。
  而首饰的样式也从原来极尽复杂的样子慢慢变得简单。
  不过,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的是,一旦碰到重要场合,农村妇女们仍然会把自己最贵重的首饰全都佩戴到自己身上。农村妇女好面子、爱攀比的劣根性,一直存在。她们需要用这些东西来证明的身份地位。
  气质:从男性附属到自信开朗
  我们是能从鲁迅笔下,看出中国农村妇女的变化的。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是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第一个女性形象,但却是一个麻木、顺从、完全失去反抗力的形象。单四嫂子“前年”死夫,二三年来她在代代相传的封建道德囹圄中生活处事。几千年封建礼教的铁屋子,把她幽闭在这黑暗的牢房中,她不知道外面有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她以为在这个礼教的畸形的反人性的模子里生活,是天经地义的。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在鲁迅小说中极具代表意义:她不像单四嫂子一样从不知道什么是反抗,她有过反抗,但她的反抗不断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毁灭了祥林嫂的反抗个性,她是封建制度下的又一个牺牲品,其实她所受的种种痛苦比起单四嫂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也确是一种进步。
  《离婚》中,爱姑的形象与前两者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只有“休妻”和“出妻”之说,对于女性提出的“离婚”是前所未闻,但是爱姑做到了,她是一个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农民典型,有着可贵的反抗性格。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在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中,村姑往往被塑造成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她们或唯唯诺诺、任劳任怨,或粗鲁凶悍,泼妇骂街。实际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后面,隐藏着的是同一颗自卑的心。因为几百年来的不受重视和作为男性附属的存在,让女性的生活中很少有自我意识。她们或索性躲到人群背后,或用凶悍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这样的村妇形象,实际上到了现在仍然存在。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农村老太太们,她们要不就懦弱得没有自我,要不就永远能在村里听到她们的骂声。
  如果说,一个地区的穿衣打扮跟它的经济发展程度是有关系的话,那一个地方的人的气质则与这个地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
  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村姑和城里人的形象必然会日益缩小。
其他文献
上海一名普通白领立志用25年时间走遍全国贫困农村,四年多时间,他骑车走访了1000多个贫困农村,写下了百万字的考察日记,拍摄了近万张照片,这个人就是爱新觉罗·蔚然。  2006年8月14日,蔚然告别了早已熟悉的繁华都市——上海,坐上了前往西宁的列车,从那里开始了他的考察行动。  来到卓科村,蔚然看到一片片低矮稀疏的小麦,这里因前半年干旱少雨,春小麦大面积减产,农民的收成很不乐观。正是晌午,蔚然准备
期刊
余已年过花甲,忙忙碌碌工作了三十多年。虽有过些风风雨雨,然总体而言平淡无奇。倒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事,有些一波三折。  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那年,余出生在川南云溪一小手工业者家庭。据说,刚出生,母亲便抱着余上山跑警报。在余之前,母亲已生过两个孩子,不幸均已夭折。母亲中年得余,珍爱之情可想而知。但是,从余记事起,便知父母为求温饱而昼夜操劳。尽管母亲百般呵护,但余仍骨瘦如柴。  解放了,余成了新中国家乡的
期刊
文革后期,在大部分地区穷困潦倒的时候,华西村成了一个致富的典型,那里建房、修路、人民生活水平高。开弦弓村的村领导到华西村去取经,发现他们的农业比开弦弓村也好不了多少。秘密究竟在哪里?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取经的人听到了异样的响声,循着声音过去,找到了一座拉着厚厚窗帘的房屋,四周围有竹篱笆,里面就是不给外人参观的村办工厂。乡村工业,原来这就是农民致富的秘密。  实际上,关于发展乡村工业,早在费孝通写《
期刊
汽车行驶在G15沿海高速公路上面,与全国大多数的高速公路一样,这条路上见到最多的就是大货车,它们装载着各式各样的货物,用油布包裹得高高的,哧哧地奔向前方。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已经把那些布满蜿蜒河流和稻田的小镇连结到一块,车窗外闪现的沿途风景十分类似:一片又一片的白色厂房,间或夹杂几块绿色的田地,表明人们记忆中的鱼米之乡正悄悄向工业重镇转型。  再往前走,你就可以见到长江以及横亘在它上面的苏通大桥,这
期刊
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世界,但其确切含义是什么?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还是人民!我们的确切含义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晏阳初  和华北平原其他村庄
期刊
露天电影似乎是每个中国人都会有的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文化生活匮乏的乡村,每天收工之后,扛着自家的板凳,占座位,看电影,曾是生活中的大事。  1986年8月,河南洛阳偃师塔庄村。  太阳才刚沉下村小学西边的三层楼房,董祥奇就被人催了五六回。  “董老师,啥时候开始啊?”一个小脑袋从门缝里伸了进来。  董祥奇抬手看了下手表,又抬头望了眼窗户:“急啥?天还没黑透,再等会儿去!”等那小脑袋笑嘻嘻地从
期刊
河南安阳共有300多辆出租车,掉头转弯时,出租车司机王概还跟旁边一辆出租车的司机鸣喇叭表示问候。30岁的王概来自河南安阳林州东岗镇罗匡村,说起红旗渠,他说:“10万个人修渠,愣是在山上人工凿出一条1500公里的渠道,那可是咱林州的骄傲!”  曾给林县人民以强烈的生存、发展希望的红旗渠,今天依然被用以灌溉农田,只是水量远不如当时那么丰沛,甚至曾在2000年和1997年出现两次断流,当地人的饮水也早已
期刊
前些日子脱产学习,有时间思考许多问题。其中最令我辗转反侧的是关于民族精神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都关心,但又似乎都说不好。原因之一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积淀下无数的文化和思想精华,要准确表达出来绝非易事;原因之二是民族精神的文字表达一定是寥寥数语甚至是寥寥数字,要全面而深刻地概括并且让大家认可实在是不可能!其间周熙明教授《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意识形态创新》的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借本期话题刊登出来我的思
期刊
当下进入“世界工厂”务工的农民工已经不是那些曾经吃过苦、挨过饿、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一代农民了,随着这批农民工逐渐返回农村,他们在工厂中的位置大多被他们的子弟所代替,这些年轻的中学、中专或职校毕业生是一代受过较好教育的农村青年。  新生代农民工有何特点?“这些年轻人在艰难地适应工厂单调重复的生产节奏之前,就已经在学校生活中养成了都市生活方式。他们广泛使用互联网、工余时间与同伴好友频频聚会,进入各种娱
期刊
背景:教育部门日前公布,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同比增长20万人,再创新高。其中,农科学生在近10年中由11万人增长到33万人,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编者:在我国平均每万名农民中大学生仅有1名,而美国为200多名。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仅6名,尚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6。最近一条消息“农场年薪50万招不来农场主”,让人不禁要问涉农专业毕业生去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