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技术课程优化研究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变革,建筑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行业精细化分工越来越明显,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改革与创新的国家战略及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人才教育计划,同时,地方院校面临着“重艺术轻技术”的普遍问题,导致缺乏建筑学“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标准,以及各专业壁垒深厚,交流合作不足等问题。本文以建筑专业《建筑物理》课程为例进行分析,提出技术类课程深入化、交叉化、协同化培养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研究型建筑人才,以期为同类型专业院校建筑专业“新工科”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建筑技术课程;课程优化;课堂翻转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教育已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必须更加注重本科生教育质量,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满足社会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基于新经济发展及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建筑学专业必须与时俱进,对城乡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探索。在对学科专业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以新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
  一、传统建筑学专业技术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
  传统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建筑测量》《计算机辅助制图》《建筑物理——声、光、热》《绿色/生态建筑》等理论课程,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流与互补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技术类课程、设计类课程及数字软件课程已形成坚固壁垒,受到师资调配、课程固化等问题的阻扰,彼此之间缺乏有机链接。
  (二)课程前瞻性不足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及AI技术的快速更新,建筑学科未来也面临更多的可能性,包括AI智能设计、python快速識图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方案更加多元化、效率更高化;建筑企业需要人才具有更广阔及更富有创造性思维,而目前建筑专业课程大多还停留在传统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注重学生的基础设计能力及制图能力,设计以任务书要求为主,学生按功能、面积、流线进行组织,而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如社区、街区、城市乃至更深层次的社会及技术问题,是学生所缺乏的。
  二、基于“新工科”及互联网技术的课程应对
  (一)夯实基础——扎实工程技术基础
  就地方高校而言,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及职业素养是基础,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内容在低年级阶段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如建筑物理需要学生学习并掌握与建筑有关的传热原理、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方法,建筑的自然采光、建筑声学等专业知识,它为学生的设计课程提供了能力储备及工程支撑,因此,课程的教授要理论、实验及工程三大模块同时嵌入,使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创新发展——培养创新应用思维
  在学生对建筑学有了基本的理解与应用之后,学科的创新才有了基石。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与建筑学的整个过程,但重点培养主要在三年级之后,三、四年级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阶段。当前建筑学科和领域的发展呈现“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系统化的思维方法和基于研究的设计活动两大特征:系统化表现在设计对象和设计方法上;基于研究的设计旨在解决复杂化和不断更新的问题。技术课程的设计则应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如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可以与环境、景观专业相结合,要求学生了解设计方法的同时,对维护结构进行“景观”设计,植被的选择、构造创新、对雨水及中水回用的设备选择等。课程可以以讲座、调研及专家邀请等方式进行,使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三)平台借鉴——增强“新工科”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上,笔者所在高校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产教融合的发展战略——依托企业、社会,注重学科更新与改革,每年以走访、问卷等方式对企业及毕业生进行人才培养情况调研,通过建立“人才基地”“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目前,本专业已在多个包括设计公司、研究单位建立了“培养基地”,如去年与广西建院数字建筑(BIM)技术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交流,了解其在人才需求上的具体要求及他们在建筑设计及管理上应用的新科技、新技术案例,本专业也期望与类似研究型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特别是以具体项目展开,进行分类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云数据、BIM全过程设计及运营”等知识的实际理解与应用,增强其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建筑设计“全过程”能力的掌握,强调全面的专业判断能力、分析研究能力、技术操作能力。
  三、案例分析
  (一)扎实理论基础
  《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建筑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对人心理、生理的影响及对物理环境的基本要求。重点需要掌握有关热、光、声的基本现象和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学习基本必要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掌握经验公式和有实用价值的规划、设计原则、工程技术措施。但目前教学面临着课时在不断缩减而教学内容增加和更新的问题,学生的数理基础薄弱,对课程的接受难度大。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授重点知识前,在“雨课堂”上先发布今天要讲授的重点知识点及相关延伸阅读,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如讲授“维护结构的传热”的知识,笔者让学生各自去寻找你认为最凉快或最热的房间,观察改房间所处的朝向、位置、墙体厚度、构造方式(如果能看出来),以照片或手绘方式上传到课堂空间分享,在课堂上,当讲到传热原理时,把学生自己找出来的维护结构拿出来分析讨论,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二)主题式研讨
  课程中的热学部分、光学中的自然采光与绿色建筑及技术课程联系紧密,学生在三年级阶段刚好也开始进行博物馆、文化馆相关的建筑设计,因此在本部分的课程中,笔者经常会设计一些研究主题,主要考核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被动式节能技术及设计方法,课程期间拿出一个课程单元(2节课)学生自行展示自己的研究资料和设计中绿色技术的应用情况,笔者会邀请设计课程教师一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内容,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意见与建议,多给予积极性肯定评价,调动学生课外学习动力。   (三)实验+课外平台搭建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热环境参数,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的测定;同时理解建筑采光在实际建筑中的作用,了解建筑中的产生噪音和减弱手段和方法,加強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课程学习上需要以实验手段及科研的态度来加强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及实际设计项目工作室,要求学生自主学习Revit、Ecotect等基本分析软件,该软件既能对建筑进行热、光的模拟分析功能,同时又有可以将建筑物模型输出到其他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并导入计算结果以图形呈现计算结果,学生在项目或课题中很容易获得学习能力与学习自信,这对于理工基础薄弱的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四、小结
  笔者所在高校的地区为国家东盟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区域,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随着客户的需求必将日益国际化,这就要求设计企业也要具备国际化视野,既要了解国际规则、商务模式,掌握相关的国际标准,也要考虑转变业务承接模式,提升建筑师全过程技术控制能力,解决复杂工程建设的能力。
  住建部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试行建筑师负责制开始,它要求建筑师承担总体协调和总设计师的角色,对项目最终价值与品质起着关键作用。面对这些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能力和素质全面的建筑师才能胜任。建筑学本学科教育的发展现状对适应新形势下的综合建筑专业素质人才的培养差距很大,因此要真正在全社会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就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高校建筑学本科教育开始抓起。
  参考文献:
  [1]李正良,廖瑞金,董凌燕。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2):20-24+51.
  [2]刘劲,吴谨,郑庆庆,等.“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8):169.
  [3]叶民,钱辉.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9.
  [4]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15.
  [5]庄惟敏.创造性的建筑学教育思考[J].住区,2017,(3):53-57.
  [6]李梁.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7):70-73.
  [7]金祥雷.推进高校与科研所合作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J].中国大学教育,2013,(05):21-22.
  [8]陈红兵.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杂志,2018,(20):166-167.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读者服务应当与时俱进,利用在线文档分享平台为读者提供便利、全面的文献资源。本文考察了主流在线文档分享平台之一的百度文库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应用情况,数据表明百度文库的年下载量达151972次,远高于纸质图书的年均外借数;教育学科文档年下载量最高,占全年下载量的37.7%,与师范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和培养要求匹配良好;文学类
期刊
摘要:实训室建设以及实训项目开发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技能水平的人才基地。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智慧交通已经成为轨道交通发展方向。本文结合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实际,以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实训室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智能运维式下利用传统实训室建设与VR/AR等新技术的有效结合来提升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对标行业标准的技能型人才。  
期刊
摘要: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龟鹿二仙胶(Gui-Lu-Er-Xian-Jiao,GLEXJ)治疗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bonemarrowsuppression,BMS)的作用机制。运用TCMSP、TCMID数据库获取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在GeneCard、DisGeNET等数据库检索疾病靶点,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映射后利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GLEXJ“成分-靶点-疾病”调控
期刊
摘 要:双元式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快速发展的有效之路。本文以機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对双元式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及意义、办学条件进行了探究,为高职院校顺利开展双元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出了针对双元式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具体教学改革内容。  关键词:双元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升级。为适应企业对用人需求的改变,高职
期刊
摘 要:古生菌作为一种特殊的微生物类群,在人类皮肤微生物组中是一个恒定但高度可变的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发现:奇古菌可能通过硝化作用降低皮肤pH,造成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在土壤、海洋中的氨氧化古菌通过氨氧化作用调节生活环境中的氨氮平衡,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对其进行深入探索,但传统实训实验中存在着古生菌分离培养成功率低、周期较长、菌株鉴定成本高、遗传和生化操作技术平台要求高等问
期刊
摘 要:为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以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导向为标准,培养适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池州学院为例,分析了池州学院与池州市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所需专业群之间的契合度,为池州学院今后的专业调整提供参考,并为其他同类型高校提供可借鉴的专业建设路径。  关键词:专业群;学科;地方经济;应用型本科;本科教育  为深入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
期刊
摘 要: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各个制造领域对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有了更多的要求,企业更加需要应用型、复合型的机器人人才。针对这些新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然后在机器人相关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提出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方法,并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专业;课程改革
期刊
摘 要:城市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是拉低城市文明程度,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简述了南通A小区“共享停车”模式,分析了发挥榜样效应,构建自治协调组织,坚持量入为出,共建共享基础实施,发动志愿者力量,降低运行成本等成功经验,为城市相似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思路。  关键词:老旧小区;停车难;共享停车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
期刊
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亟待改革,原因是课程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形势加以改变,根据在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调研后,本人设置了新的课程模块,该模块的构建机动灵活,构建了考研模块、中俄实验班模块、金融模块、创新创业模块、英美留学模块、自修读书模块、视频观影模块、音体美选课模块、实训课模块。  关键词:黑河学院;国贸专业;课程模块构建  课程是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
期刊
摘要:高校珠宝展厅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学习科研的重要场地,也是逐步向社会过渡的实训基地。文章主要针对本院珠宝展厅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出提升利用率的方法。主要从管理方式、藏品征集渠道、数字化建设、社会化开放等四个方面提出改善建议,高效实现珠宝展厅的收藏、研究、教育意义。做到把珠宝展厅归还学生,采用由学生主导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展厅;利用率;管理模式  一、珠宝展厅现状  本院珠宝展厅是以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