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体育特长生是高校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既需要承担专业学习任务,又要承担着比赛训练任务。由于在中级教育阶段接受的教育状况和成长环境与普通生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在接受大学教育时存在明显的学习困难和生活不便。本文结合南京理工大学开展的体育生情况调研结果,认为高校教育方式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别教育、融入“感情教育”,为体育特长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教育管理;因材施教;感情教育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招收体育特长生组建各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这是我国多形式多层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体育特长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与普通生存在巨大差异。为此,南京理工大学针对“普通高校体育特长生管理”这一问题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分析体育特长生在学习生活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体育特长生管理的策略。
1 体育特长生的分类
1.1体校毕业的体育特长生。体校毕业的体育特长生是指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一直在各级体校学习,平时以所练项目的训练课程为主,以文化知识学习为辅的特长生。这些学生由于在专业的体校学习,所以体能素质较好,所训练专业的成绩与名次也较高,在大学特招的过程中常常作为一类特招生被选中。
1.2非校毕业的体育特长生。非体校毕业的体育特长生是指小学、中学阶段一直在正规普通全日制学校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课间以所选项目训练为辅的特长生。这些体育特长生学习成绩较好,而所训练专业与体校体育特长生相比略显不足,因此在大学特招的过程中常常被作为二类或三类特招生被选中。
2 体育特长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2.1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无论体育特长生是体校毕业、职业运动队退役还是高中毕业,他们的学习基础相较于普通生而言都存在差距。所以大多数学生进人大学后选择了文科专业,也有少数有一定基础的同学选择了经济类或者理工类专业。特别是通识教育基础类课程,例如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对于他们而言,难度很大,多数学生未学习过数学,此次调查显示。在45名体育生中,有13人选择了“不吃力,完全赶得上进度”,占28.9%,24人选择了“有点吃力,需要课后再进行巩固”,占53.8%,8人选择了“很吃力,完全跟不上进度”。占17.8%。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过半数人都觉得吃力,学习赶不上进度。当问及到课情况时,有25人选择了“基本没有逃过课”占55,6%,19人选择“半数以上的课都逃”占42.2%,1人选择选“基本不去上课”占2.2%。从中可以看出,有将近半数的体育特长生都存在着逃课现象,而且是半数以上课都逃。这样的学习状态使得学习失去了连续性和系统性,使学习过程越发艰难。
考虑到体育生基础薄弱的特殊情况,学校对部分课程采取了体育特长生和普通生分开授课的方式。在针对体育生的调查中,有11人选择“完全没有必要分开授课”。占24.4%,30人选择“可以考虑,但是一起上课问题也不大”,占66.7%,4人选择“没有必要”,占8.9%。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体育特长生还是认为应该分开授课。分开授课可以让体育特长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进度,保证其学习时间和学习的效果。在问及是否会接受其他学生对体育生的课后辅导时,有41人选择“会”,占91.%1,4人选择“不会”,仅占8.9%。这也显示了体育生内心还是想得到同学的辅导,以提高学习成绩。
在面向普通生发放问卷所得到的调查结果中,有76.9%的普通生认为体育特长生在学业上需要更多的帮助,而选不这么认为的占23.1%。这一方面反映出体育特长生在学习中的确是存在困难,双方共同解决问题也存在可能性。在被问及体育特长生在平时上课情况怎么样时,有67.3%的人选择“基本上不是在睡觉就是缺课,或者很吵闹,影响课堂纪律”。32.7%的人选择了“情况很好,大家都很认真”。由此可知,体育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并不是十分理想的。这也是体育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之一。在体育生和普通生是否应该分开授课这一问题上,普通生与体育生观点差别巨大。44.2%的人选择了“大家基础不同,应该分开”。55.8%的人选择了“没有必要”。这说明了普通生对于体育生自身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这一现象认识稍显不足。这也是他们对体育特长生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而产生某种偏见的主要原因。这样一种偏见,客观上也给体育特长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2.2生活中存在的不便。体育特长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因为招生类别的特殊性。反映在气质、性格、情感等方面,又有其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导致了他们和普通生在生活上又有差别,从而在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不便。
当体育生被问及,“你觉得和普通生有共同话题吗?”。91.1%的人选择“有”,8.9%的人选择“没有”。在这里,明显看出还是有少数特长生认为和普通生没有共同话题。与此同时。有64.4%的体育特长生选择了“在朋友中是普通生多”,35.6%的人选择了“体育特长生多”,交际范围的相对狭窄。有些体育特长生仅局限于和体育特长生打交道,不愿和普通生多交流,认为没有共同话题。现实中有一些体育特长生和普通生是同一宿舍的,因为体育特长生的作休时间往往与普通生不一致,在生活作息上容易与普通生产生矛盾。在调查中,有60%的体育特长生选择了“自己的作休时间和其它室友一致”,40%的人选择了“不太一致”。97.8%的体育生选择了“十分乐意配合其它室友一起承担维护宿舍秩序和卫生的义务”,2.2%选择了不太愿意。
针对普通生的调查则表明:有55.8%的普通生认为和体育生有很多共同话题,44.2%的认为没有什么共同话题。69.2%的人认为和体育生相处很自在,30.8%的人认为不太自在。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普通学生都是接纳和尊重体育特长生的。两个群体存在相互交往和谐相处的可能。四成的普通生表示没有共同话题,三成表示相处不自在,显然二者交往存在障碍。
而在被问及对体育生的哪些习惯存有反感的时候,有51.9%的人选择了抽烟,32.7%的人选择了喝酒,23.1%的人选择了喜欢打架,38.1%的人选择了在课堂上破坏秩序,40.4%的人选择了讲话粗鲁。这与我们的预期基本相符,按选择的数目排序,抽烟、讲话粗鲁和在课堂上破坏秩序成为备选的前三位,这些都是体育生与普通生在同一场域接触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2.3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本次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的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在日常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积极的去面对和解决。
2.3.1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体育特长生由于在初、高中阶段忙于训练,没有较多的时间接受行为规范的 教育,使得他们在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的表现上常常落后普通生。给日常的教育与生活管理带来麻烦。在这种时候,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往往会板起脸孔。进行棍棒式教育,在调查清楚情况之前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将体育生数落一顿。这样不近人情的冷漠教育往往会给体育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产生怨恨情绪,从而使得日后的教育与管理更加无法开展下去。
2.3.2先入为主,缺乏必要的沟通。体育生作为大学中的特殊群体,被赋予了一定的刻板印象,通常是消极的印象。这是普通人对于体育生的严重误解。部分负责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容易出现先入为主的情况,将体育生的不良印象放大,从而在日常的管理与教育中拒绝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更不用说与他们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了。事实上,有很多体育生是积极进取的。作为管理者,应该主动接近体育生,真诚相待,用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与体育生加强沟通与交流,询问其真实需求,并开展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3 体育特长生管理的策略
3.1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在对高校的体育特招生的管理过程中也应坚持这一原则。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行这一原则:
3.1.1要适当尊重和保护体育生的个性。和其他大学生相比,体育生的个性特征尤其鲜明。从总体来看。体育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较为成熟,他们往往更早地了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并能较快地适应,处世灵活,重义轻利,与人交往中崇尚古代的侠士风范。勇于竞争,重视比赛成绩等等。当然作为个体也有着巨大差异,比如有的固执己见,抱残守缺不以为憾,有的老于世故,善于在你来我往中纵横捭阑,有的沉静,有的开朗,有的无视自己的不良习惯,有的坚持自己的优良品行等等。高校体育生纷繁复杂的个性特点要求管理者要充分了解个人的特点,适当尊重和保护其个性,才能调动其积极性,自觉地支持管理活动,使管理工作成为一种积极的活动。如果管理者对所有的成员用一个标准,一个声音,一种模式,一种态度,固然管理者的工作大大简化了,但是管理的效果不会很好。
3.1.2发挥人的能动性。普通高校的体育生肩负着双倍于一般大学生的任务,一是每天进行体能和专项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成绩,为给学校争得荣誉做好准备。二是要学好专业课知识,争取文化课成绩过关,能够顺利走出校门,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体育生的这两项任务同等重要,完不成第一个任务会影响自己在校期间的地位,而完不成第二个任务则直接影响就业。所以他们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活动中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个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3.2在教育管理中融“感情教育”。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发现体育特长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性认识明显高于理性认识。对教师的教育能否听进去,经常取决于对教师个人的喜恶。因此,我们认为在体育特长生的教育管理中需要融入“感情教育”。“感情教育”是指在学生的教育成长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个人情感经历方方面面,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
由于体育特长生在正常的学习中压力较大,往往有自卑的情绪产生。因此更需要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要主动与体育特长生交朋友,通过感情培养,使体育特长生乐于接受教育。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一名体育特长生在活动中与另一名学生产生口角,按照这名体育特长生以往的脾气,肯定是要拳脚相向的,但是在此时,他记得辅导员让他在遇到这种情况的下,要先冷静,及时给辅导员电话。在电话中,辅导员通过相关工作,化解了这一场纠纷。事后这名体育生说。是为了不给辅导员惹麻烦才采取这样的做法的。笔者认为这其实是辅导员与体育特长生师生感情交流的有效结果。
3.3为体育特长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据了解,很多体育特长生在进校后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们对课程设置不关心、不感兴趣,厌学情绪、逃课或隐性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各项活动参与不积极,总是到了大四要找工作的时候才开始担心自己的出路问题,文化功底相对较弱的体育特长生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就业面也相对较窄,而这些因素往往又会导致体育特长生在就业时自信不足甚至自暴自弃,因此体育特长生们的就业情况总是不很乐观。为此,学校应该加强体育特长生的择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观的形成并不是一个阶段,而应该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始终。在平时的教育中,学校就应该根据体育特长生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丰富和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鼓励他们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使之成为既有坚实的专业技术、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又具有较高思想、文化水准的新型体育人才,为就业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就业期间,要特别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就业工作,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就业信息的采集,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体育特长生在学习基础和生活方式上与普通生尚存有差距。体育特长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该得到学校的理解和关注,我们应该抱着“有教无类”的思想,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把他们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我们的教育责任。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教育管理;因材施教;感情教育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招收体育特长生组建各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这是我国多形式多层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体育特长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与普通生存在巨大差异。为此,南京理工大学针对“普通高校体育特长生管理”这一问题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分析体育特长生在学习生活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体育特长生管理的策略。
1 体育特长生的分类
1.1体校毕业的体育特长生。体校毕业的体育特长生是指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一直在各级体校学习,平时以所练项目的训练课程为主,以文化知识学习为辅的特长生。这些学生由于在专业的体校学习,所以体能素质较好,所训练专业的成绩与名次也较高,在大学特招的过程中常常作为一类特招生被选中。
1.2非校毕业的体育特长生。非体校毕业的体育特长生是指小学、中学阶段一直在正规普通全日制学校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课间以所选项目训练为辅的特长生。这些体育特长生学习成绩较好,而所训练专业与体校体育特长生相比略显不足,因此在大学特招的过程中常常被作为二类或三类特招生被选中。
2 体育特长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2.1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无论体育特长生是体校毕业、职业运动队退役还是高中毕业,他们的学习基础相较于普通生而言都存在差距。所以大多数学生进人大学后选择了文科专业,也有少数有一定基础的同学选择了经济类或者理工类专业。特别是通识教育基础类课程,例如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对于他们而言,难度很大,多数学生未学习过数学,此次调查显示。在45名体育生中,有13人选择了“不吃力,完全赶得上进度”,占28.9%,24人选择了“有点吃力,需要课后再进行巩固”,占53.8%,8人选择了“很吃力,完全跟不上进度”。占17.8%。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过半数人都觉得吃力,学习赶不上进度。当问及到课情况时,有25人选择了“基本没有逃过课”占55,6%,19人选择“半数以上的课都逃”占42.2%,1人选择选“基本不去上课”占2.2%。从中可以看出,有将近半数的体育特长生都存在着逃课现象,而且是半数以上课都逃。这样的学习状态使得学习失去了连续性和系统性,使学习过程越发艰难。
考虑到体育生基础薄弱的特殊情况,学校对部分课程采取了体育特长生和普通生分开授课的方式。在针对体育生的调查中,有11人选择“完全没有必要分开授课”。占24.4%,30人选择“可以考虑,但是一起上课问题也不大”,占66.7%,4人选择“没有必要”,占8.9%。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体育特长生还是认为应该分开授课。分开授课可以让体育特长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进度,保证其学习时间和学习的效果。在问及是否会接受其他学生对体育生的课后辅导时,有41人选择“会”,占91.%1,4人选择“不会”,仅占8.9%。这也显示了体育生内心还是想得到同学的辅导,以提高学习成绩。
在面向普通生发放问卷所得到的调查结果中,有76.9%的普通生认为体育特长生在学业上需要更多的帮助,而选不这么认为的占23.1%。这一方面反映出体育特长生在学习中的确是存在困难,双方共同解决问题也存在可能性。在被问及体育特长生在平时上课情况怎么样时,有67.3%的人选择“基本上不是在睡觉就是缺课,或者很吵闹,影响课堂纪律”。32.7%的人选择了“情况很好,大家都很认真”。由此可知,体育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并不是十分理想的。这也是体育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之一。在体育生和普通生是否应该分开授课这一问题上,普通生与体育生观点差别巨大。44.2%的人选择了“大家基础不同,应该分开”。55.8%的人选择了“没有必要”。这说明了普通生对于体育生自身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这一现象认识稍显不足。这也是他们对体育特长生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而产生某种偏见的主要原因。这样一种偏见,客观上也给体育特长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2.2生活中存在的不便。体育特长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因为招生类别的特殊性。反映在气质、性格、情感等方面,又有其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导致了他们和普通生在生活上又有差别,从而在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不便。
当体育生被问及,“你觉得和普通生有共同话题吗?”。91.1%的人选择“有”,8.9%的人选择“没有”。在这里,明显看出还是有少数特长生认为和普通生没有共同话题。与此同时。有64.4%的体育特长生选择了“在朋友中是普通生多”,35.6%的人选择了“体育特长生多”,交际范围的相对狭窄。有些体育特长生仅局限于和体育特长生打交道,不愿和普通生多交流,认为没有共同话题。现实中有一些体育特长生和普通生是同一宿舍的,因为体育特长生的作休时间往往与普通生不一致,在生活作息上容易与普通生产生矛盾。在调查中,有60%的体育特长生选择了“自己的作休时间和其它室友一致”,40%的人选择了“不太一致”。97.8%的体育生选择了“十分乐意配合其它室友一起承担维护宿舍秩序和卫生的义务”,2.2%选择了不太愿意。
针对普通生的调查则表明:有55.8%的普通生认为和体育生有很多共同话题,44.2%的认为没有什么共同话题。69.2%的人认为和体育生相处很自在,30.8%的人认为不太自在。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普通学生都是接纳和尊重体育特长生的。两个群体存在相互交往和谐相处的可能。四成的普通生表示没有共同话题,三成表示相处不自在,显然二者交往存在障碍。
而在被问及对体育生的哪些习惯存有反感的时候,有51.9%的人选择了抽烟,32.7%的人选择了喝酒,23.1%的人选择了喜欢打架,38.1%的人选择了在课堂上破坏秩序,40.4%的人选择了讲话粗鲁。这与我们的预期基本相符,按选择的数目排序,抽烟、讲话粗鲁和在课堂上破坏秩序成为备选的前三位,这些都是体育生与普通生在同一场域接触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2.3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本次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的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在日常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积极的去面对和解决。
2.3.1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体育特长生由于在初、高中阶段忙于训练,没有较多的时间接受行为规范的 教育,使得他们在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的表现上常常落后普通生。给日常的教育与生活管理带来麻烦。在这种时候,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往往会板起脸孔。进行棍棒式教育,在调查清楚情况之前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将体育生数落一顿。这样不近人情的冷漠教育往往会给体育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产生怨恨情绪,从而使得日后的教育与管理更加无法开展下去。
2.3.2先入为主,缺乏必要的沟通。体育生作为大学中的特殊群体,被赋予了一定的刻板印象,通常是消极的印象。这是普通人对于体育生的严重误解。部分负责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容易出现先入为主的情况,将体育生的不良印象放大,从而在日常的管理与教育中拒绝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更不用说与他们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了。事实上,有很多体育生是积极进取的。作为管理者,应该主动接近体育生,真诚相待,用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与体育生加强沟通与交流,询问其真实需求,并开展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3 体育特长生管理的策略
3.1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在对高校的体育特招生的管理过程中也应坚持这一原则。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行这一原则:
3.1.1要适当尊重和保护体育生的个性。和其他大学生相比,体育生的个性特征尤其鲜明。从总体来看。体育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较为成熟,他们往往更早地了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并能较快地适应,处世灵活,重义轻利,与人交往中崇尚古代的侠士风范。勇于竞争,重视比赛成绩等等。当然作为个体也有着巨大差异,比如有的固执己见,抱残守缺不以为憾,有的老于世故,善于在你来我往中纵横捭阑,有的沉静,有的开朗,有的无视自己的不良习惯,有的坚持自己的优良品行等等。高校体育生纷繁复杂的个性特点要求管理者要充分了解个人的特点,适当尊重和保护其个性,才能调动其积极性,自觉地支持管理活动,使管理工作成为一种积极的活动。如果管理者对所有的成员用一个标准,一个声音,一种模式,一种态度,固然管理者的工作大大简化了,但是管理的效果不会很好。
3.1.2发挥人的能动性。普通高校的体育生肩负着双倍于一般大学生的任务,一是每天进行体能和专项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成绩,为给学校争得荣誉做好准备。二是要学好专业课知识,争取文化课成绩过关,能够顺利走出校门,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体育生的这两项任务同等重要,完不成第一个任务会影响自己在校期间的地位,而完不成第二个任务则直接影响就业。所以他们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活动中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个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3.2在教育管理中融“感情教育”。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发现体育特长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性认识明显高于理性认识。对教师的教育能否听进去,经常取决于对教师个人的喜恶。因此,我们认为在体育特长生的教育管理中需要融入“感情教育”。“感情教育”是指在学生的教育成长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个人情感经历方方面面,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
由于体育特长生在正常的学习中压力较大,往往有自卑的情绪产生。因此更需要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要主动与体育特长生交朋友,通过感情培养,使体育特长生乐于接受教育。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一名体育特长生在活动中与另一名学生产生口角,按照这名体育特长生以往的脾气,肯定是要拳脚相向的,但是在此时,他记得辅导员让他在遇到这种情况的下,要先冷静,及时给辅导员电话。在电话中,辅导员通过相关工作,化解了这一场纠纷。事后这名体育生说。是为了不给辅导员惹麻烦才采取这样的做法的。笔者认为这其实是辅导员与体育特长生师生感情交流的有效结果。
3.3为体育特长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据了解,很多体育特长生在进校后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们对课程设置不关心、不感兴趣,厌学情绪、逃课或隐性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各项活动参与不积极,总是到了大四要找工作的时候才开始担心自己的出路问题,文化功底相对较弱的体育特长生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就业面也相对较窄,而这些因素往往又会导致体育特长生在就业时自信不足甚至自暴自弃,因此体育特长生们的就业情况总是不很乐观。为此,学校应该加强体育特长生的择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观的形成并不是一个阶段,而应该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始终。在平时的教育中,学校就应该根据体育特长生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丰富和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鼓励他们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使之成为既有坚实的专业技术、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又具有较高思想、文化水准的新型体育人才,为就业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就业期间,要特别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就业工作,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就业信息的采集,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体育特长生在学习基础和生活方式上与普通生尚存有差距。体育特长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该得到学校的理解和关注,我们应该抱着“有教无类”的思想,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把他们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我们的教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