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眼外直肌磁共振成像研究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beil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直肌Pulley位置及其形态改变。

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32例,平均年龄(15.4±1.8)岁。同时招募健康志愿者30例,平均年龄(16.1±1.6)岁,利用MRI技术对第一眼位眼外直肌行连续冠状扫描。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系数计算眼外直肌Pulley位置,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2组间比较;同时计算各MRI层面水平肌肉最大横截面积和体积的变化,2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四条直肌Pulley位置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各MRI扫描层面其内直肌横截面积均小于正常对照者,且其内直肌肌肉体积小于正常对照者(t=10.47,P=0.006)。对于外直肌而言,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外直肌肌肉体积略大于正常对照者,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外直肌/内直肌肌肉体积比率(1.6±0.4)较正常对照者外直肌/内直肌肌肉体积比率(1.1±0.1)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3,P=0.007)。

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与眼外直肌Pulley位置无关,而可能与水平直肌肌肉体积的变化有关,而这种改变可能会在术后继续影响眼位,从而导致斜视矫正术后远期复发率较高。

其他文献
国际上现有两种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分期标准,即中国的程氏分期和日本肝癌研究组的Vp分期。这两种分期区别不大。笔者较为推荐程氏分期,因为在影像学检查中日本Vp分期中的Vp1期和Vp2期较难分别,且日本Vp分期没有程氏Ⅳ期,而程氏Ⅳ期癌栓不可切除已无争议性。这两种分期的共同缺点为只考虑癌栓侵犯门静脉程度,而未考虑其他影响治疗和预后的因素。笔者借用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的优点,把以下影响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7例行原位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127例受者中,24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其中1级、2级、3级分别为17、5、2例;103例术后未发生急性肾损伤。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处理方法依据改善全世界肾脏疾病预后组织(KDIGO)2012年指南。观察指
目的探讨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与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对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的22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相关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多学科团队讨论判断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及肝切除范围,行相应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影响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因素
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浸润性和转移性强,预后差,严重威胁人民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治疗已发展为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目前外科手术仍是肝癌最理想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根据肝癌患者肿瘤分期,制订合适治疗策略,将手术切除、消融、栓塞、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有机联合、序贯应用,有望提高整体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命质量。
胰腺恶性肿瘤是诊断与治疗较为复杂的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其疗效和预后不佳。"Pancreas"系列会议每2年举办一次,是行业内公认的胰腺肿瘤领域盛会,展示前沿的丰富成果。笔者团队总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主办的"Pancreas 2018"会议内容和特点,从转化医学、循证医学、多学科团队协作、手术新技术、国内团队收获等方面,逐一整理和解析,以期为国内同道传播和分享前沿信息,为胰
目的探讨两步分层法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行腹腔镜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行术前评估后,行两步分层法腹腔镜半肝切除术(肝实质内整体处理肝蒂和肝静脉及其属支,无需鞘内仔细解剖)。观察指标:(1)术前评估、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术后5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改良去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正近视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在南京总医院行SMILE的近视散光患者52例(103眼)作为SMILE组,行改良去瓣Epi-LASIK的近视散光患者43例(86眼)作为Epi-LASIK组。分别在术前,术后1 d、1周
间歇性外斜视是亚洲最常见的斜视类型,当前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在手术时机、为获得远期满意疗效的术后近期目标眼位、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等方面尚存在争议。笔者针对间歇性外斜视这些热点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展开评述,供眼科同道们参考。
目的:比较间歇性外斜视和正常眼位人群之间,间歇性外斜视注视眼和非注视眼之间的调节灵活度和调节反应。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就诊的3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组,另选取24例正位眼或外隐斜斜视度≤6△的门诊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2.00 D的反转拍和开放视野式自动验光仪分别测量受试者在单眼和双眼注视近距视标时的调节灵活度和调节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原发性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研究。2014年9-10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PTK联合CXL治疗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11例(11眼),评估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角膜形态、角膜最薄点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差异。手术前后数据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