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细胞因子对补体急性时相蛋白合成调控的分子机制

来源 :国际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j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补体都是急性时相蛋白,其主要合成部位是肝脏,并受IL-6类细胞因子,IL-1类细胞因子及IFNγ的调控。各细胞因子通过“JAK-STAT”或“Ras-MAPK”信号转导途径,可改变补体APP基因的转录速率,或增强该基因mRNA的稳定性,从而完成对其合成的调控。同类型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是相似的。

其他文献
补体系统由复杂的血浆蛋白质构成,为体液免疫系统的固有部分,其活化引起一系列的级联反应,最终产生多种促炎分子。该系统亦含有活化过程中产生的补体片段和调控分子的受体。在AS病变形成过程中有两种突出的细胞现象:单核细胞募集(之后形成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活化。内皮下LDL的沉积为上述事件的重要刺激。大量的证据表明,补体活化可能为脂蛋白沉积和之后病变的形成之间的桥梁。
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的移行步骤为:附壁滚动、激活和紧密粘附、移行。白细胞及内皮细胞表面表达有能够相互结合的粘附分子是发生这一过程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白细胞移行的每一步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粘附分子不同,利用这一机制研制出针对粘附分子作用的各种类型的制剂来抑制白细胞的滚动、粘附或移行有抗炎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的JAKs-STATs途径是当前细胞因子研究领域的热点。多数造血生长因子通过此途径转导信号,表达相应的生理功能。此途径的异常活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JAKs是一类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STATs是一类转录因子,它们均是由多个成员构成的一个家族。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诱导受体二聚化,在胞浆内形成JAKs结合位点结合并活化JAKs,活化的JAKs进一步活化STATs,由STATs转入细胞
B细胞抗原(B-SAg)能刺激B细胞大量增殖、分化,对VH基因产物呈特异性结合,还可激活补体级联反应。在人类某些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AIDS等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对其深入研究可能为治疗这些疾病寻求新的途径。
细胞凋亡是正常T细胞和B细胞分化和稳定的重要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Fas/FasL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的抑制是产生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自身抗体的主要原因。DNA低甲基化也会抑制细胞凋亡,导致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增殖。细胞凋亡的抑制能引起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异常的细胞因子谱反过来抑制细胞凋亡,使得B细胞和T细胞等免疫细胞自我耐受发生破坏和自身抗体大量产
TH1/TH2模式已不能反映体内CK网络的复杂性。在器官移植中,存在免疫调节的CK网络,但任何特异性针对某一种或一部分CK采取的措施来进行免疫调节,是比较困难的。移植耐受存在于多层水平如转录免疫倾斜,无反应性,凋亡等。
探索组织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是移植免疫致力攻克的堡垒。在众多的研究中,诱导受体产生对同种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则是最理想的途径。本文将对主动免疫诱导同种耐受,阻断同种免疫应答诱导对移植物的耐受及建立受体体内微嵌合体诱导移植耐受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人及鼠N细胞上抑制性受体的结构功能已研究得较为清楚了,其识别MHC Ⅰ类分子的机理公认的为“失去自己”假说,具体作用模式为效应抑制模式和靶干扰模式,前者已越来越为实验所证实。本文对效应抑制模式的信号传导机制及NK细胞抑制性受体识别MHC Ⅰ类分子位点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近年来免疫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是证实了免疫系统生物节律的存在。对免疫细胞、体液免疫组份、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各个环节的昼夜节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在临床实践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