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的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准备的认识过程。课前预习是学习活动的一个起始环节,它往往是语文教学的“专利”,那么在小学数学课中运用课前预习是否恰当呢?许多教师心存疑虑:让学生自学数学书上所呈现的知识,会不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了新奇感呢?通过预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知识的结论,我们的数学课堂还需要探索吗?而且预习后的课堂教师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些现实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所困惑、所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
一、当今的数学课堂需要预习吗
现实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通过预习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没有耐心在课堂上听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为此,有些教师为体现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的气氛,有意不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把学生看成是白纸一张,什么都不懂,引导着学生钻入一个又一个预设好的“精彩圈套”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这种课堂表面上教师引导点拨得热热闹闹,学生好像也是兴趣昂然,但实质上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师表演”以致于常有学生轻蔑地叫嚷:“其实老师讲的我早已会了”。而教师也常有在感叹:“就怕有学生会了”。
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应提倡课前预习,而预习成效及引起课堂教学的新变化,可通过布置合理的预习任务、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等途径来解决。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预习效果
1、预习任务要有“可操作性”: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作业,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回去预习例×或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以若干小问题来呈现,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点拨性”: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如:小朋友,我们起床、吃饭、上学……都需要知道时间,那你们注意过钟表吗?请回家仔细观察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家长,下一节课我们要来比比谁了解得多。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不宜一刀切。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预习作业应注意“全局性”:如何将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的反馈功能之外,关键还在于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
5、预习设计注意因材施教、因课而定:预习设计的目的、任务、方法,必须依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在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上,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逐步转向侧重在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二)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课题计划教给学生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学生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3、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一、当今的数学课堂需要预习吗
现实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通过预习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没有耐心在课堂上听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为此,有些教师为体现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的气氛,有意不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把学生看成是白纸一张,什么都不懂,引导着学生钻入一个又一个预设好的“精彩圈套”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这种课堂表面上教师引导点拨得热热闹闹,学生好像也是兴趣昂然,但实质上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师表演”以致于常有学生轻蔑地叫嚷:“其实老师讲的我早已会了”。而教师也常有在感叹:“就怕有学生会了”。
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应提倡课前预习,而预习成效及引起课堂教学的新变化,可通过布置合理的预习任务、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等途径来解决。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预习效果
1、预习任务要有“可操作性”: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作业,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回去预习例×或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以若干小问题来呈现,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点拨性”: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如:小朋友,我们起床、吃饭、上学……都需要知道时间,那你们注意过钟表吗?请回家仔细观察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家长,下一节课我们要来比比谁了解得多。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不宜一刀切。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预习作业应注意“全局性”:如何将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的反馈功能之外,关键还在于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
5、预习设计注意因材施教、因课而定:预习设计的目的、任务、方法,必须依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在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上,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逐步转向侧重在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二)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课题计划教给学生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学生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3、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