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策展过程中,将理论探讨渗入到策展的思路,不是为了艺术而策展,而是把对当代问题的讨论和理论研究作为展览的最终目的,这是身为美术馆体制内策展人开展展览工作要坚持的思路,与商业策展的利益驱动完全不同。
王春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采访时间/ 9月15日
采访方式/ 微信采访
近几年出现了很多张口闭口就谈学术策展的人,随手几篇展览的前言和后记、不加深思的冒然想法、可有可无的会议研讨,系列程序下来,便可对外宣传内容很精彩、展览很学术,多是金玉其外。真正的学术展览到底追求什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王春辰在微信采访中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王春辰发过这样一个朋友圈,“好的画廊不是仅仅卖画,而是发现艺术,推出艺术,多少重要的艺术家都是画廊第一次发现推出的。所以不要小看好的画廊,他们也是艺术的构建者和美术史的确定者。关键是持续几十年去做,这个活绝对是理想主义者干的,当然是艺术的理想主义者。”作为策展圈里的学术代表,王春辰始终坚持对“艺术理想主义者”的呼吁,策展界的理想主义就是把每一个展览作为研究当代问题的对象,将每一次策展作为实践自己艺术理想的实验场。
在策展过程中,将理论探讨渗入到策展的思路,不是为了艺术而策展,而是把对当代问题的讨论和理论研究作为展览的最终目的,这是身为美术馆体制内策展人开展展览工作要坚持的思路,与商业策展的利益驱动完全不同。美院的求学经历是王春辰能够保持策展为学术这颗赤子之心的重要开端。从1999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班开始,到研读硕博期间跟随易英老师进行现当代艺术理论的学习,王春辰并没有急功近利的参与任何策展,而是专心研习艺术理论及历史,艺术理论研究是他把握到策展对象与艺术本身区别的重要方式。直到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用策展实践为我们展现了学术介入展览的过程。
2012年,北京寺上美术馆“观念维新——中国当代摄影简史”展览中,王春辰邀请了60多位中国前卫先锋摄影艺术家,与单纯的陈列作品不同,秉承学术策展的策展人将60多位先锋摄影艺术家所展示的近30年的摄影作品看作一个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艺术家每个时间段作品的差异,分析艺术家如何用摄影媒介来表现思考的问题,既有他们自身的成长苦恼,也有对中国社会的思考,也包括了对艺术的苦恼,每个特定时间段内的观念摄影反映了一个时期的艺术心理症候。所有这些对问题的提出和探究都是将展览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对象,展览是策展人表达学术愿望的作品。
2014年,王春辰因在美国布罗德美术馆策划了“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展,被美国《艺术杂志》称为“来自中国大陆第一个被美国美术馆聘请的中国策展人”。他希望为美国人民带来的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图像的表面,而是希望挖掘背后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因素,即考虑文化场域中中国艺术的表达,不是仅仅为了表达现实的题材,而是表现在文化类别下艺术家自身和文化的关系、和现实的关系以及和未来想象的关系。这两次美术馆策展都是以当代艺术理论为出发点的学术策展,好的策展人会把一些潜在的问题通过展览提升为艺术话题,提供给社会讨论,以激活人们的思考。
美术馆策展可以依托更多的资源针对当代问题进行研究,但商业画廊的策展是否可以介入到艺术本质,成为策展学术史上的重要一环呢?
在画廊这个实验场地上,王春辰依旧怀着理想主义者的期望,画廊谋利益的商业展览被他看作是一时的状态,只有本着学术探讨所策划的展览才能真正的激发大家的思考。今年年初,上海艺术门策划的“新感知——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邀请展”中,完全超越画廊展览的商业性质,展览成为了提出问题、展现问题的舞台。这个展览的落脚点在怎样看待新一代年轻女艺术家,在整个展览协调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有的女性艺术家不愿意参加任何一个女性命名的展览,王春辰把这种态度也看成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参加的艺术家并不排斥性别身份的差别,在这样一个自然客观的事实下,恰恰表明女性艺术不是一种对立和歧视。中国的新一代女性艺术具有怎样的特质?她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客观而又多方面呈现它们,就构成“新感知”的内涵和意义。或许,不是人人都能做学术策展,也并不是每一个策展都是一个里程碑,但是时刻用做理论的态度来提醒策展人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姿态。
理想的学术策展要求策展人对某一领域有专门的学习和长期的积累,也就是必须进入艺术本身的学习,要对各个艺术流派和艺术潮流有足够的认识与研究,找到策展人与艺术家双方共同认可的表达语言与学术性主张。在这一点上王春辰比较推崇MoMA(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展人根据媒介区分为摄影、绘画、雕塑和电影等,他们所研究的对象更有针对性,强调专业性和专门性。这些都是促成一个展览不人云亦云,不流于浮云的重要条件。
然而,关于学术策展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它既可以是理想主义者的实验场,这是我们所希冀的;也可能变成强权策展人的独裁地。如若不能有效的做好艺术理论和策展实践的区别研究,很多所谓学术策展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学术主张,不顾艺术家的个体差别,强行将艺术家归置在自己的策展思路里。艺术家和作品不再与艺术生态有联系,而是单纯成了策展人的研究对象,这类所谓的学术策展人只是将研究史论的状态转嫁在研究展览上,文字会成为展览的中心,本应作为主体的作品会失去视觉观看的意义。美术圈里开始出现一种怪现象,展览扎堆、策展扎推、写篇前言也敢称之为“学术”的人也扎堆,到底学术展览该是什么模样,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模样,或许这次关于王春辰的访谈会给大家一些启示。
王春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采访时间/ 9月15日
采访方式/ 微信采访
近几年出现了很多张口闭口就谈学术策展的人,随手几篇展览的前言和后记、不加深思的冒然想法、可有可无的会议研讨,系列程序下来,便可对外宣传内容很精彩、展览很学术,多是金玉其外。真正的学术展览到底追求什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王春辰在微信采访中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王春辰发过这样一个朋友圈,“好的画廊不是仅仅卖画,而是发现艺术,推出艺术,多少重要的艺术家都是画廊第一次发现推出的。所以不要小看好的画廊,他们也是艺术的构建者和美术史的确定者。关键是持续几十年去做,这个活绝对是理想主义者干的,当然是艺术的理想主义者。”作为策展圈里的学术代表,王春辰始终坚持对“艺术理想主义者”的呼吁,策展界的理想主义就是把每一个展览作为研究当代问题的对象,将每一次策展作为实践自己艺术理想的实验场。
在策展过程中,将理论探讨渗入到策展的思路,不是为了艺术而策展,而是把对当代问题的讨论和理论研究作为展览的最终目的,这是身为美术馆体制内策展人开展展览工作要坚持的思路,与商业策展的利益驱动完全不同。美院的求学经历是王春辰能够保持策展为学术这颗赤子之心的重要开端。从1999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班开始,到研读硕博期间跟随易英老师进行现当代艺术理论的学习,王春辰并没有急功近利的参与任何策展,而是专心研习艺术理论及历史,艺术理论研究是他把握到策展对象与艺术本身区别的重要方式。直到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用策展实践为我们展现了学术介入展览的过程。
2012年,北京寺上美术馆“观念维新——中国当代摄影简史”展览中,王春辰邀请了60多位中国前卫先锋摄影艺术家,与单纯的陈列作品不同,秉承学术策展的策展人将60多位先锋摄影艺术家所展示的近30年的摄影作品看作一个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艺术家每个时间段作品的差异,分析艺术家如何用摄影媒介来表现思考的问题,既有他们自身的成长苦恼,也有对中国社会的思考,也包括了对艺术的苦恼,每个特定时间段内的观念摄影反映了一个时期的艺术心理症候。所有这些对问题的提出和探究都是将展览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对象,展览是策展人表达学术愿望的作品。
2014年,王春辰因在美国布罗德美术馆策划了“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展,被美国《艺术杂志》称为“来自中国大陆第一个被美国美术馆聘请的中国策展人”。他希望为美国人民带来的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图像的表面,而是希望挖掘背后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因素,即考虑文化场域中中国艺术的表达,不是仅仅为了表达现实的题材,而是表现在文化类别下艺术家自身和文化的关系、和现实的关系以及和未来想象的关系。这两次美术馆策展都是以当代艺术理论为出发点的学术策展,好的策展人会把一些潜在的问题通过展览提升为艺术话题,提供给社会讨论,以激活人们的思考。
美术馆策展可以依托更多的资源针对当代问题进行研究,但商业画廊的策展是否可以介入到艺术本质,成为策展学术史上的重要一环呢?
在画廊这个实验场地上,王春辰依旧怀着理想主义者的期望,画廊谋利益的商业展览被他看作是一时的状态,只有本着学术探讨所策划的展览才能真正的激发大家的思考。今年年初,上海艺术门策划的“新感知——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邀请展”中,完全超越画廊展览的商业性质,展览成为了提出问题、展现问题的舞台。这个展览的落脚点在怎样看待新一代年轻女艺术家,在整个展览协调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有的女性艺术家不愿意参加任何一个女性命名的展览,王春辰把这种态度也看成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参加的艺术家并不排斥性别身份的差别,在这样一个自然客观的事实下,恰恰表明女性艺术不是一种对立和歧视。中国的新一代女性艺术具有怎样的特质?她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客观而又多方面呈现它们,就构成“新感知”的内涵和意义。或许,不是人人都能做学术策展,也并不是每一个策展都是一个里程碑,但是时刻用做理论的态度来提醒策展人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姿态。
理想的学术策展要求策展人对某一领域有专门的学习和长期的积累,也就是必须进入艺术本身的学习,要对各个艺术流派和艺术潮流有足够的认识与研究,找到策展人与艺术家双方共同认可的表达语言与学术性主张。在这一点上王春辰比较推崇MoMA(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展人根据媒介区分为摄影、绘画、雕塑和电影等,他们所研究的对象更有针对性,强调专业性和专门性。这些都是促成一个展览不人云亦云,不流于浮云的重要条件。
然而,关于学术策展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它既可以是理想主义者的实验场,这是我们所希冀的;也可能变成强权策展人的独裁地。如若不能有效的做好艺术理论和策展实践的区别研究,很多所谓学术策展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学术主张,不顾艺术家的个体差别,强行将艺术家归置在自己的策展思路里。艺术家和作品不再与艺术生态有联系,而是单纯成了策展人的研究对象,这类所谓的学术策展人只是将研究史论的状态转嫁在研究展览上,文字会成为展览的中心,本应作为主体的作品会失去视觉观看的意义。美术圈里开始出现一种怪现象,展览扎堆、策展扎推、写篇前言也敢称之为“学术”的人也扎堆,到底学术展览该是什么模样,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模样,或许这次关于王春辰的访谈会给大家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