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奏”一词,本属于音乐范畴,是指音乐中有规律的出现的长强短弱的现象,后来逐渐应用到其他领域之中。就亲疏关系来说,节奏与语文较之于其他领域更为密切,因为汉语本身就是一种极富音乐性的语言。中国的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一直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节奏”一词更适合于语文。学习语文者如果不能把握其“节奏”,就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具备语文的素质。
一、书写的节奏
写字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最基本的标准之一,可是,走到我们的学生中间去看一看,就不难发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字写得很不成样子;或疏而太阔,或密而太促,或笔画生硬,互不关联,或长胳膊短腿,东倒西歪,似乎是在打醉拳。
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节奏,比如我们写“横(一)”,就包括顿,提,按,收四个步骤,这就是“横(一)”的节奏;又如写“天”,先写一短横,再写一稍长的横,然后写撇要到位,最后写捺要出峰。如果两横长短不分,撇捺不到位,既不能托住上面的两横,也就失去“天”这个字的节奏。
字与字之间的配合也是一种节奏,它应是距离适中,大小匀称,分段合理。这样的书面给人疏朗有致,和谐美观的感觉,形成自己的节奏。有的同学的字写的或密密麻麻或犬牙交错或从头到尾一大段,实在令人头痛。
二、读的节奏
作品由于体裁内容和风格的不同,也会显示出不同的节奏。
不同体裁的作品自然具有不同的节奏;或局促紧张,或轻松悠扬;或高昂激越,或低回缠绵;或典雅庄重,或活泼诙谐……
节奏似乎无论如何也偏属于形式的成分更多一些,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所以我们谈到节奏的问题,就不可能离开内容——表现不同内容的作品,必然显现不同的节奏。
例如《荷塘月色》,作者带着淡淡的哀愁夜游荷塘,借美丽的荷塘夜色来冲淡哀愁,以求解脱。这样的内容决定他的节奏必然是低沉.舒缓和偶尔的轻快。
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相应的就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冰心的散文娓娓道来,充满爱心,更像摇篮曲;茅盾的文章则有张有弛,洒脱之中富有变化,如宫廷华尔兹;鲁迅的杂文尖锐深刻,爱憎分明,酣畅淋漓更像交响乐……
三、听和说的节奏
这两项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能力,但较为抽象,难于检验。听别人说话或朗读,一定要注意他的节奏:哪些语段激越高昂,哪些语段自然平缓;哪些内容说的详尽细致,哪些内容讲的简洁概括;哪些地方金刚怒目,哪些地方又百转回肠。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别人话语中的主要信息和思想倾向。同样自己说话或朗读的时候,也必须注意速度、停顿、重音、详略、连贯等问题,也只有把握好这些问题,才能说好或读好。
四、写作的节奏
写作也有节奏吗?有的。写作之前要有一个整体构思,即布局谋篇;写作时语言要连贯,段落之间衔接自然,详略得当,首尾照应。这就符合写作的节奏。文章既无整体构思,也无结构设计,想一句写一句,写到哪里算到哪里。必然难于连贯,更不必说什么呼应照应之类的了。还谈什么节奏呢?
五、课堂教学的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并不是讲求采用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一种教学思想和一种教学艺术,这些教学艺术体现在教程安排上,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这就要求不但要做到教学样式多样化,而且要对多种教学样式进行合理组合。如果教法单一,惯性便会产生惰性,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动静不调,学生失去新的刺激点或刺激点过多而产生不了新的兴奋,都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快慢失调,学生紧张过度或松弛过度,也会因疲劳或松弛而产生厌倦情绪。一堂课知识点和训练点过密,学生难以消化,而过疏又会造成多数学生“吃不饱”,同样会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其本身的规律,符合这一规律,就是找到了节奏。准确地把握某一事物的节奏,才能更好的认识它运用它。音乐失去了节奏,就“呕哑嘲喳难为听”;说话没有节奏,就会令人“不知所云”;写文章如果不知节奏为何物,那可真成了“杂乱无章”了。
语文教学工作者如果勤于探索,精于研究,把握语文学习的节奏,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像庖丁解牛一样“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那么,我们也可以踌躇满志地说:“吾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书写的节奏
写字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最基本的标准之一,可是,走到我们的学生中间去看一看,就不难发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字写得很不成样子;或疏而太阔,或密而太促,或笔画生硬,互不关联,或长胳膊短腿,东倒西歪,似乎是在打醉拳。
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节奏,比如我们写“横(一)”,就包括顿,提,按,收四个步骤,这就是“横(一)”的节奏;又如写“天”,先写一短横,再写一稍长的横,然后写撇要到位,最后写捺要出峰。如果两横长短不分,撇捺不到位,既不能托住上面的两横,也就失去“天”这个字的节奏。
字与字之间的配合也是一种节奏,它应是距离适中,大小匀称,分段合理。这样的书面给人疏朗有致,和谐美观的感觉,形成自己的节奏。有的同学的字写的或密密麻麻或犬牙交错或从头到尾一大段,实在令人头痛。
二、读的节奏
作品由于体裁内容和风格的不同,也会显示出不同的节奏。
不同体裁的作品自然具有不同的节奏;或局促紧张,或轻松悠扬;或高昂激越,或低回缠绵;或典雅庄重,或活泼诙谐……
节奏似乎无论如何也偏属于形式的成分更多一些,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所以我们谈到节奏的问题,就不可能离开内容——表现不同内容的作品,必然显现不同的节奏。
例如《荷塘月色》,作者带着淡淡的哀愁夜游荷塘,借美丽的荷塘夜色来冲淡哀愁,以求解脱。这样的内容决定他的节奏必然是低沉.舒缓和偶尔的轻快。
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相应的就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冰心的散文娓娓道来,充满爱心,更像摇篮曲;茅盾的文章则有张有弛,洒脱之中富有变化,如宫廷华尔兹;鲁迅的杂文尖锐深刻,爱憎分明,酣畅淋漓更像交响乐……
三、听和说的节奏
这两项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能力,但较为抽象,难于检验。听别人说话或朗读,一定要注意他的节奏:哪些语段激越高昂,哪些语段自然平缓;哪些内容说的详尽细致,哪些内容讲的简洁概括;哪些地方金刚怒目,哪些地方又百转回肠。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别人话语中的主要信息和思想倾向。同样自己说话或朗读的时候,也必须注意速度、停顿、重音、详略、连贯等问题,也只有把握好这些问题,才能说好或读好。
四、写作的节奏
写作也有节奏吗?有的。写作之前要有一个整体构思,即布局谋篇;写作时语言要连贯,段落之间衔接自然,详略得当,首尾照应。这就符合写作的节奏。文章既无整体构思,也无结构设计,想一句写一句,写到哪里算到哪里。必然难于连贯,更不必说什么呼应照应之类的了。还谈什么节奏呢?
五、课堂教学的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并不是讲求采用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一种教学思想和一种教学艺术,这些教学艺术体现在教程安排上,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这就要求不但要做到教学样式多样化,而且要对多种教学样式进行合理组合。如果教法单一,惯性便会产生惰性,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动静不调,学生失去新的刺激点或刺激点过多而产生不了新的兴奋,都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快慢失调,学生紧张过度或松弛过度,也会因疲劳或松弛而产生厌倦情绪。一堂课知识点和训练点过密,学生难以消化,而过疏又会造成多数学生“吃不饱”,同样会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其本身的规律,符合这一规律,就是找到了节奏。准确地把握某一事物的节奏,才能更好的认识它运用它。音乐失去了节奏,就“呕哑嘲喳难为听”;说话没有节奏,就会令人“不知所云”;写文章如果不知节奏为何物,那可真成了“杂乱无章”了。
语文教学工作者如果勤于探索,精于研究,把握语文学习的节奏,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像庖丁解牛一样“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那么,我们也可以踌躇满志地说:“吾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