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就业已是全国热门议题之一,据报道,2007年近500万名高校毕业生中约144万人未如期就业,17个省市还出现了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的“倒挂”现象。一方面我们听到部分教育机构和学生在感叹:“毕业就失业”、“应届毕业生比民工还廉价”,另一方面我们又听到一些大企业在呼唤:“求猎头们赶快‘百度’出一批国际化人才”。
因为缺乏国际化人才,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成了只能喝汤的工厂而非国际化公司。在一项名为“华人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最大挑战”的调查中,47%的企业受访者把“缺乏国际化人才”列为首位。
很显然,这是巨大的供求失衡。每年都有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许多专家认为这是大学扩招的结果,但有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仍是劳动力市场的优势群体,因为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并不高,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接近50%。麦肯锡也曾有调查显示:中国近十几年将急需7.5万有国际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而相应的供给量只有3000-5000人,正因为缺乏国际化人才,中国企业才大都不敢“走出去”海外并购。
种种现象的出现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力透纸背的质问:大学生们为什么不尽早打造自己的国际化品牌呢?又如何打造呢?
除了那些千篇一律的策划、定位、自信、专业过硬、扬长避短、善于沟通等常规“方法”外,我建议大学生争取去大企实习,尤其是去跨国企业实习,去一个知名企业不亚于上一个名校,这是塑造大学生国际化品牌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些大企业寒暑假都会通过各种形式招募实习生,并最终会留用一批实习生。如2006年参与IBM公司暑期实习项目的学生,有40%的人最终留在了IBM,2007年留下的学生比例超过了一半;再如惠普公司每年都招聘近200名实习生,大部分人均获得了留在惠普公司任职的机会。去大企业实习是很好的“直通车”,即使没有被录用,企业的“名牌”背景也会纳入学生的简历中,成为求职的一大砝码。
也许会有不少大学生说找不到国际化的实习工作,其实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国际展览,许多展览馆一年四季都是满满的,其中有大量来自海外的参展公司。这些展览通常时长一个星期,需要请大量的人手临时帮忙,有时甚至请中专生帮忙。这是学生自我推荐的好机会,而且,确实有一些大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和参展公司建立了联系,并最终得到了实习机会。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大量的海外人士会来中国,今年也是中国开放传统假日第一年。 这会带来大量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些都可成为大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机会。
当然,大学生还要尽早培养自己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这需要跨文化沟通的技巧,需要对国际上的不同文化持开放心态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在外企实习等跨文化交流中做到兼收并蓄。大学生应身在祖国,放眼世界。
王辉耀 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九三
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顾问,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国家发改委国际经济合作中心特约研
究员,国际商务管理学会(AIB)成员,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