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教育史上曾有过两次大的变革是革命性的,是教育发展的两次质的飞跃:一次是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学校教育突破了原教育的时空限制,使教育从生活经验、生产技术在生活和劳动中的随意传递演变为具有固定教育场所、固定教育时间、专业教育人员和系统教育内容的正规的教育,使教育从原始的自发状态转变到文明的自觉状态;另一次飞跃则是班级授课制度的产生。班级授课制度突破了原个别教学的低效率,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大批量规范统一的培养人才,彻底改变了教育的生产模式,大幅度提高了教育的生产效率,使教育由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提升为“生产线”式的批量生产,满足了当时机器大生产对科技工人的大量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班主任工作也从此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开始了自身的三级发展。
一、追求育人效率时期,班主任工作讲究技术管理,目的在于育人技术,培养“人手”。
17世纪左右,欧洲资本主义开始了其工业化进程,以“流水生产线”为特点的工业化大生产,要求有大量“人手”能熟练操作机器并且能准确无误的反复操作同一流程,使生产的产品在规格和质量上严格一致。工业化经济发展的需求直接启迪和刺激了教育的发展,教育必须迅速教会大批的“人手”“怎么做”,为此,“教育生产线”——班级授课制度便应运而生。
班级教学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1538年,教育家斯图谟在德国的斯特拉斯堡创办了文科中学,设立了9个年级,并尝试进行班级教学。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开始大量采用班级授课制。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第一次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初步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其后,教育家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和乌申斯基等教育家都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教育家,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了“班级授课制”的几个主要技术特点:1.学年,他把一年分为4个学期,每学期均有固定的时间,每年秋季(9月1日)招生,学生同时升学,同时毕业,从第一年9月到第二年8月为一学年。2.学级,他规定儿童在学校必须学习6年,按6个学级分别学习不同的内容。3.学班,把学生按成绩和年龄进行分班,以便更容易的带领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4.学舍,即每班要有相对固定的教室,这样既便于本班学习,又不影响他班。夸美纽斯科学的界定了“班级授课制”的主要技术特质,他的许多理论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班级授课制”的衍生产品班主任及其工作,班主任主要考虑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技术,强化学生在集体生产中的纪律观念,尤其是服从与合作的观念。至于机器生产技术的原理、改进以及人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则考虑较少。班主任工作注重于用既定的纪律来约束、限制和训练学生,将学生从技术和纪律上塑造成工厂所需要的合格的技术“人手”。班主任工作追求的是管理技术和手段。
二、探求育人规律时期,班主任工作讲究科学管理,目的在于育人科学,培养“人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科技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社会要求“人才”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怎样做更好”等等。追求科学本质、探求事物规律成为人们的最大追求,于是教育理论向科学演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也开始了科学化的探讨。
科学的追求反应在教育上,则体现在将生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运用到学生教育中来。人们开始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倡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科学育人。同时,遵照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和规律,人们对学习内容根据其知识特质进行了学科分类,并根据各学科的难易程度从基础知识向高深理论逐步推进,编排了系列教材。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了科学详细的规划,目的均在于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这一时期也是学生管理科学化探索的一个十分活跃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探索主要有三种:
1.道尔顿制中的“自主管理”。道尔顿制是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塞诸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反对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教师不再系统向学生讲授教材,而是为学生指定教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向老师请教,学生在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后向教师汇报和接受检查,学生由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同,同一个班的学生所学的任务和进度是不一样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倡导学生自主管理,但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设备要求很高,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却不是很高,所以时间不长就废止了。他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2.分组教学中的“分层管理”。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教学。分组的方法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就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各组学习课程相同,但学习时间或年限不同。作业分组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或意愿来分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但课程各不相同。由于分组教学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了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和不同特长的教学组,班主任工作也因组别不同而相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一样,对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我们称之为班级学生的分层管理。
3.特朗普制中的“制度管理”。特朗普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将大班、小班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时间的分配大体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讨20%,个别作业40%。在这种开放式的班级教学中,学生集体相对比较散漫,组织机构不那么固定和严密,学生的管理依赖于强有力的制度,学生依照固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学习和生活。
4.六西格玛(6sigma)管理的“量化管理”。六西格玛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策略是建立在测量、试验和统计学基础上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充分体现着数量化科学管理的思想理念。班级学生管理同期也克隆了量化管理这一方法。所谓量化管理就是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道德行为细化为多项小分数,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加减分数,最终以分数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在校表现并评定等次。
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这一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力图探讨出班级学生管理的固有规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班级管理程式,使班主任工作规范化。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使学生能快捷的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科学管理强调了对学生管理普遍规律的探讨,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尤其是学生情感的多变给班主任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强调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的同时,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学生性情的发展,使学生成了科学的奴隶而不是主人。
三、注重以人为本时期,班主任工作讲究艺术管理,目的在于育人性情,培养“常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倡导“以人为本”,儒家思想的内核“仁”就是最好的人本思想,孔子在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不凌节而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无不显示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欧洲文艺复兴高举的是“以人为本”的大旗,这不仅说明中世纪的欧洲关注人文,同时也说明了在欧洲的远古时期就有人本思想。
今天,当我们在科学思想指导下发展经济,推进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时,再一次举起了“以人为本”的大旗。“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从班级学生管理的视角,人们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较典型的有:1.小班化教学中的“双主体型管理”。1998年克林顿在其国情咨文中提出的教育发展的四个目标之一就是小班化教学,拟在几年内把小学低年级班级学生平均数降到18人以下,这就是著名的“CSR”(Class Size Reduction)计划。在我国的许多地方也开展了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验,小班化教学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注重“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规模缩小,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从而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充分程度,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好,学生的主体参与也好。2.全员班主任或者取消班主任中的“全员化管理”。近几年我国在班级管理体制重构的探索中,还出现了两种看似相反的意见:一种是推行全员班主任制;另一种是取消班主任。主张全员班主任制主要是针对单一班主任制下非班主任教师不参与班级学生教育管理这一弊端,实行所有任课教师都是班主任的全员班主任制,使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个个都育人。这一改革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校任课教师这一教育资源的潜力,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主张取消班主任主要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管理班级的自理能力。取消班主任并不是绝对意义的“不要班主任工作”,而是有意弱化单靠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学生管理由班主任在前台组织指挥向由所有老师在后台教、扶、放,注重间接的辅导策划和服务,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表面看取消了班主任,其实质只是班主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全员班主任还是取消班主任,管理理念追求的都是学生管理的全员、全程、全时空。3.班主任职业化中的“专业化管理”。这是在现有的班主任制框架内对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力图通过班主任职业化来提升班主任的事业心、责任感及工作能力和效率,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给予学生更为专业的人性化管理。
无论是全员化班主任、专业化班主任、小班化班主任还是不要班主任,对班主任本身的取舍都只是表象的东西,其实质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学生,力图以学生为教育之本,把学生当发展中的人来看,关注学生的向上性。正确理解他们的未完成性和可塑造性并将其转化为他们的优势。因此,班主任工作应追求管理艺术,以更为人性、更为艺术的管理,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性情中人的正常人。
班级授课制风风雨雨已走过几个世纪,班主任工作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蹒跚而行。无论人们如何褒贬,班级授课制都以其人才生产的高效率和集体的教育力量优势而备受青睐,班主任工作无论称谓如何变化,形式和方法如何演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必需的。综观班主任工作,从技术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艺术管理,这中间交织着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更多的还是反映了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毕竟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还是人。
一、追求育人效率时期,班主任工作讲究技术管理,目的在于育人技术,培养“人手”。
17世纪左右,欧洲资本主义开始了其工业化进程,以“流水生产线”为特点的工业化大生产,要求有大量“人手”能熟练操作机器并且能准确无误的反复操作同一流程,使生产的产品在规格和质量上严格一致。工业化经济发展的需求直接启迪和刺激了教育的发展,教育必须迅速教会大批的“人手”“怎么做”,为此,“教育生产线”——班级授课制度便应运而生。
班级教学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1538年,教育家斯图谟在德国的斯特拉斯堡创办了文科中学,设立了9个年级,并尝试进行班级教学。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开始大量采用班级授课制。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第一次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初步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其后,教育家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和乌申斯基等教育家都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教育家,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了“班级授课制”的几个主要技术特点:1.学年,他把一年分为4个学期,每学期均有固定的时间,每年秋季(9月1日)招生,学生同时升学,同时毕业,从第一年9月到第二年8月为一学年。2.学级,他规定儿童在学校必须学习6年,按6个学级分别学习不同的内容。3.学班,把学生按成绩和年龄进行分班,以便更容易的带领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4.学舍,即每班要有相对固定的教室,这样既便于本班学习,又不影响他班。夸美纽斯科学的界定了“班级授课制”的主要技术特质,他的许多理论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班级授课制”的衍生产品班主任及其工作,班主任主要考虑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技术,强化学生在集体生产中的纪律观念,尤其是服从与合作的观念。至于机器生产技术的原理、改进以及人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则考虑较少。班主任工作注重于用既定的纪律来约束、限制和训练学生,将学生从技术和纪律上塑造成工厂所需要的合格的技术“人手”。班主任工作追求的是管理技术和手段。
二、探求育人规律时期,班主任工作讲究科学管理,目的在于育人科学,培养“人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科技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社会要求“人才”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怎样做更好”等等。追求科学本质、探求事物规律成为人们的最大追求,于是教育理论向科学演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也开始了科学化的探讨。
科学的追求反应在教育上,则体现在将生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运用到学生教育中来。人们开始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倡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科学育人。同时,遵照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和规律,人们对学习内容根据其知识特质进行了学科分类,并根据各学科的难易程度从基础知识向高深理论逐步推进,编排了系列教材。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了科学详细的规划,目的均在于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这一时期也是学生管理科学化探索的一个十分活跃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探索主要有三种:
1.道尔顿制中的“自主管理”。道尔顿制是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塞诸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反对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教师不再系统向学生讲授教材,而是为学生指定教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向老师请教,学生在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后向教师汇报和接受检查,学生由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同,同一个班的学生所学的任务和进度是不一样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倡导学生自主管理,但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设备要求很高,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却不是很高,所以时间不长就废止了。他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2.分组教学中的“分层管理”。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教学。分组的方法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就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各组学习课程相同,但学习时间或年限不同。作业分组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或意愿来分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但课程各不相同。由于分组教学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了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和不同特长的教学组,班主任工作也因组别不同而相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一样,对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我们称之为班级学生的分层管理。
3.特朗普制中的“制度管理”。特朗普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将大班、小班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时间的分配大体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讨20%,个别作业40%。在这种开放式的班级教学中,学生集体相对比较散漫,组织机构不那么固定和严密,学生的管理依赖于强有力的制度,学生依照固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学习和生活。
4.六西格玛(6sigma)管理的“量化管理”。六西格玛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策略是建立在测量、试验和统计学基础上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充分体现着数量化科学管理的思想理念。班级学生管理同期也克隆了量化管理这一方法。所谓量化管理就是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道德行为细化为多项小分数,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加减分数,最终以分数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在校表现并评定等次。
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这一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力图探讨出班级学生管理的固有规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班级管理程式,使班主任工作规范化。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使学生能快捷的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科学管理强调了对学生管理普遍规律的探讨,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尤其是学生情感的多变给班主任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强调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的同时,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学生性情的发展,使学生成了科学的奴隶而不是主人。
三、注重以人为本时期,班主任工作讲究艺术管理,目的在于育人性情,培养“常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倡导“以人为本”,儒家思想的内核“仁”就是最好的人本思想,孔子在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不凌节而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无不显示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欧洲文艺复兴高举的是“以人为本”的大旗,这不仅说明中世纪的欧洲关注人文,同时也说明了在欧洲的远古时期就有人本思想。
今天,当我们在科学思想指导下发展经济,推进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时,再一次举起了“以人为本”的大旗。“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从班级学生管理的视角,人们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较典型的有:1.小班化教学中的“双主体型管理”。1998年克林顿在其国情咨文中提出的教育发展的四个目标之一就是小班化教学,拟在几年内把小学低年级班级学生平均数降到18人以下,这就是著名的“CSR”(Class Size Reduction)计划。在我国的许多地方也开展了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验,小班化教学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注重“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规模缩小,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从而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充分程度,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好,学生的主体参与也好。2.全员班主任或者取消班主任中的“全员化管理”。近几年我国在班级管理体制重构的探索中,还出现了两种看似相反的意见:一种是推行全员班主任制;另一种是取消班主任。主张全员班主任制主要是针对单一班主任制下非班主任教师不参与班级学生教育管理这一弊端,实行所有任课教师都是班主任的全员班主任制,使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个个都育人。这一改革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校任课教师这一教育资源的潜力,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主张取消班主任主要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管理班级的自理能力。取消班主任并不是绝对意义的“不要班主任工作”,而是有意弱化单靠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学生管理由班主任在前台组织指挥向由所有老师在后台教、扶、放,注重间接的辅导策划和服务,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表面看取消了班主任,其实质只是班主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全员班主任还是取消班主任,管理理念追求的都是学生管理的全员、全程、全时空。3.班主任职业化中的“专业化管理”。这是在现有的班主任制框架内对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力图通过班主任职业化来提升班主任的事业心、责任感及工作能力和效率,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给予学生更为专业的人性化管理。
无论是全员化班主任、专业化班主任、小班化班主任还是不要班主任,对班主任本身的取舍都只是表象的东西,其实质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学生,力图以学生为教育之本,把学生当发展中的人来看,关注学生的向上性。正确理解他们的未完成性和可塑造性并将其转化为他们的优势。因此,班主任工作应追求管理艺术,以更为人性、更为艺术的管理,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性情中人的正常人。
班级授课制风风雨雨已走过几个世纪,班主任工作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蹒跚而行。无论人们如何褒贬,班级授课制都以其人才生产的高效率和集体的教育力量优势而备受青睐,班主任工作无论称谓如何变化,形式和方法如何演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必需的。综观班主任工作,从技术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艺术管理,这中间交织着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更多的还是反映了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毕竟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还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