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思维“连接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jc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需要新旧知识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断地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储备和所学习内容的特征,从知识的本质出发,从“最近发展区”入手,紧扣学生思维的“连接点”来设计教学,在课堂的不断生成中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课例:苏教版第十二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激趣引新:
  多媒体出示一张较小的图片.
  师:能看清吗?你需要老师做什么?
  生:图片太小看不清,请老师将图片放大.
  初步体验:
  教师把鼠标横向拖动,学生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呢?
  生:您只是将长放大了,宽没有变,图像变形了.
  教师还原图像,然后把鼠标纵向拖动,学生又笑.
  师:现在宽变大了呀,怎么又笑呢?
  生:长没有放大,图形还是变形了.
  师:这样将长单独放大或将宽单独放大,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大. 你认为怎样才能将图片放大呢?
  生:长和宽应同时放大?
  教师演示正确的放大过程.
  师:你用到一个词非常恰当. (板书:同时)怎样才是同时放大呢?我们知道数学的研究经常让数字“说话”,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今天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课题)
  主动探究:
  多媒体出示: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第二幅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师:你能将条件中的信息整理到表格中吗?(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
  师: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学生用“倍”“分数”“比”等知识进行了相关的描述.
  师:刚才大家用到一个比——“2 ∶ 1”,“2”表示什么呢?“1”呢?
  生:“2”表示放大后的长,“1”就表示放大前的长;“2”表示放大后的宽,“1”就表示放大前的“宽”.
  师:长方形放大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吗?
  生:长方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放大后和放大前长的比与宽的比都是2 ∶ 1.
  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來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 ∶ 1,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 ∶ 1放大.
  反思建构:
  师:现在你对“同时”一词有怎样的理解?
  生:“同时”就是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相同的比放大. ……
  一、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引起学生的共鸣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图形的面积“变大”和“变小”有本质的区别.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其本质是图形的各个部分“同时”放大和缩小,而图形的“变大与变小”是图形一个部分或多个部分的变化都可以引起图形大小的变化. 学生往往会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利用计算机对图片大小处理的知识,对图片进行单方面横向或纵向拖动,学生发笑,是已有知识经验被激活的表现.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得出一个结论:要将长方形放大,需要将长和宽同时放大. 这是学生在对知识本质的初步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共鸣. 教师抓住契机——学生用“同时”这一词语对图形的放大进行描述,进而引导学生从数学研究的角度带着问题着手进行研究.
  二、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从语言描述的角度提出:需要“同时”将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放大. 学生对图形的放大有了初步的感知体验,教师重点评价、巧妙引导:你用到一个词非常恰当. (板书:同时)怎样才是同时放大呢?我们知道数学的研究经常让数字“说话”,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今天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学生用“同时” 一词来描述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源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只是对“图形的放大”这一知识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感知. 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处于“知其意尚不能言”的状态,对所学的新知产生了迫切的需求.
  三、从研究数学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新知,通过逐步研究不断地深入. 学生用已有知识来描述放大后图形和放大前图形的长与宽的关系,从“倍”“分数”“比”等多个角度对放大前后图形的变化进行了语言描述,这是从一个内部体验到语言外化的过程,学生对“同时”这一本质又有了新的感知.
  教师顺势而下,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用比表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通过引导:刚才大家用到一个比——“2 ∶ 1”,“2”表示什么呢?“1”呢?学生的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又从抽象走向具体.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放大后图形和放大前图形的长的比是2 ∶ 1,宽的比也是2 ∶ 1,进而得出规律:放大后的图形与放大前的图形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 ∶ 1.
  四、从反思体验出发,加强思维的纵深发展
  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层层推进,使研究的过程不断深入,对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得出的“同时”这一纯语言描述,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有了新的理解. 这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你对“同时”一词有怎样的理解?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
  从初步感知产生的语言描述,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真实的内心体验. 此时引导学生反思,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本质理解进行再体验. 丰富的体验过程,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刻.
  从知识的本质出发,紧扣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数学课堂更具有效性.
其他文献
一、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我国最早由胡铁生提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程凸显了其“微”的特点,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所以大部分都会在重点、难点、易错点上做文章.  高中数学的微课程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在网络上已经有与教材同步的全套微课视频,甚至有专门针对高三解题的模型微课,但很
期刊
每一年的高考,岁岁年年,如约而来,如期而去,留给我们的试题,聚成一个巨大的“宝藏”.如果我们认真探究并加以“挖掘”,一定会使这些“宝藏”转化为巨大的“财富”,同时还会使它们得到“增值”.2013年高考浙江省理科数学第18题换成了数列大题,没有考三角函数大题,而把三角函数的考查放到填空、选择题中,试题的结构安排做了较大的调整,试题的考查深度有了较大的提升,试题注重考查通性通法,回避了特殊技巧,从结构
期刊
在导数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碰到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数形结合是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直观地借助导函数图像探求原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是本题让学生自我感悟为什么讨论a与0以及a与1大小的最佳方法.只有展示思维过程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教学.本人认为立足基础,回归本真,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期刊
【摘要】数学的复习一般都是按章节或模块进行,按册进行的尝试无疑值得借鉴.复数的三角形式、三角变形的辅助角公式、直线的参数方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问题,居然能统一到提取a2+b2中来.  【关键词】提取a2+b2;复数的三角形式;辅助角公式;直线的参数方程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材《数学》第四册,包含四章内容:三角及其应用、坐标变换和参数方程、复数及其应用、线性规划.这一册的
期刊
【摘要】艺体生无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还是学习兴趣都不如文化科学生.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推理很强的学科,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对艺体生而言根本没吸引力.笔者旨在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激发高中艺体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艺体生;兴趣;情感  培养高中艺体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仅是数学学科的重中之重的地位,还因为数学直接对高中艺体生的高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培养学生学
期刊
【摘要】基于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学质量的高度关注背景下,笔者对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途径与策略进行思考,认为要重视三基、落实教材、注重渗透、把握主流、建立错题库、分析档案库.  【关键词】高三;数学;复习;有效性;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然而我们中职生的最大弊端就是不愿意思考或者说逻辑性不强,这也是导致数学课上学生参与低、成绩提高慢的主要原因.笔者,每当承担高三数学教学任务时都试图找寻出
期刊
【摘要】“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是计算数学基础课,它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因此需要紧密结合程序来完成对算法的实现.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方程精心挑选了数值算例,首先通过课堂演示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并提高学生兴趣;其次布置数值实验操作促进学生真正了解不同数值格式;最后引进一个建模实例,为其知识未来的应用打好基础.  【关键词】有限差分方法;有限元方法;收敛速度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是一门计算数学方向的
期刊
【摘要】 数学是人们经过对实际生活的探索总结出来的自然科学规律,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数学知识的教学就不应该限制在课内教材,而是应该走向现实生活,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问题,或者引用现实问题来体现数学知识原理,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文以轴对称图形数学知识为例,分析了其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生活化教学策略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期刊
【摘要】向量的数量积在高考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有的学生拿到这类题目时不能很快地找到解决的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2014年江苏省高考题第12题为例,总结归纳出向量的数量积的处理方法与选择策略.  【关键词】数量积;方法;选择  向量的数量积是江苏高考考点中8个C级要求之一,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是必考内容.它既可以单独出题,也可以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结合出题.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这类问题时,要
期刊
数学课堂上的板书设计,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更是对课堂教学信息的汇集和梳理,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艺术展示形式,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板书的呈现过程不应当是呆板生硬的,而应当在凝练的文字和简洁的图形间,通过鲜明的对比、清晰的结构和流通的脉络,动态地为学生勾勒出数学的独特魅力.  一、动态化比较——在迁移中走向深刻  在板书前,教师就应当对板书的内容、位置、顺序等有一个通盘、周密的考虑,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