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顾名思义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反复训练培养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条件反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拟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品质,谈谈自己的做法及体会。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数学学习的水平。小学数学教材是首选的数学阅读材料,因为数学教材中的语言精练,叙述严谨,科学性强。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题目和图表,反复读数量间的关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认知。除此之外,还要读教材中的“数学故事”、“数学万花筒”等知识,因为这些内容是对数学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家长还应为学生准备一些介绍有关数学发现、数学家、数学史等方面的少儿读物让学生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读题习惯
数学课中,读题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读题是审题的前提,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认真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和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做好铺垫。“题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读题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心到为重,让学生用心去读,并与思考同步,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
1.把题目读正确,不读破句,不添字和漏字,学会独立阅读题目。
2.会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弄清题意。
3.会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
例如,教学题目:芳芳家买一把椅子花了168元,买一张桌子比椅子多花282元,这张桌子多少元?芳芳家这一套桌椅其花多少元?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读题,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并分析题意。
师:说说芳芳家买了什么?
生: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
师:椅子多少钱?
生:168元。
师:“买一张桌子比椅子多花282元”,这句话中的“多”是指谁多?是指买桌子花的钱多,还是买椅子花的钱多?
生:买桌子花的钱多。
师:多多少钱?
生:282元。
师:那求这张桌子多少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生:168+282=450(元)。
师:这道题做到这里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还有一个问题。
师:谁能说说还有一个问题问的是什么?
生1:芳芳家这一套桌椅共花了多少钱?
师:“这一套桌椅”指的是什么意思?
生2:是芳芳家花168元买的这把椅子和花450元买的这张桌子。
师:“求这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该怎样列式解答?
生:168+450=618(元)。
学生通过读题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教师必须及时进行抽象概括。有效的数学读题既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1.认真核对数字和符号。
计算题是由数字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比较单调。计算过程中容易产生视觉感官的疲乏,相似的数字和符号容易混淆。因此,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因为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而白忙一场。
2.认真书写、审题和计算。
作业、练习的书写一定要工整和规范,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必须先审题,弄清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动笔算。在算的过程中,头脑要清醒,勿贪快,应先求准。
3.培养学生短暂记忆的能力。
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过程中都需要有短暂记忆。例如口算36+8,先计算6+8=14,在头脑中需要记住14,再算30+14=44。竖式笔算是由若干个口算组成的,特别是加法进位与减法退位的问题,需要在头脑中记住的数就更多了。如25×7,在笔算的过程中,有5×7=35和2×7+3=17,第一步可以笔录在纸上,第二步的2×7=14这个数就要记在头脑中。有些学生短暂记忆能力比较差,在这些地方容易失误,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有关的适当训练。
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布置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应避免因机械操练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可适当布置一些趣味性的计算练习或容易混淆的对比练习。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的能力。”验算就是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进行反思,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呢?
1.在计算之前先估计结果的大致范围。
例如:一双皮鞋195元.4双这样的皮鞋一共多少元?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95×4,然后把195看成200,这道题的计算结果应接近800,但又比800小。如果算出的结果比800大或比800小很多,就说明结果一定错了,应该检查原因重新计算。
2.联系实际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在得出计算结果后,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的能力。
例如:小明的身高是1米,妈妈比小明高56厘米,妈妈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有的学生列式为1+56=57(米),有的列式为1+56=570(厘米),还有的列式为1米+56厘米=1米56厘米=156厘米。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判断,很显然前两种结果都是错误的。一个正常人的身高怎么可能是57米或57厘米呢?检查之后发现,单位不同的数不能直接相加,应化成相同的单位后才能相加。
3.利用加减关系和乘除关系进行验算。
例如:妈妈买了一个皮包82元,付给售货员100元,售货员应找回多少元?有的学生算出应找回18元,有的学生算出应找回28元。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物品的价格和找回的钱数相加是否等于付给售货员的钱数来进行核对。因此,减法可以用加法进行验算,加法也可以用减法进行验算。同样,除法可以用乘法进行验算,乘法也可以用除法进行验算。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持之以恒,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就一定能自觉形成,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数学学习的水平。小学数学教材是首选的数学阅读材料,因为数学教材中的语言精练,叙述严谨,科学性强。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题目和图表,反复读数量间的关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认知。除此之外,还要读教材中的“数学故事”、“数学万花筒”等知识,因为这些内容是对数学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家长还应为学生准备一些介绍有关数学发现、数学家、数学史等方面的少儿读物让学生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读题习惯
数学课中,读题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读题是审题的前提,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认真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和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做好铺垫。“题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读题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心到为重,让学生用心去读,并与思考同步,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
1.把题目读正确,不读破句,不添字和漏字,学会独立阅读题目。
2.会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弄清题意。
3.会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
例如,教学题目:芳芳家买一把椅子花了168元,买一张桌子比椅子多花282元,这张桌子多少元?芳芳家这一套桌椅其花多少元?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读题,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并分析题意。
师:说说芳芳家买了什么?
生: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
师:椅子多少钱?
生:168元。
师:“买一张桌子比椅子多花282元”,这句话中的“多”是指谁多?是指买桌子花的钱多,还是买椅子花的钱多?
生:买桌子花的钱多。
师:多多少钱?
生:282元。
师:那求这张桌子多少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生:168+282=450(元)。
师:这道题做到这里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还有一个问题。
师:谁能说说还有一个问题问的是什么?
生1:芳芳家这一套桌椅共花了多少钱?
师:“这一套桌椅”指的是什么意思?
生2:是芳芳家花168元买的这把椅子和花450元买的这张桌子。
师:“求这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该怎样列式解答?
生:168+450=618(元)。
学生通过读题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教师必须及时进行抽象概括。有效的数学读题既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1.认真核对数字和符号。
计算题是由数字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比较单调。计算过程中容易产生视觉感官的疲乏,相似的数字和符号容易混淆。因此,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因为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而白忙一场。
2.认真书写、审题和计算。
作业、练习的书写一定要工整和规范,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必须先审题,弄清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动笔算。在算的过程中,头脑要清醒,勿贪快,应先求准。
3.培养学生短暂记忆的能力。
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过程中都需要有短暂记忆。例如口算36+8,先计算6+8=14,在头脑中需要记住14,再算30+14=44。竖式笔算是由若干个口算组成的,特别是加法进位与减法退位的问题,需要在头脑中记住的数就更多了。如25×7,在笔算的过程中,有5×7=35和2×7+3=17,第一步可以笔录在纸上,第二步的2×7=14这个数就要记在头脑中。有些学生短暂记忆能力比较差,在这些地方容易失误,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有关的适当训练。
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布置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应避免因机械操练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可适当布置一些趣味性的计算练习或容易混淆的对比练习。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的能力。”验算就是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进行反思,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呢?
1.在计算之前先估计结果的大致范围。
例如:一双皮鞋195元.4双这样的皮鞋一共多少元?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95×4,然后把195看成200,这道题的计算结果应接近800,但又比800小。如果算出的结果比800大或比800小很多,就说明结果一定错了,应该检查原因重新计算。
2.联系实际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在得出计算结果后,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的能力。
例如:小明的身高是1米,妈妈比小明高56厘米,妈妈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有的学生列式为1+56=57(米),有的列式为1+56=570(厘米),还有的列式为1米+56厘米=1米56厘米=156厘米。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判断,很显然前两种结果都是错误的。一个正常人的身高怎么可能是57米或57厘米呢?检查之后发现,单位不同的数不能直接相加,应化成相同的单位后才能相加。
3.利用加减关系和乘除关系进行验算。
例如:妈妈买了一个皮包82元,付给售货员100元,售货员应找回多少元?有的学生算出应找回18元,有的学生算出应找回28元。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物品的价格和找回的钱数相加是否等于付给售货员的钱数来进行核对。因此,减法可以用加法进行验算,加法也可以用减法进行验算。同样,除法可以用乘法进行验算,乘法也可以用除法进行验算。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持之以恒,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就一定能自觉形成,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