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6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在大埔县老区办及大埔老促会有关领导的带领下,走访了省武警总队上一轮挂钩帮扶的黄泥凹村,目睹了该村的巨大变化。
黄泥凹村位于大埔县高陂镇的东北边,坐落在偏远的高寒山区。通往黄泥凹的环山公路逶迤曲折、颠簸不平,13公里的路程,记者一行驱车进村花了一个半小时有余。
进村的路上,我们看见,对面山岗上竖立着醒目的“封山育林,生态保护”的宣传标语;山腰中,一片片近百亩的大埔蜜柚及外地引进的红肉柚,因管理得好,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可以预见,1年之后老百姓将会大丰收;公路两旁,颇具客家特色的新建筑有数十间,其中大半已经架起了自来水塔(合金蓄水池),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阳光照耀之下,水塔和热水器反射出了铮亮的银光……“还不止这些呢,黄泥凹已经架起全球通通讯设备,家家户户都能收看有线电视了。”随行的一位同志乐呵呵地说。记者一行沿途所看到的景象,让人甚感欣慰,看来,如今的黄泥凹,已经今非昔比了。
据分管扶贫的一位同志介绍,由于该村处在边远高寒山区,交通不便,过去,村民们的经济来源基本上是靠务农和饲养少许牲畜。村中一些法律观念比较淡薄的人,迫于生计,甚至还会偷偷摸摸上山乱砍乱伐,以木材换取非法收入。“看看现在,再想想过去,真是天壤之别。”分管扶贫的同志感慨道。
不久,道路两旁出现了一盏盏崭新的路灯,这时,黄泥凹村也展现在眼前了。尽管黄泥凹不像一些新村那样富丽堂皇,但新洋房还是随处可见的,还有那新路灯、新文化室、新篮球场、新卫生站、新垃圾处理池以及那村民楼上一个个水塔和太阳能热水器……所有这些,足以证明,上一轮“双到”扶贫,给黄泥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3年前,省武警总队党委认真贯彻《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把挂钩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省武警党委高度重视扶贫“双到”工作,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元进忠、邹庆华等8人组成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在3年内帮助黄泥凹村改变落后面貌,发展农业经济,领导小组多次研究部署挂钩扶贫工作,并派出由梅州武警支队干部唐晶参谋担任组长的工作组,深入到该村开展挂钩扶持。进村后,唐晶带领工作组多次进行挨家挨户的调研,结合实际,做出了切实可行的3年扶贫计划,让黄泥凹变了个样。
加大投入,搞基础建设施
3年来,为了改变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总队帮扶工作组紧密围绕老区群众反映热点问题,大力加强该村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通过总队支持67.16万元,省财政补贴45万多元,筹集31万多元,共筹集资金140多万元,铺设了3条村委会至各村民小组4.8公里水泥硬底化道路和一座桥梁,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3年来,武警总队在黄泥凹投入近10万元安装了3.5公里自来水管道,让村民们圆了喝安全卫生自来水的梦想。更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扶贫工作组经过多方努力,在村委会旧址投入12万元,建起一座106平方米卫生站,并赠送一批医疗器材,还为33户贫困户及村民124人交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为19名贫困户老年人、3名非贫困户老人交了养老保险,解决了多年老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为了使村民们晚上在村里的行走更为方便,让晚上回村出村的村民减少安全隐患,驻村工作组积极筹措资金3.5万元,为乡道沿线3.4公里主村道安装了35盏路灯。“装了路灯之后,村里从此告别了一到晚上不敢出门的尴尬,村里走门串户都多了起来。”村支部书记郭富荣笑着说。
据了解,帮扶3年来,武警总队为该村24户住房困难户投入资金30多万元进行重修整修,大大改变村民们的居住条件。驻村工作组还投入资金,设立垃圾池12个,并通过公布村规民约,教育村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让村民们自觉搞好村中的卫生。村里历来没有篮球场,3年扶贫下来,一个崭新的篮球场也出现了,村里的后生从此有了锻炼的好去处。黄泥凹村在扶貧“双到”的影响下所改善的农田基础设施更是数不胜数。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发展也就有了可靠的支撑点。
选准项目,搞种养谋发展
黄泥凹地处高寒边远的山区,是上一轮我省大埔县106个贫困村之一。黄泥凹属二战时期的革命老区,全村310多户1600多人,耕地面积才900余亩,山地面积2.8万多亩,山多田少。据郭富荣介绍,帮扶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才0.8万元,“扶贫之前,黄泥凹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较差,年收入8000来块,人均年收入也不足5000元,33户贫困户(160多人)的年人均收入更是低于2500元,黄泥凹纯粹就是一个全方位贫穷的边远行政村。”
为了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扶贫工作组一方面积极投入资金50万元,帮助村委会入股该县洲瑞陶瓷工艺厂;另一方面,实行总队领导机关团级以上28名干部,进行挂扶帮助贫困户和农户发展种养业。除了这33户重点帮扶外,还由总队出资购买1万多株红肉蜜柚苗给该村101户农户种植,在山地、荒地种植250多亩大埔蜜柚,为全村农户发展特色农业打下坚实的致富基础。村民郭镜录家中7个人只有一个青壮劳动力,但他在吴青林处长帮助下,养了8头肉猪,当年出栏6头,单这一项一年就给家庭增加纯收入4000多元;种下去的3亩多红肉蜜柚,由于管理得当,生长十分良好。至2012年,该户家庭各项收入达到了7500多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据了解,2008年以前,黄泥凹的33户特困户年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至2012年底人均收入已达7539元。
路通财通。自扶贫工作组驻村以来,各项帮扶举措给村民们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如今山上的毛竹资源,通过有计划采伐,为村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而当地柚子等特色产品,也通过运输顺利走向了市场,为村民们的口袋增添了不少钞票。可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让村民们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着眼长远,不忘教育和文化
所谓扶贫先扶智。自帮扶以来,省武警总队十分重视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并致力于加大对该村教育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为该村修建“农家书屋”、“电脑室”和“活动中心”,并送上5台电脑和1000余册图书,支持该村10万元修建文体活动场所;另一方面,总队党委机关团以上领导干部与28名贫困家庭子女结对子,每年资助就读初中和小学的贫困生1000元,大学和高中的2000元,3年累计助学资金达13万元。黄泥凹村青碗瑶的村民廖沈家中有6口人,因生活贫困,两个女儿无法就读初中,“结对助学”领导发现后及时帮助他家解决了两个女儿上学难问题。“结对助学”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如今,黄泥凹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农业经济,还是农村文化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省武警总队的帮扶下,黄泥凹已经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泥凹定会实现老区人民期盼的致富梦。
黄泥凹村位于大埔县高陂镇的东北边,坐落在偏远的高寒山区。通往黄泥凹的环山公路逶迤曲折、颠簸不平,13公里的路程,记者一行驱车进村花了一个半小时有余。
进村的路上,我们看见,对面山岗上竖立着醒目的“封山育林,生态保护”的宣传标语;山腰中,一片片近百亩的大埔蜜柚及外地引进的红肉柚,因管理得好,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可以预见,1年之后老百姓将会大丰收;公路两旁,颇具客家特色的新建筑有数十间,其中大半已经架起了自来水塔(合金蓄水池),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阳光照耀之下,水塔和热水器反射出了铮亮的银光……“还不止这些呢,黄泥凹已经架起全球通通讯设备,家家户户都能收看有线电视了。”随行的一位同志乐呵呵地说。记者一行沿途所看到的景象,让人甚感欣慰,看来,如今的黄泥凹,已经今非昔比了。
据分管扶贫的一位同志介绍,由于该村处在边远高寒山区,交通不便,过去,村民们的经济来源基本上是靠务农和饲养少许牲畜。村中一些法律观念比较淡薄的人,迫于生计,甚至还会偷偷摸摸上山乱砍乱伐,以木材换取非法收入。“看看现在,再想想过去,真是天壤之别。”分管扶贫的同志感慨道。
不久,道路两旁出现了一盏盏崭新的路灯,这时,黄泥凹村也展现在眼前了。尽管黄泥凹不像一些新村那样富丽堂皇,但新洋房还是随处可见的,还有那新路灯、新文化室、新篮球场、新卫生站、新垃圾处理池以及那村民楼上一个个水塔和太阳能热水器……所有这些,足以证明,上一轮“双到”扶贫,给黄泥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3年前,省武警总队党委认真贯彻《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把挂钩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省武警党委高度重视扶贫“双到”工作,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元进忠、邹庆华等8人组成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在3年内帮助黄泥凹村改变落后面貌,发展农业经济,领导小组多次研究部署挂钩扶贫工作,并派出由梅州武警支队干部唐晶参谋担任组长的工作组,深入到该村开展挂钩扶持。进村后,唐晶带领工作组多次进行挨家挨户的调研,结合实际,做出了切实可行的3年扶贫计划,让黄泥凹变了个样。
加大投入,搞基础建设施
3年来,为了改变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总队帮扶工作组紧密围绕老区群众反映热点问题,大力加强该村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通过总队支持67.16万元,省财政补贴45万多元,筹集31万多元,共筹集资金140多万元,铺设了3条村委会至各村民小组4.8公里水泥硬底化道路和一座桥梁,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3年来,武警总队在黄泥凹投入近10万元安装了3.5公里自来水管道,让村民们圆了喝安全卫生自来水的梦想。更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扶贫工作组经过多方努力,在村委会旧址投入12万元,建起一座106平方米卫生站,并赠送一批医疗器材,还为33户贫困户及村民124人交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为19名贫困户老年人、3名非贫困户老人交了养老保险,解决了多年老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为了使村民们晚上在村里的行走更为方便,让晚上回村出村的村民减少安全隐患,驻村工作组积极筹措资金3.5万元,为乡道沿线3.4公里主村道安装了35盏路灯。“装了路灯之后,村里从此告别了一到晚上不敢出门的尴尬,村里走门串户都多了起来。”村支部书记郭富荣笑着说。
据了解,帮扶3年来,武警总队为该村24户住房困难户投入资金30多万元进行重修整修,大大改变村民们的居住条件。驻村工作组还投入资金,设立垃圾池12个,并通过公布村规民约,教育村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让村民们自觉搞好村中的卫生。村里历来没有篮球场,3年扶贫下来,一个崭新的篮球场也出现了,村里的后生从此有了锻炼的好去处。黄泥凹村在扶貧“双到”的影响下所改善的农田基础设施更是数不胜数。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发展也就有了可靠的支撑点。
选准项目,搞种养谋发展
黄泥凹地处高寒边远的山区,是上一轮我省大埔县106个贫困村之一。黄泥凹属二战时期的革命老区,全村310多户1600多人,耕地面积才900余亩,山地面积2.8万多亩,山多田少。据郭富荣介绍,帮扶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才0.8万元,“扶贫之前,黄泥凹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较差,年收入8000来块,人均年收入也不足5000元,33户贫困户(160多人)的年人均收入更是低于2500元,黄泥凹纯粹就是一个全方位贫穷的边远行政村。”
为了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扶贫工作组一方面积极投入资金50万元,帮助村委会入股该县洲瑞陶瓷工艺厂;另一方面,实行总队领导机关团级以上28名干部,进行挂扶帮助贫困户和农户发展种养业。除了这33户重点帮扶外,还由总队出资购买1万多株红肉蜜柚苗给该村101户农户种植,在山地、荒地种植250多亩大埔蜜柚,为全村农户发展特色农业打下坚实的致富基础。村民郭镜录家中7个人只有一个青壮劳动力,但他在吴青林处长帮助下,养了8头肉猪,当年出栏6头,单这一项一年就给家庭增加纯收入4000多元;种下去的3亩多红肉蜜柚,由于管理得当,生长十分良好。至2012年,该户家庭各项收入达到了7500多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据了解,2008年以前,黄泥凹的33户特困户年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至2012年底人均收入已达7539元。
路通财通。自扶贫工作组驻村以来,各项帮扶举措给村民们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如今山上的毛竹资源,通过有计划采伐,为村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而当地柚子等特色产品,也通过运输顺利走向了市场,为村民们的口袋增添了不少钞票。可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让村民们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着眼长远,不忘教育和文化
所谓扶贫先扶智。自帮扶以来,省武警总队十分重视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并致力于加大对该村教育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为该村修建“农家书屋”、“电脑室”和“活动中心”,并送上5台电脑和1000余册图书,支持该村10万元修建文体活动场所;另一方面,总队党委机关团以上领导干部与28名贫困家庭子女结对子,每年资助就读初中和小学的贫困生1000元,大学和高中的2000元,3年累计助学资金达13万元。黄泥凹村青碗瑶的村民廖沈家中有6口人,因生活贫困,两个女儿无法就读初中,“结对助学”领导发现后及时帮助他家解决了两个女儿上学难问题。“结对助学”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如今,黄泥凹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农业经济,还是农村文化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省武警总队的帮扶下,黄泥凹已经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泥凹定会实现老区人民期盼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