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改革:逻辑、表现和取向——基于制度分析视角

来源 :中国行政管理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hhkj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制度结构和变迁理论,建构规范化的制度分析框架,追溯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的逻辑,可将其归结为适应环境变迁和需求变化的多元价值观念互竞、"政府-市场-社会"体制竞合、"组织-政策-工具"模式选择等三重调适与重组过程,由此把握到40年来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表现和基本取向。主要表现是由行政治理向公共治理扩展的价值重构,由技术性政策调整向基础性制度创新过渡的工具选择以及由分散化制度设计到整体性制度建构转变的策略调适的同步进展。基本取向则是构建多元化制度协调机制,探索多样化制度创新模式以及寻求持久性合作能力架构的协同推进。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持续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有了更多选择,新兴媒体的迅猛崛起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地位。传统广播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加快深化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步伐,聚力构建新型主流媒体。本文系统梳理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而回顾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通过剖析传统广播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全媒体背景下传统广播的发展现状,探讨广播媒体面临的严峻挑战;最后,结合中央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开展轨道交通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近年来的培养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分析了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岗位需求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订单班人才培养情况,针对校企共同特点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当前人才培养发展的困境,并给出了解决当前困境的建议,为交通运输类高等职业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课堂的教学中。自媒体的出现对民族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产生了许多的挑战,但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教学机遇。因此,本文对自媒体背景下民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和挑战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媒体对思政教育工作途径的创新及作用,以期能为民族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参考依据。
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再一次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上全党、全国工作的日程。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一环。家庭农场作为发展农业产业的载体,因其分布广泛、涉及群体规模庞大、相关利益方错综复杂等特征,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成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阐述了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
疫苗是用于治疗及预防某些慢性疾病和传染病等的一类生物制品,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广泛,但存在如保护期短、非特异性反应强和免疫效果不理想等缺点;同时,为保证疫苗质量而在疫苗生产中加入抗生素常导致抗生素残留;因此,研发新型疫苗以解决上述问题迫在眉睫;同时,也要致力于改良现有疫苗,提高疫苗抗原转运效率和生物利用度,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延长抗原的体内停留时间、减少免疫剂量和次数,进而减少污染
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影响作用的各种环境的总和,而依托微信、微博、微视频等自媒体熔铸而成的网络环境即自媒体情境。青年群体作为自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偏好在自媒体中经营自己,自媒体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青年价值观的构建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现以自媒体情境为背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对人的本质、价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思考,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来分析自媒体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在前人的基础上,梳理出在自媒体情境
期刊
激励既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激励过程中班主任应坚持公平性原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设计柔性管理措施,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注重激励教育的适度性,确保学生能感受激励的作用;重视德育工作的反馈,并不断优化激励策略,切实提升德育效果。
构建文化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基础性工程,在重塑文化主体意识,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价值。“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应包含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精髓,把握时代文化话语权,加速中国文化输出等三重内涵,需要从重视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再开发,大力倡导家风培育,重视校园文化语境构建等方面共同发力。
文章考察我国非遗政策现状和特点,为非遗政策体系完善提供参考。以国家层面的72份非遗政策为例,分析非遗政策的外部特征;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非遗政策的内容特点。研究表明:非遗政策的发布有周期性规律,政策制定由文化和旅游部(含原文化部)主导,制定主体较多元;非遗政策对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最多,其次是环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从系统性保护原则看,非遗保护和传承是政策重点;建议增加非遗税收优惠、公共服务、政府购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表现为感知觉、思维、情绪以及行为多方面障碍的严重致残性精神疾病,其临床症状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种,同时也伴有认知受损的出现。虽然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依然无法准确阐明其发病机制并提供基于诊断标记物的有效治疗手段。随着多模态脑影像学的应用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然而目前针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